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到底可以美到什么程度?是“潘若惊鸿,婉若游龙”,是“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绿波”,是“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一篇《洛神赋》让我们今天的主人公甄宓在一千多年前就美名远扬了。这位先后嫁与袁绍之子袁熙和曹操之子曹丕为妻的甄宓,更为曹家诞下了第三代掌门人曹叡,后被追封为“文昭皇后”。而如今随着各种影视作品的普及,甄夫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大有成为“三国第一美女”的趋势。
甄宓的名声,几乎是很多人都熟悉的。而但是对于甄宓的美貌和才华,几乎是很多人都非常爱慕,甚至当时非常厉害的曹操三人在看到甄宓的时候,都被深深着迷,可见这样的女子不是一般的美丽。
不过就是这么一位集美貌于一身的女子,为何惨遭自己的丈夫曹丕赐死,甚至死后还要遭到口中塞满污秽之物的羞辱?
甄宓,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咱们的主人公甄宓却依然过着人上人的生活。据悉,甄家是河北的世家大族,传承到甄逸这一代时虽然没落了,但还是担任着上蔡令。
而甄逸共有三子五女,长子甄豫不幸夭折,次子甄俨和三子甄尧都是举孝廉出仕;他的五个女儿分别是甄姜、甄脱、甄道、甄荣和甄宓,各个风姿卓越,尤其是小女儿甄宓更是美得不可方物。
从出生之日起,甄宓就被预示了将会拥有不平凡的一生。据《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子后曰:‘此女贵不可言。’”
除了美貌异于常人外,自年少时期,甄宓就表现得聪明伶俐,远超过自己的几个哥哥和姐姐,深得母亲疼爱。在这样的世家成长,她自然接受了良好的封建传统教育,思想见地很有深度。据《三国志·后妃传》记载:“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鼓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意思是说,甄宓在少年时期便规劝母亲不要贪图积攒金玉和钱财,而要积极开仓救济穷苦百姓。在她看来,如果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为富不仁,不仅违背圣贤之道,而且还会成为祸端之源。
在遍布各地的黄巾起义中,许多世家望族都遭到了灭顶之灾,但甄家却得以保留,充分说明甄宓具有远见卓识。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也能准确反应出她的知书达理和温婉善良,据《魏略》记载:“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之,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苍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佛有常,后数见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
而在甄母老年丧子后,时常会向寡媳发脾气,时年方才十四岁的甄宓却能及时劝阻要母亲善待自己的嫂嫂和侄子。她认为兄长去世甄家人都伤心,但最伤心之人莫过于自己的嫂子,理应得到更多宽慰和照顾。
除了美貌与智慧,甄宓从小到大也是一个不好戏弄的人。八岁时,甄宓自家院子外有骑着马耍杂技的人,甄氏的家人及几个姐姐都上阁楼观看,唯独她不去,几个姐姐奇怪而责问她,甄氏便回答说:“这难道是女孩子看的吗?”
甄宓非常喜欢读书,博闻强识,只要看过的篇目就能够立刻领悟,还多次用她哥哥的笔砚写字,哥哥笑她说:“女人应该学习女工。读书学习有什么用,难道你以后还想做女博士(当时的一种官名)吗?”甄氏回答道:“古时候贤德的女子,都要学习前人成败的经验,以此来警示自己的。不读书,用什么来借鉴呢?”
从这一点来看,甄宓的思想其实比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更为超前。读书无用论是一种否定知识与学习的社会思潮,这些时代性的“读书无用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书”的误解。当下很多人都把读书当作一种争名夺利的一种工具,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却早已忘记了读书的本质是提升自己的修养。甄宓的“读书论”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
话说回来,袁家在东汉末期可谓是第一名门,甚至被人称为“四世三公”。袁绍的父亲袁逢担任过司空,叔叔袁隗担任过太傅;袁逢的父亲袁汤担任过太尉;袁汤的叔叔袁敞担任过司空;袁敞的父亲袁安担任过司徒。
在建安二年,孔融以天子符节代汉献帝出使邺城,加封袁绍为大将军,赐符节让他兼管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这四地的所有事务,成为诸侯中最强大的一支。而甄宓所在的中山无极,就在袁绍的统辖范围内。
袁绍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和幼子袁尚。袁谭长年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袁家势力中最强的一支;幼子袁尚风流倜傥,颇有乃父之风,深得袁绍宠爱。以上这两子,是袁绍爵位的唯二竞争者,只有次子袁熙最不争气。
不过,由于甄宓的名声远扬,再加上她出落的楚楚动人,因此有很多的世家大族也是纷纷上门提亲,袁绍和妻子刘氏也不例外,上门为次子袁熙聘娶了名门之后甄宓为妻。
