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秀(1889年10月20日-1910年),又名大秀,父亲罗鹤楼。毛泽东十四岁时所娶的妻子。《韶山毛氏族谱》载:罗氏生于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日丑时),乳名叫秀妹子,因在姐妹中居长,又叫“一秀”或“大秀”。1907年与毛泽东结婚,当年毛泽东才十四岁,罗一秀十八岁。她在毛泽东家生活了3年,无后。1910年春因为痢疾而病逝,年仅二十岁。按《韶山毛氏族谱》记载,罗氏(即罗一秀)为毛泽东原配。
光绪三十三年(1907),18岁的罗一秀嫁到毛家。《韶山毛氏族谱》中记载,罗氏(即罗一秀)为毛泽东原配。罗一秀的夫婿毛泽东小她四岁,但个头比她还高。在毛家,一休是幸福的。因为罗家也是殷实大户,一秀的父亲罗鹤楼是个通文墨、有田产的农民。一秀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教,性格温柔贤惠,勤劳俭朴,人也生得体面丰满。嫁到毛家后,她尊敬公婆,体贴丈夫,操持家务,深得公婆喜爱。丈夫虽然由于早婚,开始有些腼腆,后来也非常尊重她,关心她,爱护她。
据韶山的老人们传说,毛泽东常去岳家帮工,1911年春去长沙求学时,正是插秧的季节,毛泽东还到岳家插了一行直移子(韶山土话,即在大田中插下直直的四行秧苗)才出发。1925年他带著杨开慧和孩子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的那段时间里,还曾经去炉门前岳家拜望过。1927年元月上旬他回韶山考察的那一次,又曾去岳父家住过一晚
1950年毛岸英回韶山时,曾受父亲的嘱托,去炉门前看望过堂舅父罗石泉。毛泽东1959年回韶山时,曾请他的连襟,娶了一秀最小的妹妹五秀。
由于是父母包办的婚姻,据说毛泽东并不承认这桩婚事。但毛泽东在罗氏逝世后,曾多次去罗家拜望,体现了他还是对罗家有感情的。
罗一秀的娘家罗氏家族这一支,世居韶山杨林桥(其他两支居麂子滩、鹅公坝)炉门前,与南岸毛家相隔不过六里之遥。毛、罗两家不但都是当地的殷实人家,而且还是有些世亲关系的。翻阅《罗氏族谱》,远的不说,光是祖、泽、贻、芳、远(一秀之父鹤楼,即“远”字辈,派名“远雄”)五辈中,“配毛氏”者屡见不鲜。而毛泽东的伯祖父毛德臣(派名恩农)的妻子,即为“罗氏”。罗鹤楼的原配,一秀的生母,就是“毛氏”(《谱》载:咏堂公女。按:毛咏堂是毛泽东的远房叔曾祖)。罗鹤楼在家族中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而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家有二十多亩良田,又兼作谷米生意,在银田寺还有商号,再加上这种远亲关系,两人是熟识的。这就是两家结亲的背景。
罗鹤楼(1871—1943),名远雄,号德浦,一生务农。罗合楼家住韶山杨林炉门面(今杨林乡杨林村),距毛泽东家上屋场约8公里。妻毛氏(1869—1912),系韶山冲上弹子塘(今韶山乡韶源村)毛咏堂(名祖植,按辈份,为毛泽东的远房叔曾祖父)的女儿。罗合楼夫妇生有五子五女,仅第—、第四、第五个女儿长大成人。
罗鹤楼与毛氏,生有五子五女,不幸五个儿子和次三两女均早夭,只剩下三个女儿(罗鹤楼与继室尹氏也生过一子,亦夭亡)。而毛贻昌(即毛顺生)有三个儿子。这正是罗鹤楼选中毛家结亲的一个原因。一秀过门后,每当农忙时,毛泽东都去炉门前岳家帮助干农活,以尽半子之劳。这使得鹤楼老人对女婿非常器重。
湘潭韶山杨林乡罗氏 始迁祖珏公,明代从江西迁湘潭云湖桥。清康熙28年(1639)后裔迁居今韶山杨林乡。根据“湘潭云湖罗氏坯房四修房谱”记载,庭秀 字秀叔,迁徙十二图炯村配周氏生五子。长曰居仁 字成远 次曰 居义 字谓远 三月 居礼 字谊远 四月 居智 字议远 五月 居信 字明远。居义 居智二祖寓湖广公安沙市(湖北沙市(今荆州市区)姜石滩,会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破武昌兄弟(陈友谅之子陈理)仗剑从之,屡立战功。居智祖累官至中书省右丞,而居义祖只以明朝开国勋为骁骑卫百户子孙世袭。兄弟竟贵显遂定居南京应天,即今之江宁府金川大驿桥侧其故居也。居义祖生珏,建文帝元年(1399年)珏祖袭父职。靖难师起,公以羽林亲军目击时事,居常浩叹。永乐二年(1404年)上虑建文时军官不无内怀不平者,从谋臣之议谕骁骑卫官弃自愿耕种者不拘顷亩,任其开垦子粒自收。官府不许比较,藉以覃恩优其俸禄散置天下各郡邑设卫以统之。于是珏祖偕智祖子云始从江南移屯湘潭之三十九都,今改七都之云湖,食子粒米九十余石,隶茶陵卫右所五下是为云湖始迁之祖。居智之子云祖分屯五十八都,今改九都之石洲是为石洲始迁祖。
阅读 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