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会解甲归田了?”
“主席您知道,我文化水平低,打仗指挥还行,搞社会主义建设能力和水平就力不从心了,所以我就主动要求退下来,让有水平、有能力的同志去干吧。”
“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伟大胸怀呀!”
上面这段对话发生在毛主席和一个叫做顾贵山的人之间,此时的顾贵山应毛主席之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前夕毛主席与顾贵山聊起了红军长征时的趣事,也聊起了曾经一同奋斗的战友们。
没想到聊着聊着主席话锋一转,接着就发生了以上那段对话。
原来,主席听寻找顾贵山的人反映,他隐姓埋名到了一个小山村成为了一名兽医,对所有人都隐瞒了曾经辉煌的历史。
为了能够找到顾贵山,工作人员用尽了所有办法。
能被毛主席亲自邀请参加国庆观礼,可见顾贵山这名老战士在部队中表现非凡。既然如此又为何会辗转来到林县落户,这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左一为顾贵山)
这一切的转折点,发生在平型关战役之中。
平型关战役中受伤,转到后方工作
日本入侵中国后,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在中国大地上横行,很快就来到了平型关附近,打算越过平型关后直接攻下太原。
若是不能将日本侵略军队阻挡在平型关外,太原就会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一旦太原失守,接下来的平原地区就更难以组织反击战击退日军。
总之要想阻止日本侵略者的脚步,必须把即将通过平型关的日寇击退。不过,这个想法实现起来有着不小的难度,因为对手是坂垣征四郎——日军中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国通。
除却坂垣征四郎这个实力强大的敌人外,他的带领的日军第五师团更是日本明治年间就存在的甲种师团。
面对这样的敌人,加上国民党一些动不动就出卖友军的“猪队友”,我军对部队的选择尤为重要。
不仅要战斗力丰富,能够冷静应对敌人的各种手段,还要具备坚定的信仰。
一番思索之下,林彪及其115师被派上了战场,执行这个艰巨的任务。顾贵山此时就在115师中,跟着大部队走上了平型关的战场。
顾贵山在共产党受到国民党镇压最惨烈的时候加入了我党,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也跟随着红军一起经历过长征。
长征时期的顾贵山是红15军的一个团长,带领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作战,就连毛主席都对这位团长印象深刻。
长征结束后,曾经的红15军的战士被改编到115师,顾贵山也就成了115师的一员。
115师里的大部分战士都和顾贵山一样,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参加过反围剿和长征等艰苦卓绝的战斗,是对付坂垣征四郎的最佳选择。
接到任务后,林彪三次前往平型关实地考察,发现平型关全是高山峻岭,只有一条公路和老爷庙一个缺口。
坂垣征四郎想要将辎重运过平型关必须经过那条公路,只要我军提前埋伏在两侧的山中实施切割、包抄,那么我们的胜算极大。
1937年9月25日,日本鬼子的汽车刚开进包围圈,预先埋伏的部队随即开火,平型关战役彻底打响。
为了不让敌人通过,两侧的战士们按照预先的计划向敌人跑去,一边跑一边开枪、扔手榴弹,将敌人切割成多个部分,防止日军相互增援。
当时我军的装备并不好,甚至连一人一条枪都无法实现,而鬼子不仅兵力是我们的十几倍,还有一流的武器。
这些武器给我们的队伍带来了极大的伤亡,顾贵山深受其害。
像其他战士一样,顾贵山听到指令就开始向鬼子包围。在与敌军近身肉搏时,顾贵山身边飞过来了一颗毒气弹。
他连忙闪躲,最后虽然身体没有太大损伤,但眼睛却被毒气弹熏得几近失明。
好在这场战斗取得了胜利,顾贵山也被战友及时送到了医院接受治疗,保住了双眼,只不过视力暂时没有完全恢复。
(平型关战略图)
平型关的胜利来之不易,对当时的中国来讲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享受着胜利带来的荣誉时,顾贵山的军旅生涯却出现了一些变化——他被调到了卫生所工作。
从卫生所到合作社,最后自愿回家
顾贵山虽然舍不得离开抗击日寇的一线,但他自己也知道,之前九次受伤已经落下了病根,这次的眼睛受伤使得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再适合到前线作战,不如将机会让给更年轻的战士。
虽然不能亲自上前线,但顾贵山知道卫生所的工作同样十分重要。打仗总是会受伤,救死扶伤同样是一场无形的战斗。
在卫生所工作的近十年时间中,顾贵山亲眼见证了生与死的种种故事。
在缅怀那些牺牲的战友的同时,顾贵山也对自己能够活下来感到十分庆幸,对于工作也就更加尽职尽责。
后来,国家逐渐安定了下来,顾贵山的身体却在长年累月的伤痛折磨之下已经不能承受高强度的工作,为此组织上决定将他调到地方担任领导干部。
工作轻松待遇还好,对于顾贵山来说既能有一个相对好一点的生活环境,还可以借此机会好好养养身体。
若是换成其他人获得了这份工作,或许会欢呼雀跃一番。但对于这位经历了几百场战争的老兵来说,活着已经是非常大的运气了,又怎么愿意接受国家的照顾呢?