当然,甄宓嫁给袁熙的真实原因是什么,现在早已无从知晓,只能大概做个推测。甄宓名声远扬,长得亭亭玉立,贤惠温柔又善良的她,称之为“乱世佳人”也不为过。反观袁熙,一生可谓是碌碌无为,驭下无方。自己的部下焦触和张南发动叛变,并指挥军队攻击袁熙,后者仓皇逃到乌桓。由此来看,袁熙既无个人魅力,又无军事才能。两人的结合,实属有种霸王硬上弓的感觉。以当时袁绍如日中天的势力,甄宓很可能是被迫嫁给了袁熙。
建安五年,也就是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战略决战。对于这场强弱分明的战势,几乎必败的曹操却在许攸的帮助下成功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进而彻底击溃了袁军的主力,完成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而兵败后的袁绍,只得狼狈逃回自己的大本营邺城,还在羞愤交加下吐血而亡了。
其实在攻城之前,曹操早就有所耳闻,袁绍二儿媳甄宓是绝色美人,心有垂怜和期待,于是暗中吩咐士兵把守,务必保护好甄宓。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曹丕,先遇到了甄宓,并一见钟情。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中,甄宓和曹丕是这样初遇的:“曹丕刚进袁府的后院,就看到有两个衣衫破烂的女人在哭泣,一问便知是袁绍的妻子和袁熙的妻子甄宓。但是当满脸污垢的甄宓抬起头时,曹丕一瞬间就惊艳了,说:“这女子可真是有着花容月貌,冰肌玉骨,果然是倾国倾城的红颜之色。”
初见这一刻,曹丕便掉进了她的深渊,当即把甄宓收入自己的后宅。曹丕非常宠爱她,慢慢她也对曹丕有了感情,很快便生下了儿子曹叡和东乡公主两个孩子。曹丕为了她,赶走了原配夫人任氏,扶她为正妻,期间甄宓一再阻止,颇显妇德。
除了夫妻关系之外,她对婆婆竭尽孝道,对仆人处处宽和,府邸之内口碑很好。
她懂得,爱不是对象,爱是关系,是你在对方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
她凭美貌安身,以真心立命。
只可惜,即便选择了疼爱自己的曹丕,甄宓最终的下场也依旧令人心疼。
甄宓嫁给曹丕后,见曹丕俊逸有才,遂心生情意,曹丕对她亦宠爱有知,二人过了一段浓情蜜意的短暂岁月,还共育一儿(即后来的魏明帝曹叡)一女(即东乡公主)。
在公元220年时曹操去世,而曹丕则继承了魏王的位置。此后,曹丕便肆意地寻找美人作为自己的妻妾,甚至连父亲遗留的妻妾也照收不误。而此时的甄宓也难免有些年老色衰了,一相对比之下,甄宓便失宠了。
在老父亲曹操死后没多久,曹丕就宣布称帝。不过登帝后的他,多时没有立皇后。因为此时除了甄宓,还有贵妃郭女王有实力问鼎。曹丕的确在甄宓和郭女王之间犹豫不决。他爱甄宓,但是在曹丕与诸兄弟争夺世子的过程中,郭女王却屡献奇谋,很有政治头脑,就凭这一点,曹丕离不开她,两个人更有合伙人的意味。
这郭女王便用尽心计来争夺后位,几次三番在曹丕面前诋毁甄宓。后来曹丕迁都洛阳时,郭女王成功在侧,甄宓却独居邺城,未能随行。
遭到曹丕这样的公开羞辱和无情冷落,甄宓没有选择委曲求全,甚至还创作了一首《塘上行》来挽救这段感情。谁知,这不但没有挽回曹丕的心意,反而成为甄宓更加悲剧人生的开始。
她写下了那首《塘上行》: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从诗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夫妻二人分居一年多的里,甄宓终是意难平。
她恨郭女王的谗言毁伤,使他们二人离心离德,也深深表达了对夫君曹丕的思念。
她就是那种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看破了爱情的短暂,依然向往爱情的女子。
然而,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她在《塘上行》里倾注的对曹丕的情谊,曹丕不仅没有半分感动,还立马赐她死刑。
这是因为,一心想要登上后位的郭女王借此落井下石,她利用曹叡不足月所生的事实,诬称甄氏是在怀孕之后才与曹丕结婚。换句话说,曹叡极有可能是袁熙之子。不仅如此,这首向曹丕表白真挚的绵绵情思的诗,却被生性多疑的曹丕误认为是写给其弟曹植的诗。
据《三国志》记载,曹丕曾问周宣说:“我梦见宫殿上两片瓦掉下来,化为双鸳鸯。这是什么征兆呢?”周宣说:“后宫恐怕会有人暴死。”曹丕说:“我是说着骗你的。”周宣说:“做梦这件事,是意念中的事,如果能行之于言,便可以占卜凶吉。”话还未说完,黄门令来报告说,后宫中有人彼此残杀。过了不久,曹丕又问周宣:“我昨天梦见一股青烟拔地升天。”周宣说:“天下恐怕会有一位贵女子冤死。”当时,曹丕已派人赐给甄宓赐死的诏书,听了周宣的话很是后悔,于是派人去追赶使者,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此时的曹丕或有后悔,但是甄宓已死,事情无法挽回,曹丕非常担心自己犯下的错会遭到报应,于是他下令将甄宓以发掩面,并且在其口中塞糠而葬,这一说法认为,这样一来甄宓就无法开口申冤,也不会被阎王认出来。
这样的说法或许只是人们的杜撰,但也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一种说法,毕竟,古人是很相信神灵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甄宓被曹丕赐死却是千真万确的,如此才女却以此悲哀结局收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她当时,也只有40岁。下葬时头发披散着脸,口中被塞满米糠。只因传说这种处罚会让死者在黄泉路上,灵魂的冤屈无处诉说。
他爱她时,爱得轰轰烈烈,他不爱时,也决裂得彻彻底底。
她去时,他已忘却,她也曾笑颜如花,低垂如月。
等到曹叡继位后,数次向太后询问母亲死状,太后因此忧惧暴崩,这时李氏才向明帝曹叡说明了甄氏其实是被郭氏构陷而死。曹叡哀痛不已,愤怒之下也用同样的方式殡葬了郭太后。
甄宓的一生竭尽得体,她也终于得到了命运的补偿。一切风雨终会化为历史的尘埃,唯有《洛神赋》和她的美,千百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