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郴州经夏蓉高速向东行驶百余公里,就到了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一下高速路口,绿植背景墙上“半条被子 温暖中国”八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加熠熠生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位于巍巍五岭下的这个小村庄,就是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也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来到汝城,驻扎在沙洲村一带。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在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里展出的“半条被子”故事场景,吸引着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半条被子”的故事也彰显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初心。汝城沙洲也成为一个新的红色旅游景区,包括“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徐解秀旧居、红军卫生部旧址、红军广场、田园综合体等景点。桂东沙田——汝城县城——汝城沙洲——宜章县城,几个红色旅游景区在一条线上,临近高速公路,交通十分方便,游客也呈井喷式增长。
曾经的沙洲村交通闭塞,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7亩,全村1/5的人口曾是贫困户。现在,随着红色旅游日日红火,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沙洲村采取“旅游扶贫”的模式,打造“红”和“绿”组合拳,一手保护传承红色文化,一手建设绿色美丽乡村。
旅游业的兴起,不仅让沙洲村在2018年整村脱贫,更吸引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当上了小老板,开餐馆、建民宿,至今民宿和商铺发展到了40多家。乡政府还依托红色旅游成立旅游公司,吸纳年轻人到旅游公司上班,解决了就业难问题。
“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孙子朱小红开起了土菜馆,还兼任了红色景区的协调员,由于游客的增多,餐馆生意十分火爆。“近段时间以来,每天都不下十来桌,每天的收入有两三千元。”谈起餐饮生意,他喜笑颜开地说:“三位女红军给了我奶奶半条被子,共产党给了我幸福日子。”许多像朱小红一样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走向了家门口的创业就业之路。
汝城县还是“柰李之乡”,文明乡的黄金柰李是柰李中的精品,口感好、营养丰富。此外,黄桃、翠冠梨、朝天椒也是汝城的特色果蔬。当地村民在自家门口摆起摊位推销自己的农产品,先尝后买。有的游客尝过后,还通过电商或快递公司网购。熙熙攘攘的游客让村民们应接不暇,土特产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原来因交通不便,没有销售渠道的特色土特产也搭上了红色旅游的顺风车。
如今的沙洲村旧貌换新颜,满目皆葱茏,从偏远落后的小山村晋升为红色旅游新名片,相继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古村落”等金字招牌。
随着游客的增多,对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红色旅游人才的缺乏就凸显出来了,尤其是旅游管理人才和各景点高素质的讲解员更为缺乏,成了郴州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对此,我建议应灵活多样吸纳红色旅游规划管理人才,采取面向全国公开选拔或从全市领导干部队伍中遴选的方式,筹建湖南(沙洲)红色文旅特色产业园行政管理团队,打造强有力的龙头红色旅游项目规划管理人才,为全市红色旅游发展闯出经验作出示范;同时要创新红色旅游景点运营体制,在政府部门监管前提下,引进旅游发展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的国有企业、私人资本进行运营,以此整体引入高素质红色旅游运营团队。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1年10月8日9版)
作者:徐自强
版面编辑:刘圆圆
新媒体编辑: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