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打开自己的大门一山海关之战深度解析

康熙十二年(1673 年),六十一岁的吴三桂在发动叛乱之前,来到了五华山华国寺,最后一次看望影响他一生命运的女人。

吴三桂说。圆圆,我又要出征了,这一去,也许就永远回不来了,三十年了,我该为当年的错误去弥补些什么呢?

吴三桂

跪在佛座前的女尼没有给他任何回答,只有轻轻的木鱼声在佛殿轻轻回荡。吴三桂走的时候,陈圆圆没有回头,只是三十年前的往事忽然浮在心头,搅乱了本如枯木的心。

江山、爱情,权力,欲望,什么才是决定一个男人命运的最终原动力呢?

谁能有真正的答案?

吴三桂告别陈圆圆

清人在从崛起到人关最终一统中原的进程中,有三个降将对他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时候,乾隆皇帝特意指示,将他们都编人《清史列传·贰臣传》

这三个人就是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

祖大寿字复宇,明末清初宁远(今辽宁兴城)人,世代为辽西望族,是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兄弟三人皆是大明将领(祖大寿、祖大乐、祖大弼)。祖大寿的前半生都是在抗清中度过,早年他是明靖东营游击,天启年初成为广宁巡抚王化贞的部下,任中军游击。王化贞在广宁被努尔哈赤所败,祖大寿率部退到觉华岛,打起了游击战,成为很令努尔哈赤头痛的力量。大学士孙承宗指挥辽事后,让祖大寿帮助参将金冠守岛。

祖大寿最得意风光的时间是袁崇焕主持辽事时期,期间他和袁崇焕一起修筑宁远城,在宁远大捷中让努尔哈赤丢掉了面子和老命。

祖大寿守宁远

祖大寿以宁远大捷之功升副总兵。之后与满桂一起,再在宁远、锦州击退皇太极(史称宁锦大捷)。渐渐成为袁崇焕帐下最有战斗力的大将。

在皇太极发动致袁崇焕于死地的北京袭击战时,祖大寿与袁崇焕一起救援北京,在袁崇焕落难入狱时,他显示出了对上司的忠诚。对朝廷自毁长城的做法,祖大寿极为气愤,率兵离开了山海关。无奈之下,崇祯皇帝不得不让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让他安心为国效命,老帅孙承宗也出面劝慰,祖大寿才率兵回归,抗击清兵。

袁崇焕死后,祖大寿接管了他的宁远精骑这支大明帝国最具战斗力的队伍。崇祯皇帝也没有追究他违抗圣旨的罪,原因当然很简单,没有比祖大寿更适合掌管这支部队的人选了。

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奉孙承宗命修筑并驻守城,城刚修到一半。皇太极就打过来了。

这次皇太极带来了十万大军,而驻守大凌河的祖大寿仅有两万余部,皇太极的目标很简单--祖大寿。

皇太极

皇太极在大凌河城外围了四道墙,困死了祖大寿。明军的援军多次被其打退,无粮的祖大寿困守大凌河达半年,在城中战马、树根、百姓皆被吃掉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了“投降”。

祖大寿“投降”后,表现得很积极,主动提出要为新东家把另一个重镇锦州赚回来,皇太极很信任他,放他回锦州。祖大寿-回锦州就反了水,成为了锦州方面的主将,皇太极几次派兵攻打锦州,都被祖大寿击退。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二月,皇太极集结了满清所有的精锐部队十余万,发动了对明帝国的最后一战,目标则是祖大寿据守的锦州。

祖大寿对坚守锦州信心十足,因为锦州的坚城,也因为充足的粮草,他写信给明廷,说锦州粮丰城坚,坚守半年没问题,朝廷如派援军必须谨慎行军,步步为营,莫中了皇太极围点打援的计谋。

战场上的祖大寿

祖大寿很谦虚,事实上在皇太极的重兵围困下,他守了足足两年。

锦州是明帝国对清军构筑的关宁锦防线的最重要一环,不容有失,重视程度相当高,崇祯这次派出了明帝国的内战英雄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前往增援锦州。

洪承畴与祖大寿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他知道自己所率领的明军的战斗力此时远逊于皇太极的清兵精锐,他驻扎宁远,步步为营,逐步控制了松山到锦州的制高点。

