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皇帝在藩镇面前有多卑微—李茂贞勒兵长安城,昭宗挥泪斩宰相

景福元年(892年)八月,唐昭宗李晔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帮助下,终于根除了他所厌恶的杨氏宦官势力,但是他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相当沉重,因为李晔间接促成了一个强敌的崛起,这个敌人,就是李茂贞。在未来十年的时间里,这个人都将成为李晔和朝廷最头疼也是最凶恶的敌人。


朝廷和李茂贞的正式交手,就是从李茂贞攻取杨氏宦官的老巢兴元开始的。当时李茂贞上表奏请让其子李继密权知兴元军府事(相当于代理汉中市市长兼汉中军区总司令)。

对于李茂贞的这一请求,朝廷自然是拒绝的。

于是各不相让的双方便陷入了僵持,就这样僵持了五个月,李茂贞坐不住了。

因为他本想着利用东川留后顾彦晖与王建的嫌隙,拉拢顾彦晖对付王建,但在联合东川军进兵利州时却被王建派兵击败。机灵的顾彦晖当时就遣使向王建求和,并宣布与李茂贞绝交,于是李茂贞面临的形势瞬间逆转。如果王建和顾彦晖有意的话,他们随时都能以李茂贞违抗朝廷,强占兴元为由,出兵前来讨伐。所以为了有备无患,李茂贞再上一表,向李晔申请由自己坐镇兴元。

其实李茂贞的这个表文是暗含玄机的,他只是请求自己镇守兴元,但绝口不提“移镇”二字,那意思是要兼任兴元节度使。唐昭宗也不是傻子,他很清楚李茂贞在打什么算盘,然而他不打算戳穿。皇帝陛下的意思是,既然你要玩文字游戏,朕就陪你玩到底!

李茂贞很快收到了来自朝廷的诏书,但他从宣旨太监口中听到皇帝正式任命自己为山南西道兼武定节度使时,他的脸上简直要乐开了花。不过即便真有花,个人以为,最多是朵昙花。因为李茂贞下一分钟就清楚地听见朝廷任命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徐彦若代替他出任凤翔节度使。

虽然朝廷许诺将割果、阆二州隶属于武定军,但李茂贞依旧很不满。毕竟他想要的是兼领,而不是交换场地,因此李茂贞决定直接耍赖、拒不奉诏。

老子就是鱼与熊掌都要兼得,不服的话,你来打我啊!


为了显示自己的坚定立场和无畏的决心,李茂贞还上表并给当朝宰相杜让能写信,直接对皇帝和朝中重臣进行言语上的挑衅与攻击。其中在给皇帝的表文中,有句话据记载让李晔当场炸了毛。

这彻底点燃李晔熊熊怒火的千古名句,我特地原文摘录,其言如下

“但虑军情忽变,戎马难羁。徒令甸服生灵,因兹受币;未审乘播越,自此何之?”

翻译一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我担心的只是日后军情忽然有变,战事难以控制。届时京畿一带的百姓因此遭受祸害,不知道陛下车驾远行,又到哪里前去避难?”

这句话可以说是大胆放肆,非常过分了,只是赤裸裸地威胁要对长安用兵也就罢了,李茂贞竟敢暗讽皇帝,说他还不如自己差点亡国的哥哥。

史书上忠实记录下了李晔的态度,是三个字:不能忍。

于是他决意讨伐李茂贞,并为此紧急召见了宰相杜让能。

了解了皇帝陛下的意思,杜让能是这样回答的:“李茂贞地大兵强,以朝廷现有的实力不能出师征讨;凤翔又地近京师,容易招致危险。如果惹了李茂贞却不能消灭他,届时后悔也来不及,即便是陛下效法汉景帝诛晁错来道歉,恐怕也无济于事。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杜让能的这番金玉良言,昭宗根本就没听进去,更不用提过脑子了。他此时此刻已经完全被怒火所支配了,以至于很可能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

“联不能呆坐在这里受人凌辱!“

李晔突然大喝一声,然后以让人无比心碎的眼神看向杜让能,用近乎请求的口吻对他说道:“卿但为朕调兵食,朕自委诸王用兵,成败不以责卿!”

