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考试有多难:对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高考”及录取比例

古代的人才选拔,最为人熟知的是“科举”。科举的意思是分科取士,有点类似现在的文理分科。

真正算起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因为考完就可以直接上岗就业了。

现代社会,因为产业多样化以及分工的极致化,导致对人才的需要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下面按时间顺序,就各个时期的人口数,官民比例,录取人数,展开对比。

中国历代人口总数变化图

一、汉天下

汉朝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就是"察举制",即由各个机构向上举荐人才。

汉武帝颁布了以儒家为主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诏书,并且在诏书中还提到到了十一月命令各个诸侯国、郡推举一名孝廉的人。

当时大致有36个郡,所以每次举荐的人数应该在50人以下。折算到现代社会,一个省都没有一个。

西汉初年,人口总数在1700万左右,全盛时期人口在到6000万。简单计算的话,西汉初年,全国正式官员只有2140个。民与官的比例是7945:1,真正的万里挑一。

二、大唐盛世

唐朝一共300年左右的时间,开科取士268次,所招录的进士7448人。平均每一次招录的进士,只有27名。录取人数最多的,是唐玄宗天宝12年,这一年录取了56名进士。

唐朝人口的均值数在4000万左右。民官比例2927:1,差不多是在3000个人里选一个

三、宋朝

赵匡胤时期,招录进士的数目和唐朝基本持平。第一次举办科举,只有19名进士入选

赵光义上位后,基本上每年都会招录400到500名进士。

那时的读书人没有一点后顾之忧,连续15次考不上的,还可以特赐一个恩科进士。况且还有刑不上士大夫。

北宋人口达到惊人的1.2亿,民官比例1500:1。考科举比唐朝要轻松一半。

四、元朝

元朝将人划分为四个等级,每一等人的招录名额,控制在75人之内。

整个元朝一共举办了16场科举考试,一共录取了1139名进士,平均一次取71人。

元朝人口最高峰在9000万,民官比例2613:1,考试难度跟唐朝持平。

五、明朝

明朝的科举分为了5个等级,分别是: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童试考过了就被称为童生,院试考过了那就比较厉害了,是正儿八经的秀才了。

每三年举办一次的乡试,考过了乡试便是举人,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考上举人的人,一般都会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乡试在全国一般录取举人1000人到1300人左右。

通过了会试,就成了进士。进士每次录取只有200到300人。

后面的殿试,是给进士们定一个排名的。一般是在会试以后一个月的时间里举行。殿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被称之为一甲,也称之为进士及第。第二甲的人称之为进士出身,第三甲的人则被称之为同进士出身

明朝的人口从开始的6050万,到万历年的2亿。明朝的民官比例2299:1。考试的难度跟元时期相当。

六、清朝

康熙五十一年(1712),朝廷决定按省的大小、人口多少来分配录取人数,录取名额根据参加考试人数情况,由皇帝临时确定。这是一个创举,就像现在的高考,按省进行招生。

清雍正2年(1724年),全国人口2500万人;到乾隆31年(1766年),人口爆炸性达到2亿9百万人;晚清人口到达4亿。

民官比例911:1。

雍正庚戌年,会试录取进士406名为清朝人数最多的一次。

小结:

古代举人的录取比例,跟现代的高考,没法对比,难度差距太大了。

光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一年就要招生差不多7000名学子。而历史上科举制,一次产生的进士数量不会超过1000人,整个国家。而且,会试不是每年都有。“金榜题名”估计都是祖坟冒烟的角色。

古代的秀才,跟现在的985估计有一定可比性。

(数据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