祖、洪二人不急,但有人急了,明帝国的兵部尚书陈新甲。这位凭军事才能实在不配坐在兵部尚书位置上的读书人。犯了冒险主义,十多万人在松锦前线和一再强烈要求洪承畴与皇太极速战速决。 皇太极比耐性,吃喝拉撒一年要白花花几十万两银子,陈部长看着心急,因此他 官大一级压死人,胳膊拧不过大腿。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洪承畴率主力进至松山,准备与清兵一决高下。此时已多病的皇太极等的就是这一天,他一路流着鼻血率大军从盛京赶至,并截了洪承畴的粮道,逼洪部与其一战。松山一役,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土崩瓦解,洪承畴带领残兵在松山苦守半年之久,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三月被俘。

洪承畴被俘的消息也彻底击垮了祖大寿,四月,祖大寿再次向皇太极投诚这一次,是真的。

松山决战

松锦一战,皇太极拔掉的不仅是锦州这颗钉子,还有大明帝国最能打的两名战将。

祖大寿是二进宫,崇祯皇帝有心理准备,但洪承畴是大明帝国最倚重的军事重臣,朱由检以为洪大将军必然选择以身殉国,在北京以王侯的规格“予祭十六坛”,自己亲手拟写了一篇情深意切的祭文纪念洪大将军并昭告天下。

但最后传出的消息却让朱由检喷血--洪承畴降了!至于皇太极是用什么手段让不食人间烟火的洪大将军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洪承畴盘起了满清人的辫子,穿上了满清人的官服。

洪承畴降清

洪、祖二人,降清后的表现又略有不同。祖大寿基本算是消极怠工,对于镇压自己同胞的事业并不热心,降清后除了后来给自己的侄子吴三桂写过一封不痛不痒的劝降信外,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洪承畴却很敬业,清军入关后积极扮演着“内战英雄”的角色。

但平定天下后,清廷都没怎么给他们封功立赏,二人不过是用名节换取小命,苟且偷生罢了。

这点与后来大红大紫的吴三桂有所不同。

吴三桂字长伯,汉族,明末清初辽东锦州人,其父吴襄是锦州总兵,吴三桂中过武举,有一身好功夫,年轻时曾率数十骑杀人四万清营中营救其父而闻名明。大诗人吴伟业称其“白皙通侯最少年”。

在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后,明廷任命吴三桂为辽东总兵、镇守山海关。明帝国的崩溃无法避免,但却不是亡在清人手里。第一个原因是皇太极在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九日逝世,所有清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皇位及权力棒的交接上,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其弟多尔衮都有可能成为清王朝新的接班人,一番争斗不可避免。第二个原因就是大明帝国把最后的一支精锐部队放在了山海关。

吴三桂奉命镇守山海关

而当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清王朝也结束了短暂的权力争夺。一个叫布木布泰(庄妃)的女人取得了胜利,让她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登上了王位。

对于刚刚进入北京的大顺政权和对中原觊觎已久的清人来说,他们都瞄准了吴三桂这块肥肉。

爱新觉罗·福临(清朝第三位君主)

北京失陷的时候,吴三桂率主力朝北京勤王,走到丰润(今河北境内)的时候,传来老板朱由检自杀的消息,他驻兵观望。对于吴三桂来说,原来的公司已经倒闭,以他手中的力量(五万余人),要自立门户是不太现实的,他要做得不过就是找个新的东家。

吴三桂首选对象还是李自成,毕竟都是汉人。吴三桂父子之前主要精力是和清人在辽东战场上死磕,和陕西农民军还真没什么梁子。

李自成进北京后,将吴襄作为人质,让他给儿子吴三桂写了一封信劝其归降,让刚降大顺政权的另一个明将唐通带上四万两银子和两万军队去吴三桂的部队犒劳并接收山海关。

唐通找到了吴三桂,说哥们我都再就业了,你也别歇着了。

吴三桂很高兴地接受了新老板李自成的聘书和安家费(四万两银子),让唐通去接管自己把守的山海关。

山海关

唐通的军队前脚刚走,吴三桂从北京逃出的家丁后脚也到了,吴三桂问家丁的三个问题,决定了一个时代的命运走向。

NO.1:

(三桂)问:“老爷子无恙?”

(家丁)答:“被李闯王抓去吃牢饭了!”

NO.2:

(三桂)问:“财产呢?”(家丁)答:“被充公了!”

NO.3:

(三桂)问:“陈姨太(圆圆)无恙?”(家丁)答:“被刘宗敏抢走了!”

