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错失3位牛人:若有一位在,关羽不会失荆州,诸葛亮不会累死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后,荆州七郡被刘备占了5个,吴国和魏国各占据两个。可是,其中长沙、桂阳两郡是蜀国欠东吴的,奈何关羽占着一直不给。

结果,刘备打汉中、关羽打襄樊的时候,孙权吕蒙趁机偷袭了荆州。荆州一失,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最后在临沮这个地方被斩下了头颅。



随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攻打东吴,夷陵之战败光了蜀国的家底,自此蜀汉开始衰败。后来,虽然诸葛亮将蜀汉救活了,可却没有了建安二十四年的巅峰期。

五丈原上,诸葛亮交代完最后的事情便去世了。纵览蜀国的发展史,它的衰落根本原因不在于丢失荆州,而在于人才凋敝得太快,否则的话,关羽、诸葛亮都不会那么悲凉。

蜀汉人才到底有多贫乏

三国末期,邓艾钟会联手攻打蜀国,钟会在剑阁被姜维拦住了脚步,而邓艾则带一万士兵偷渡阴平小道,直接兵临成都城下,刘禅不得不投降。

士兵在搜索蜀汉的物资时,在其中发现了一本户籍册,上面清楚地记载了:“蜀汉大概有94万人口,士兵大约有10万人,而官吏则有4万人……”

80万人去养14万的官吏、士兵,平均每6个人要供养一个,这样的压力的确有点大,这或许也是蜀汉国力衰败的原因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偌大的蜀汉却只有4万官吏,相比于曹魏的确不够看。

现在,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大致都有100多个相关部门,加在一起也得有好几千个政府人员吧!蜀汉可是占据了整个四川,再加上周边一些地区,但政府人员仅仅只有4万人,可见蜀汉人才基数有多少。

三国末期有这样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也是体现蜀汉人才贫乏的证据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建安二十四年前后,刘备先后失去了庞统法正等人,也为后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备的发展史上,如果他没有错失3位牛人,或许就不会有关羽之死和诸葛亮之殇了,而此三人分别是牵招徐庶黄权,接下来咱们一一来介绍。




牵招是何许人也

说起牵招此人,几乎没有人知晓他的存在,《三国演义》基本没有对他的描写,但却不能否定他与刘备的感情,还有牵招本人的才华与能力。

三国志》中,关羽、张飞只能算是刘备的手下,说道“真兄弟”还得是牵招,两人是“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过命兄弟。

黄巾起义的时候,刘备能从诸多的勤王之军中崛起,而且还当上了汉朝官员,离不开牵招的帮助。只是,在此期间不知为何,牵招成为了袁绍的手下。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牵招就投靠了曹操,袁绍死后,曹操向北方进攻,治理北方四州的人也是牵招。曹魏后期,北方的鲜卑族多次南下,依然是牵招拒敌于国门之外。



可以说,牵招既是一个政治型人才,也是一个军事型人才,属于文武双全。这样一个人却被刘备错失了,称得上是他的一大损失,若牵招不为曹操效力,而为刘备效力。

诸葛亮离开荆州时,牵招若是在荆州协助关羽,那么吕蒙绝对没有可能轻易取得成功。关羽为何会失去荆州,就是因为糜芳等人贪生怕死、与关羽不合,直接向东吴投降了。

总的来说,在《三国志》中,牵招是以为全能型的人才,能力不输诸葛亮。奈何,这位刘备最早的兄弟,最后却被他给丧失了,可惜可惜。

来自徐庶的遗憾

徐庶的能力不必多说,军事才能一方面就不输庞统,赤壁之战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的时候,整个曹营也只有徐庶看出来了。但因为他“一言不发”,所以曹操最后才会着了道。



可即使如此,徐庶后来依然受到了曹魏的重用,魏文帝时期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刘备投靠荆州刘表、驻扎新野时,“逃荒”的徐庶前来投奔,成为了刘备手下的第一谋臣。

早年徐庶为了给朋友报仇、杀过人,身上多少有些侠义之气,这一点和关羽、张飞合得来,三人也产生了不错的化学反应,最起码要比诸葛亮强上一些。

只是,徐庶南下的母亲因为被曹操所掳获,他不得不回家救母亲而离开了刘备。徐庶临走的时候,他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岗上的诸葛亮,也算是报答了他的知遇之恩。

