秦始皇十年利剑出鞘,建立了大秦帝国却很短命,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公元前238年,秦王赢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冠礼当日,秦王嬴政扫除嫪毐叛乱,软禁后宫干政的赵太后。次年又罢黜权臣吕不韦的丞相之职。至此,秦王政扫清了政坛上的一切阻碍,牢牢地将大秦国的权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也开始了他心中早想开启的灭国大战。

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间。秦王政相继灭掉韩(公元前230年)、赵(公元前228年)、魏(公元前225年)、楚(前223年)、燕(前222年)、齐(公元前221年)六国,一统天下。

秦始皇从公元前二二一年开展轰轰烈烈的灭国大战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到公元前二0七年灭亡止,共计十五年。一个新生的帝国生命却如此短暂,有不少人说这是秦国的暴政使然。

事实果真如此吗?也不尽然。

秦始皇还是非常爱惜自己的臣民的,对六国的贵族也网开一面。虽说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确实劳民伤财,但在当时都是不得不做的。

秦国统一之路很血腥,六国之军民损失了不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被秦军杀死的,六国之民还只是表面臣服,心里还不知道在怎么骂秦人,人心尚未归一,当权者该想的应该是安抚六国之民,循序渐进使六国之人慢慢接受秦国。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大秦帝国虽然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可帝国的北方有强大的匈奴,他们时不时南下骚扰帝国的边疆,如果不修长城、建驰道,放任边患不管,那只能是养虎为患,对新生的帝国带来不可预测的危险。而南方的蛮族部落,不服秦帝国的约束,公然起兵反抗。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要想达到完全的控制这一地区,就不得不戍五岭。而古代人的寿命相比现在是非常短的,秦始皇虽然是千古一帝、万人之上,却也逃不掉生老病死的死循环,所以他也不得不造阿房宫、建骊山墓。

秦始皇知道虽然秦国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可要想达到真正的统一,就得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做到思想大一统,文化大一统。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实行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避免地方做大。这些都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大事,而且每一件事都与老百姓和六国贵族息息相关的大事。

六国刚刚统一,思想上、行动上都还没有接受秦国的统治。由于秦国统一之路很血腥,六国军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此时的他们对秦人甚至是憎恨的。

秦国才统一,就如此急不可耐地推行新政,民众思想与当权者没有在同一平面上,是大秦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只是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底下人也都是才俊,又有庞大的军队支撑,秦帝国才安然无事。但秦始皇一死,秦二世登基。秦二世不理朝政、荒淫度日,是个典型的昏君,加上他把秦始皇留下的一大批才俊处死的处死、囚禁的囚禁,军队也在他的指挥下疲于奔命。而他对秦始皇开展的新政不是有效的进行下去,而是被恶意曲解。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是要统一文化,使六国之民忘却以前融入到秦帝国来,而秦二世执政后,变成了文字狱,民众稍有不满,秦国官员也不再是化解争端,而是直接杀戮,这就更让百姓与秦庭离心离德。

如果秦始皇没有死,或者秦始皇死后继任者不是昏君胡亥,而是一个懂民心知民意会让民众融入大秦帝国圈子里来的明君。即便是有大泽乡起义,即便是六国贵族一同发难,六国的遗民怕也不会影从吧。

如果秦国当权者懂得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转化六国遗民的思想,把他们从根本上变成秦人,让他们融入秦帝国,让他们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就是秦国人,那秦始皇想传千世万世的梦想,怕也不是什么问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