李自成啊李自成!押了我的老爹,抢了我的财产,睡了我的女人,还想让我归降!

吴三桂冲冠一怒,并非没有理由。

刘宗敏强占陈圆圆被清军俘虏后碎剐而死

从皇太极对洪、祖二人的态度,到李自成对吴三桂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两个政权的眼光与战略执行力。李自成也想招抚吴三桂,但是很明显,进了北京城的农民军,烧杀抢掠,失去了本来就不强的纪律性。

想想洪承畴的待遇(江湖传闻是睡了皇太极的女人),而自己却是心爱的女人被刘宗敏睡了(当然这也是江湖传闻),吴三桂有理由撕碎李自成的聘书。

吴三桂率部杀回山海关,把刚刚接管山海关的唐通打了个稀里糊涂,夺回了山海关。

吴三桂夺回山海关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反水,但此时他正忙于在北京称帝封官,没时间亲征。他先派唐通率八千人征伐吴三桂,再次被吴三桂击溃。之后他又派降将白广恩率军征伐,还是不敌吴三桂。

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十三,李自成率领二十万大军(一说十万)同时捎上崇祯皇帝的太子,还有吴三桂的老爹吴襄,征伐吴三桂。

而四天前,清人的队伍已经出发了,年幼的小皇帝顺治任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领诸王、贝勒及十万大军,开始了对大清帝国最具决定意义的征程。

按照多尔衮的行军路线,仍然是和皇太极袭击北京的路线一样,绕道蒙古,从蓟州一带突破,但是在四月十五日走到翁后,他接到了吴三桂的乞降信

虽然对吴三桂乞降真假未清,但多尔衮仍然毫不犹豫地改变行军路线,因为诱感太大了---五万关宁精锐及天下第一关。

已决心扑向山海关的多尔衮却采取了一招险棋,他放慢了行军速度,二十日,他才摇摇摆摆地地走到锦州。他决定让李自成的队伍先到山海关,让李自成的枪把吴三桂逼向自己的怀抱。

在锦州的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第二封信,大意是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马上杀到山海关,老哥你再不来兄弟我守不住了。

虽然对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有足够的信心,但是事关帝国的命运,多尔衮的姿态也不敢摆多久,在锦州,多尔衮全军加速,奔赴山海关。

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在四月十九日抵达山海关,最后一次通牒无效后,发动了对山海关的攻击。

山海关大战

正如多尔衮的判断一样,吴三桂的战斗力加上山海关的坚险,几天之内,李自成无法攻占。

着急的吴三桂又派了五名使者去见已经抵达欢喜岭的多尔衮,恳请出兵。多尔衮热情款待,却顾左右而言他。无奈之下,吴三桂在二十一日晚亲赴多尔衮大营,表明了自己投降的诚意。

吴三桂降清

四月二十二日,一个清帝国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清兵入关

清军入关

二十二日的战场场面相当传奇与悲壮。当日吴军与李军在石河从早上杀到正午,杀得难分难解。这时候忽然起了大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让李自成迷糊了眼睛。

山海关战场

等他揉好了眼睛,他看见了满洲人。满洲人来了!

五万关宁军加上十万满洲军等于无敌的代名词。在山海关,李自成迎来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溃败。这一次,他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李自成败退山海关

战争人物命运走向

吴三桂:

引清兵入关,让吴三桂成了汉民族的千古罪人,也给他带来了三十年的富贵。灭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永历帝,毫不夸张地说,大清帝国的半壁江山都是吴三桂率兵打下来的。

平定中原后,吴三桂的势力也前所未有的强盛。逼于形势,清人将云南封给了吴三桂,成为三藩之首,但随着政局的日趋稳定,铲除三藩,成为了清帝国的头等政治任务。

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 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一度占据桂、川、湘、闽、粤等省,但之后渐显颓势,康熙十七年(1678年),自知大势已去的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至,其子吴世璠自杀,吴氏九族皆被灭门。

李自成:

山海关一战后,李自成退回北京,清兵与吴三桂步步逼近。他在四月二十九日称帝,但只在宝座上坐了一天,三十日退出北京(走时他没忘记杀了吴三桂全家--陈圆圆例外)。

之后,李自成又开始了游击战,其势日益衰退。顺治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李自成率部考察地形时被清兵阻击,退出了历史舞台(生死成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