以杜让能的深谋远虑,他应该很清楚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的,但身为宰相、面对这样的皇帝,他最终心软了。

“敢不奉诏,以死继之!”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杜让能没有一天回家的,他一直留在中书省,筹划调度讨伐李茂贞的大小事务。可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

然而,杜让能不知道的是朝廷里出了叛徒,以至于杜让能早上发言的内容,李茂贞和他的盟友王行瑜当天傍晚就能了解得一清二楚。这个背叛了皇帝和大家的人就是杜让能的同事、宰相崔昭纬。

崔昭纬,字蕴曜,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癸卯科状元。这个人渣不仅是一个无耻之人,还是读书后会变得更加无耻的典型代表。而这次是他造成影响最恶劣的一次。

起初听说朝廷要出兵讨伐自己,李茂贞的第一反应是打死不信,然而没打死,他最终信了,而且很生气,甚至随着杜让能的计划越来越详细地暴露出来,他感觉有点慌。于是李茂贞试图中止朝廷的讨伐计划。他让在长安的同党纠集成百上千的无业游民,在长安街头公然拦截了观军容使西门君遂的马队,点名要西门太监出来答话。

毕竟对方人多势众,且气势汹汹西门君遂想了一下,没啥别的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出列,且看对方有什么话讲。

“岐帅无罪,不宜征讨,使百姓涂炭。”

听到这么一句,西门太监直接傻眼了。因为这事儿跟他完全没关系,而且他说了也不管用。为了避免被误伤,西门太监赶忙向冲动的群众高声喊话道:“这是宰相的事,我无法干预啊!”

李茂贞找来的这帮人虽然大部分是流氓无赖,但还是讲道理的,见西门大监一脸真诚,不像扯谎的样子,便收队离开,直奔宰相上下班的路去了。

被他们堵住的宰相是两个人:崔昭纬、郑延昌。

两位宰相面对质问,给出的回答和西门君遂很类似:“这事主上专门委托给了杜太尉(杜让能),我们没有参与,并不知情!”


虽然答案差不多,但围堵的群众不满意了。他们认定这是两个宰相在出言搪塞,踢皮球,于是大家直接愤怒了,纷纷拾起砖头瓦块扔向崔昭纬、郑延昌。

要知道,当时的宰相外出不是乘马就是坐肩与,完全是开放式的,一点遮挡都没有。不幸的是,崔、郑两位宰相这天出来坐的是肩与,人潮之中那真是跑都跑不掉,只能客串活靶子,让群众练准头,仅仅过了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就被碰得头破血流,在肩与上又喊又跳,真是把老脸都丢尽了。

最后还是靠着侍卫拼死保护,他们才跳下肩与,趁乱跑到一间民房里躲了起来,逃过一劫。不过两位宰相据说相当狼狈,灰头土脸不说,佩戴的官印和朝服都在这场混乱中遗失了

光天化日,朗明乾坤,还是天子脚下,首善之区,竟然出现朝中高官被接连围攻的事,实在耸人听闻。

这事很快震惊了李晔,他马上责令有关部门缉拿这次闹事的带头人,且未经审判就批示了量刑意见一一杀。

不用多想,李晔也猜得到,这是李茂贞搞的鬼。在愤怒之余,说实话,李晔也有一丝欣喜,因为李茂贞如此费尽心思地捣乱,就更加证明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

杜让能的工作是有效的,而那个李茂贞也并非是无所畏惧的。

就让你好好见识一下朝廷的实力!等着吧,李茂贞!

这一年的八月,李晔下令以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神策大将军李鐬出任其副手。

而仅仅在一个月后,覃王李嗣周就领命出兵了。

皇帝陛下交给李嗣周三万禁军,任务只有一个:送凤翔节度使徐彦若赴镇。

当然了,临行前,李晔交代得很清楚,如果遇到有人抗旨不遵,一句话,格杀勿论!

为了朝廷的威严,为了大唐的复兴,身为宗室李家人的李嗣周也向皇帝表了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于是李嗣周统领禁军一路直行,驻军于兴平。


得到消息,李茂贞、王行瑜立即统兵六万在盩屋驻扎,与朝廷禁军形成对垒之势。

其实在两支人马拉开打之前,战役的结局,实际上已经注定。

因为禁军的三万人,那真叫一个东拼西凑,其中的绝大部分还是新近招募的。

新兵蛋子,别说战场上的战斗了,就连军事演习也没参与几次,战斗力是相当不靠谱。

李茂贞、王行瑜那边的六万人情况可完全不同,人家的军队是边军,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要对付一群刚刚走出训练场的新兵,毫无问题。

