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记忆②|守卫绿水青山的第一代常山森警

序言:

72载沧海桑田,72载栉风沐雨,人民公安队伍始终紧紧围绕在中国这艘不断远航的巨轮身边保驾护航。一代又一代的常山公安人在共和国72载岁月里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奋斗意志、恒心韧劲砥砺前行,把红船启航的红色根脉烙印在常山公安的血肉中,将忠诚、干净、担当的使命谱写进属于常山公安的共和国记忆。

守卫绿水青山的第一代常山森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05年8月考察浙江安吉时作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建国以来,常山地区的山林面积一度达到全县总面积的69.71%,各项农业收入是常山经济的生命源泉。基于这种情况,常山公安从建国以来便致力于保护县域内山林资源,并逐渐演化出了今天的森林警察。

初定规章的五十年代

1950年3月,常山县人民政府发布公告:“查本县大山颇多,森林稀少,少数人对爱护森林不重视,个别不良之徒砍伐树林、破坏森林。为此,特规定不准砍伐,如有违者一经察觉,严惩不贷。”

1957年3月,常山、江山、玉山三县建立了护林防火联防,研究制订了《护林防火联防暂行办法》。公安局会同有关部门在白石、崇正(现龙绕)、钳口、球川、溪口、招贤等6个乡建立了护林防火组织,组织动员群众订立联防公约和制度,禁止偷砍盗运等不良行为,并执行生产用火审批制度,定期检查山林防火。

完善统计的六十年代

1962年4月9日至5月11日,公安局会同林业、法院、检查、农林垦殖等部门,抽调10名干部,组成两个护林防火检查组,对白石、球川、龙绕、同弓、城关、钳口、宋畈、毛良坞等8个公社,39个大队进行检查。经查,当年1至4月全县共发生山林火灾85次之多,烧毁山林面积2680余亩,大小林木165000余株,损失油茶7943担,折合人民币667200余元,其中白石、宋畈公社尤为严重。针对这一统计数据,常山公安进行分析并确定了起火原因大多在于烧垦不甚。

1963年,公安局、林业局在球川公社召开了第一次联防会议,将县域划分为4个联防小组,确定了以治保干部、民兵为骨干与治保工作密切配合,加强联系,交流经验的联防体制。同年2月至3月,县公安局会同法院、检察院、林业局、农林垦殖场等部门,重点检查了白石、球川、钳口、芙蓉、毛良坞等5个公社15个大队的山林防火工作。

经过检查和联防联控,全县山林火灾次数显著下降,与1962年同期相比减少59次,林木损失减少25%,处理了破坏山林案件15起。基于这些成果,县公安局进一步提出“三禁、四包、六不烧”三项政策。

制度成熟的八十年代

1981年农村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山林管理混乱,乱砍滥伐森林现象严重。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紧急指示”,先配合县检察院对乱砍滥伐破坏活动进行了严厉查处,至1983年底,全县共发生乱砍滥伐毁林、贩运木材案件139起,处理123起,冻结、没收、扣留、收购木材243立方米,罚款11540元。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种种严重的山林盗砍滥伐现象,常山公安局于1987年10月成立了常山县公安局林业派出所,也就是今天的森警前身。自林业派出所成立以来,于80年代末处理了较大的破坏山林案件41起,逮捕案犯5名,行政拘留22名,罚款22名,并在城关灯光球场召开群众大会,对滥砍乱伐的7名违法犯罪分子分别予以依法逮捕和行政拘留。

在林业派出所的迅速作为下,常山地区滥砍乱伐的情况下降了53%,林木植被逐步恢复,油茶等地方农业支柱收入逐渐提升。第一代森警为常山地区的植被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森警为守护绿水青山不断奋进。

···THE END···

(通讯员:罗成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