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刽子为啥手宁可钝刀砍人,也不愿把刀磨锋利呢?

在现如今诸多古装影视作品之中,为了表现紧张的情节并加快故事发展进程,常常会出现砍头的刑罚以及秋后问斩的场景。

可事实上,真实历史之中的砍头场面,根本不可能如此频繁。

要知道古时候对犯人砍头,都不是当地官员就能决定的,必须要皇帝亲自勾红批准才行。

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来说,大臣们的奏折以及全国各地的民生民情状况已经让人忙得焦头烂额,除去例行公事以及犯人实在是罪大恶极之外,没有哪个官员会拿这种事情去麻烦皇帝。

所以往往臣子列选真正需要砍头的罪人,都十分的严格,而一旦在之后被查出冤枉好人,案件的相关负责人都会被问责。

只不过就砍头这件事情来说,很少有人知道,古代刽子手宁愿钝刀砍人,也不愿意将刀磨得锋利一些,以便于砍起来更加顺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一点,还要从刽子手这个职业开始说起。

世传刽子手

在古装影视作品之中,刽子手常常会让一些看起来更加凶狠壮硕的人来扮演。

可事实上,历史上的刽子手并不都是这副模样。

要知道从刽子手出现以后,这种职业几乎就成了世传,子孙究竟会长成什么样,谁也没有办法判断,但要说每一代人都十分健硕,这也不太现实。

不仅如此,刽子手所使用的刀,也需要根据实际朝代来进行判断才行。

在很多砍头情节之中,刽子手使用的都是大环刀,可这种刀现如今最早可以追溯的原型,仅仅只出现在清朝晚期,并且清朝以前的小说之中,都没有提及这类刀具。

由此可以推断,这种刀应该是清朝晚期的民间刀具,如果影视作品的时代背景是清朝,那就没有太大错误。

可如果出现在清朝以前,这完全就脱离了现实。

当然,人们也可以将这一行为看作是艺术的追求,毕竟很少有观众会纠结刽子手使用的刀究竟是什么刀。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真正执行砍头这一刑罚的时候,刽子手们都需要去寺庙里面请刀,而不是随手从家中拿起刀就去“上班”,然后等着“下班”回家休息。

磨刀与否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刽子手们宁愿钝刀砍人,也不愿意将刀磨快,给人一个痛快呢?

事实上,究竟是否需要磨刀,决定权一直在刽子手手中。

而关于刽子手究竟会不会磨刀,民间一直流传着这几种说法。

首先是刽子手不会磨刀的原因在于,虽然刽子手本质上也只是一种职业,但这种职业毕竟是取人性命的。

尽管很多犯人犯下的罪行天怒人怨、死有余辜,但对于经常杀人的刽子手而言,依旧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刽子手就会认为,砍头是工作,命令是上级领导下达的,这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可如果将刀具磨快了,那自己就成了杀人的“帮凶”。

这种逻辑虽然看起来让人难以理解,但对于一些信奉鬼神之说的刽子手来说,通过不磨刀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罪孽,的确是可行的。

其次,对于一些已经干了大半辈子的刽子手来说,自己死后究竟会不会进入地狱,都已经不再关心。

而行刑的刀具是要锋利还是迟钝,那就要看犯人家属如何抉择。

前文说过,刀具会放在寺庙之中请来,如果犯人家属希望给犯人一个痛快,这把刀自然会磨。

可如果犯人家属没有任何“表示”,那么取来的刀无论怎样,刽子手都会直接使用。

到了那个时候,即便犯人家属后悔也没什么用了。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许多官员了解即将被问斩的人究竟做了哪些事情,特意要求刽子手使用不锋利的刀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曾经民间就传言,慈禧太后在宣布处决谭嗣同等人的时候,就暗中下令要求刽子手使用钝刀,让民众知道和清廷作对的下场。

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当国家统治者只能用这样下作的方式来恐吓自己的民众时,晚清政权已经大势已去,被推翻也只仅仅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1905年晚清政府宣布一系列改革以后,斩首砍头的刑法终于被废除并改为了枪决。

曾经让无数人民感到恐惧的刽子手,也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