另一个角度来说,顾贵山适应了从前行军打仗的生活,即便是之前卫生所的工作那也是紧邻一线。
如今生活多了一丝平静,顾贵山反倒是无法适应。
更重要的是,顾贵山认为自己不太适合做这些文职类的工作。
他知道组织上是为了照顾自己,但他本人认为应该让更适合的年轻人接替自己的岗位,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过深思熟虑后,顾贵山向组织上提出了辞职,来到了河南林县下的一个小山村,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农民。
每天,顾贵山像其他人一样忙着耕种,偶尔用自己曾经在部队学到的知识给村民们治疗一下生病的马。
刚来到林县时,大家都对顾贵山充满好奇。那时村子都不大,来了一个陌生的面孔十分引人注目。
大家都知道他曾经当过红军,但对他的具体事迹并不清楚。
“我只是一个给红军团长牵马的战士。”
每当有人询问他的过往经历,顾贵山都会说出这句话。加上顾贵山确实会给马治病,村民们也就没有怀疑过他的说辞。
时间一长,顾贵山的方言越说越溜,还在林县娶了媳妇。平时的他对于村民们的困难都会尽力帮助,是村子里有名的热心肠。这样一来大家也就将顾贵山当成了自己人,从没有人怀疑过他的来历。
日子过得飞快,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前夕,几名从中央下来的工作人员,却使得顾贵山“暴露”了身份。
费尽周折终于找到顾贵山
1959年,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决定从红军老战士中选择一批人来到北京观礼。经过毛主席同意后,相关部门开始寻找符合条件的战士。
在一次工作人员汇报工作时,毛主席脑袋里出现了“顾贵山”三个字,随即眼前又浮现出了那张熟悉的面孔。
自从长征结束后毛主席已经许久没再见过这个战士了。
“长征时期那个红一团团长顾贵山一定要参加这次活动。”
没等工作人员回答,毛主席接着问道:“顾贵山现在是什么情况?”
确认没有听过这个人名,工作人员表示马上打电话核实,没想到几通电话下来没有收获到任何信息。
既然是红军战士,那军委一定有这个人的记录,说不定军队内部有人认识他。结果军委告知工作人员这个人已经调到了农业部。
当工作人员马上给农业部打电话时,对方告知说顾贵山自己申请回到了河南省商业厅。
虽然心存疑惑,工作人员还是给商业厅打了电话。这次终于收获到了有用的消息,顾贵山自己主动要求辞去职务,到林县当一名普通农民。
不过所有的信息也只有这些,对于之后顾贵山的去向商业厅的人也不知晓,但是他们表示顾贵山很大可能还在林县生活。
电话查询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国庆活动越来越近,工作人员一商量,只能前往林县寻找了。
按照顾贵山资历来看,与他同一时期参军的人许多都成了高级军官,为何顾贵山会频繁更换工作,最后干脆辞职当农民呢?带这些一肚子疑问,一行人来到了林县县委。
一听说是中央下来的干部,要寻找在林县的红军团长,林县县委十分惊讶。建国后确实有许多人来到林县定居,可没听说过有团长来到林县呀。
不过商业厅的档案上已经明确记载了顾贵山的行踪,那应该不会有错。既然在场的干部都不知道这个人,那就各村广播找人,或许村民们知道一些消息。
巧合的是,前些日子顾贵山所在村子的广播线被吹断了,这条广播顾贵山本人并没有听到,反倒是其他村的村民提供了一条线索。
“下园村有个从部队回来的老军人,他会给马治病,他说过他在部队是个马夫,给红军团长喂过马。兴许他能给提供些帮助。”
听到这个消息,一行人连忙赶到下园村大队部。顾贵山正在大队部询问一些工作上的事,正好遇到了来寻找他的人。
“杨书记,这位老同志就是顾贵山,你们有什么话可以直接问他。”
经过病痛和时间的洗礼,此时的顾贵山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干瘦的农民,来寻找他的杨贵书记也不敢相信这就是曾经参加过长征的团长。
“老同志,您是不是曾任过红一团的团长?”
顾贵山听到红一团团长这几个字精神一震,但不知道对方要做什么,于是又说起了那句“谎话”:“我是当过红军,也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那时候管给团长牵马喂马,你们咋想起问这事?”
“老同志,你可要实话实说呀,这次是落实毛主席给我们下的任务,要我们务必找到红军团长顾贵山。”
听到杨贵提起毛主席,这位黑瘦的老人瞬间激动地哭了出来:“杨书记,你说啥?毛主席!他在北京那么忙,还惦记着我!”
这句话一出来,在场的人就明白了,原来这位声称给红军牵过马的老人就是毛主席要找的顾贵山团长,只是因为低调隐藏了身份而已。
“主席找我有要紧的事?”
顾贵山话音还没落,杨贵上前激动地握住了顾贵山的手:“顾老前辈,您让我们找得好辛苦啊!这一下,我们总算对毛主席有了个满意的交待。”
到了这里,寻找顾贵山的事情终于告了一段落。听说毛主席惦记着他,顾贵山答应了前往北京的事情,于是就有了开头毛主席和顾贵山的对话。
结语:
这次与毛主席的见面,给顾贵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顾贵山总会回忆起当年与毛主席见面的情景,就连见毛主席时穿的衣服顾贵山都舍不得轻易拿出来穿。
像顾贵山这样隐姓埋名的老英雄不在少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有些人突然知道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立过战功,而这些立功者本人却从未对家人说起过那段岁月。
或许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活着就好,有些战友可永远无法活过来了。
这些人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们在战场上的贡献,更在于他们将无私奉献的精神印在了骨子里,并实践在自己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