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逝世后蜀国不再北伐,能否蛰伏至五胡乱华时成就大业?

凡事存在都有一定道理,有一定因果,历史(演变)不容假设,不能想当然!

小本认为,如果诸葛亮逝世后蜀国不再北伐,会亡得更快,不可能有蛰伏至五胡乱华的机会;当然,司马篡魏、三国归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还是照样!


小本就来假设和反推一下历史:

其一,五胡乱华,是中华民族的最大一次危机;但其产生根源,是因为中原王朝(晋)爆发了“八王之乱”,司马家族无限造孽,内部极度虚弱。


其二,八王之乱的前提,一是西晋一统天下,没了内患,王室可以胡来,可以立傻子皇帝,可以放心内斗;二是司马家族抢了曹魏的天下后,总结经验,要分封子弟,加强王室的实力,才能防止被篡夺天下。也就是说,三国没归晋,八王之乱是搞不起来的!


其三,司马家族要篡夺曹魏的天下,就必须立下伟世之功来树威(任何时代,要预测国家大势,必须分析掌权者的心理与追求,这一点上,姜维刘禅都准确预测到了),灭蜀或灭吴必须二选一;显然,蜀国最弱,灭蜀后又有利于攻吴,蜀国自然成为魏国掌权者(司马家族)实现野心的垫脚石,灭蜀势在必行。也就是说,魏国或司马家族,不会给蜀国蛰伏的机会。


其四,假使魏国先灭吴国,然后司马家族篡夺天下,那么在没有灭掉蜀国这一内患前,司马家族是不会传位傻子皇帝的,既使皇帝再软弱,皇室也不会肆无忌惮地内斗,也就不会有八王之乱,更没有五胡乱华,蜀国还是没有机会的,迟早被灭掉(熬过司马篡位,也蛰伏不到八王之乱),毕竟中原政权与蜀汉政权实力差距过大,不会长期并存。

其五,就蜀国而言,诸葛亮逝世后不再北伐,休养生息,能否长期蛰伏?综合中国的历史,北灭南易,南攻北难,出川争战有一丝机会,死守四川盆地必亡;南北朝五代十国、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四川割据政权都被中原政权轻易灭掉。也就是说,蜀国没有长期蛰伏的机会!

其六,就蜀国而言,诸葛亮逝世后不再北伐,全力休养生息,可否?小本认为,不行。一是曹魏与蜀汉两国的人口、实力太悬殊,绝不能给北方曹魏有休生养息的机会,最关键的原因,刘备留下的家底儿太弱了,还四面透风;二是诸葛亮在世时的北伐,就是以攻代守,采取保守稳妥的战略,没接受魏延的冒险策略;三是诸葛亮逝世后,蜀国内乱(荆州与本土势力之争)已很明显,必须塑造外患加强团结;四是蜀国太弱,只能以攻代守,维持生存。显然,无论诸葛亮,还是姜维,甚至是刘禅,都认为北伐是必须的,是被迫的,是唯一的选择,是以攻代守策略。

其七,姜维北伐有无夺得天下的机会?小本认为,蜀国注定没有机会成就大业,当然,荆州丢掉前,还是有机会的;刘备在三峡败亡后,压根儿没机会了,蜀汉的精锐都消耗得差不多了。不要说姜维北伐,就是诸葛亮生前的北伐,也只是以攻代守,不让魏国有机会休养生息,战略意图很明显。

其八,历史证明,北伐是蜀国唯一的出路,但也是要审时度势的,姜维也是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才北伐。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主政期间,没有诸葛亮,魏国的危机感减弱,魏国与蜀国没有大的军事冲突,刘禅及蜀国大臣也对北伐不大重视,姜维只进行了几次局部的小规模(偏师)北伐。二十年后,姜维正式领军,恰逢魏国司马氏崛起,刘禅有危机感,又开始支持姜维大规模北伐,坚持以攻代守政策。由此可见,诸葛亮死后二十年姜维才北伐,主要还是取决于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遗嘱安排)、刘禅的北伐意愿、姜伐主持军事的契机,也与当时蜀国与魏国的战略形势有关,不是一味劳军疲民。当然,那二十年的休养生息,也让曹魏与蜀汉两国更大地拉开了差距!


其九,历史结局,司马家族为了树威篡位,强令攻蜀,邓艾阴平小道突进四川盆地后,迫降江油马邈,打败绵竹诸葛瞻父子,刘禅在成都投降,蜀汉政权消亡,历史没有意外!


小本认为,凡事存在都有一定道理,蜀国被灭也是大势所趋,没法长期蛰伏,北伐是唯一选择;也就是说,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都是形势所逼,坚持以攻代守,延缓了蜀国的灭亡,是正确的战略决策;蜀国压根儿不可能有蛰伏至五胡乱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