九月十七日,李茂贞等率先发难,进兵兴平

远远望见风翔军齐整的军容、雪亮的马刀以及如山的气势,禁军士兵就已经丧失了所有勇气,心理上开始崩溃。而这种崩溃反映到行为上,直接就是望风而逃。

不必安排攻击队形,不用等两军对阵,李嗣周瞬间成了光杆司令,欲哭无泪。

紧随着禁军溃逃的脚步,李茂贞等乘胜进攻三桥,京城闻讯大震,官兵百姓乱成一团,纷纷自行逃命。

杜让能所预见的最糟糕的一幕终于上演了:没有把李茂贞打怕,反而引得兵临城下。

既然兵临城下,城下之盟自然要了解一下。不过不等李茂贞想好条件,京城里自己就先乱了起来,有一部分愤怒的市民认定是朝中高官乱来,殃及了他们,于是一大帮人聚集在皇宫的大门口要求皇帝下诏诛杀首倡发兵征伐的人(他们并不知道最大的主战派就是皇帝本人)

外有器张跋扈的军阀围城,内有不明真相的群众逼宫,京城是一片人心惶惶、鸡飞狗跳、然而崔昭纬突然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可以借势彻底扳倒杜让能。因此他赶忙写了一封亲笔信、秘密派人出城交到李茂贞的手上。

崔昭纬的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一个意思:用兵不是皇帝的主意,千差万错都是杜让能的错!

崔昭纬撒了谎,保护了皇帝,同时也保住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可一心为国、忠于职守的杜让能就惨了。


收到崔昭纬的信后,李茂贞大怒,他在长安城西的临垛驿排兵列阵好后,便派人送上奏表一份、在这份奏表中李茂明确要求皇帝给杜让能定罪,处以死刑。至于不答应的结果,李茂贞相信朝廷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唐昭宗尴尬了,他自出生以来还从来没有如此感到悔恨与无力过。毕竟是在他的坚持和强迫下才有了今天的这一幕。现在如果把杜让能拉出来,扣上黑锅,再扔出去,实在是有违李晔做人的底线。然而,更令李晔尴尬的一幕出现了,在他进退两难之际,他突然得到消息,称杜让能求见。

杜让能上来面见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让羞愧得不敢直视他的皇帝陛下震惊地抬起了头。

“臣本就有言在先,如今请归罪于臣,可以纾难。”

听了杜让能的这句话,昭宗感动不已。据史料说,他当时就哭了,且哭得很伤,哭得不能自已。

身为一个皇帝,这却是他唯一对这个忠于自己的大臣表达感谢的方式。

“与卿决矣!”

景福二年(893年)九月十九日,李晔下诏将杜让能贬适为梧州刺史。与此同时,他又下令将观军容使西门君遂流放到儋州,内枢密使李周潼流放到定州,段诩流放到欢州。

以上四个州都位于当时自然环境恶劣、极不宜居的岭南地区、在唐代这么判决,基本上都相当于今天的判处死刑,缓期N年执行(实际操作起来、几个月到数年不等,据当事人身体素质决定)

判决书发布出去了、但李茂贞没有退兵、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表示老子不满意。

没办法,人在屋檐下,纵使皇帝也要把孙子装到底。

于是第二天,李茂贞亲自登临安福门,命人现场斩下西门君遂、李周潼和段诩的人头,并下诏再贬杜让能为雷州司户。

然后他派出使者给李茂贞带了话:“迷惑朕举兵的就是这三个太监,联已经处决了他们,此事并不是杜让能的过错!”

李茂贞没有回复皇帝,只是勒兵城下,列阵示威,那意思就是如果一日不杀杜让能、便一日不回凤翔,就跟你耗上了。

李茂贞看得出皇帝是想保住杜让能的性命,老奸巨猾的崔昭纬自然看得更明白,于是他仗着有李茂贞撑腰,不断向皇帝施压,最后昭宗不得不做出妥协。

这年的冬十月,很冷,无雪。但更冷的是李晔的心,因为他刚刚被迫下诏赐死了杜让能以及其弟户部待郎杜弘徽,还不得不给杜让能安了一个卖官鬻爵的罪名。

不过一个人身上真正的光芒,是永远无法被恶意的栽赃所掩盖的。


虽然数年后,昭宗亲自为杜让能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并追赠他为太师以示敬意。但我觉得这依旧不妨碍我这位后人以我的方式,来为这位勇敢而又忠诚的人再次正名:

杜让能,字群懿,唐懿宗成通十四年进士,晚唐宰相。为平息战事,护佑皇帝,代君受过,尽忠而死。

我相信,这种责任与担当,是大唐至为宝贵的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千年不屈的脊梁。

经历了李茂贞的围城,朝廷的高层重新进行了一次洗牌,我们的老熟人、东都留守韦昭度被召回长安,担任司徒、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御史中示崔胤升任户部待郎、同平章事、内侍骆全瓘、刘景宣则替代西门君遂等人的职务,出任左右军中尉。这几个胆小怕事又没有主见的人上台可以说基本标志着朝廷决策层的彻底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