话说,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的时候,曾在半路上遇到一位大才子,此人名叫崔州平。崔州平有多厉害呢?早起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他就是袁绍的手下,并在虎牢关立下了大功。

奈何,因崔州平帮助袁绍,结果自己的父亲被董卓所害,他将父亲之死算在了自己身上,从而退出官场、隐居了起来。与刘备相遇时,刘备就觉得此人不凡,想要邀请他出山。

只是,崔州平一方面不想踏足官场了,另一方面看不上刘备,便果断拒绝了。崔州平也是刘备的遗憾,因为没有收入麾下过,所以称不上“错失”两个字。

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假如说徐庶没有离开刘备,而是在蜀军阵营中发展起来。那么,以他的人脉与口才,好友司马徽、崔州平等才子,或许都会卖一个面子前来相助吧。

那个时候,刘备身边还会缺少人才吗?人才是一个朝代崛起的根本,有了这些大才的相助,关羽不会失去荆州,刘备不会有夷陵之败,诸葛亮也不会被军政事务累死。


最可惜的一个人黄权

如果说牵招是可惜,徐庶是遗憾,那么黄权就是刘备最大的痛。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黄权的离开不是自愿的,而是一种无奈之举。换句话说,他不想离开刘备,但却没有办法,一州之隔便是永别。

黄权原本是益州牧刘璋的手下,当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一起抵御张鲁时,黄权就曾劝说刘璋不要让刘备来,要不然他就会侵吞你的土地和力量。

奈何,刘璋不听,非得让刘备入蜀,结果失人又失地。刘备占据益州后,他见黄权有才华,便将其纳入了自己的麾下委以重任,担任偏将军,类似于军师。

跟随刘备后,黄权最大的一次表现就是汉中之战,《三国志》中是这么记载的:“杀夏侯渊,据汉中,皆(黄)权本谋也……”《三国演义》中,将这一战的功劳给了法正和黄忠,但事实却是黄权的。



因为黄权功劳甚大,汉中之战后,他便让其担任益州牧,足见其政治、军事才能都可以。关羽死后,刘备率军讨伐东吴,黄权劝说他不要这么做,刘备却不接纳。

既然老板不听,那么黄权只能给予帮助,他率军在江北镇守,以防止曹魏突然南下。我们都知道,夷陵之战中刘备大败,结果失去了荆州所有的土地,黄权回巴蜀的路也被隔断了。

无奈之下,他便选择投靠了魏文帝曹丕,成为了镇南将军。事后,曾有人向刘备进谗言,但刘备却为黄权辩解,那都是我的错,不关黄权的事情。

从这句话来看,黄权在战前就已经把该说的都给刘备说了,会产生的结果也都给刘备说了,虽然最后依然失败了,但只能说是刘备的错,而不是黄权的能力不行,甚至从侧面衬托了他“料敌于先机”的能力。



其实,很多时候蜀汉的一次次失利,都是因为人才缺失。庞统在落凤坡死后,诸葛亮不得不离开荆州入川,以至于关羽身边没有能人相助,大意失荆州。

汉中之战后,刘备身边的谋臣法正又去世了,他攻打东吴的时候,诸葛亮需要镇守荆州,刘备身边又没有谋臣,黄权也被他用来防止曹魏大军的偷袭,结果夷陵惨败。

刘备击败刘璋后,得到了3位有能力的人,一个就是法正,一个就是黄权,还有一个就是李严

法正死了,黄权投靠了曹魏,李严又与诸葛亮不和,以至于诸葛亮北伐没有一个安稳的后方,瞻前顾后、最终累死。



咱们可以做一个假设,若是黄权没有投靠曹魏,而是在蜀汉任职。那么,诸葛亮征讨曹魏的时候,黄权就会给他一个很好的后方保障,即使是李严也不敢给他“使绊子”。

从某个角度来说,刘璋时期,黄权的资历、威望就要强于李严,刘备时期,黄权受到的信赖也要比李严多。总体来说,黄权在蜀汉的一切都要高于李严,后者怎么敢违背他的命令,更不敢给诸葛亮使绊子。

三国中,曹魏的综合实力最强,或许蜀国最后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可是,在诸葛亮、黄权的共同努力下,前者不会累死,蜀汉的国祚也会被延长。

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蝴蝶效应吧,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一个人的缺失,导致全盘皆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