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之改革与中兴

大明王朝之改革与中兴


首先出场的是大明的第十二位皇帝,隆庆皇帝,明穆宗朱载垕[hòu](公元1537年-1572年)

他本可以安心的当一个太平王爷,奈何两位兄长早逝导致他只能来到历史赋予他的机会和任务,加上他的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深的嘉靖皇帝喜爱。所以祖孙三代的格局就在嘉靖后期形成。也注定成为一个稳定的过渡。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

登基前的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基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内外得到大治,史称隆庆新政。 但因为沉迷媚药,也服这些媚药助兴,导致荒于政事。朱载垕在位6年,因病去世,终年36岁。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短暂的一生结束后,万历皇帝开始了漫长而又枯燥的一生,当然,他也是明朝最长的一个皇帝,在位48年,万历的前十年因为他还是一个孩童,所以首辅张居正有了他施展抱负的空间,他的政治理想的治国的方略有了展现的平台,开启了明朝朱明的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的执行。一度使大明王朝又回到了往日的荣光,万历中兴似乎让帝国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当然,改革者总是有些妄大的对权利的贪婪,导致了神宗皇帝成年后对他的芥蒂,当然抛开小结不谈,张居正在治国和对国家的经营方略上还是伟大的。当然张居正私生活还是比较混乱和奢华,这点,明中期的经济高度发达,骄奢淫 在那个时代是一种常态,最终他也是纵欲而亡。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肯定张居正,但仍称他“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必要的让步”。

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张居正提出了“厚农而资商”,“厚商而利农”的经济观点。他与工部派来的榷税使周汉浦探讨“始所建榷及后稍异”的原因,进一步阐明道理,畅言:“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通无以济也。这点经济政策不得不说抓住社会矛盾根本,从而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来稳定国家正常运行。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讲的就是这个时期的事情。确实明中期万历前十五年,确实能代表封建王朝对政治斗争最好的诠释。

张居正去世后,万历中期以后,中兴似乎结束,并迅速的走着下坡路。

朱翊钧亲政后,曾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虽然有取得胜利,但是消耗了张居正改革所积存的国库。

万历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后并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万历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都有反应,表示虽然忽略一般朝政,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万历皇帝据说还是个鸦片爱好者,这个时期鸦片已经在帝国的上流社会所流行。

晚期的万历皇帝进度怠政期,而且出现了国本之争和党争,然后明末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正如梁启超说,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朱翊钧的荒怠造成。


然后军事方面著名的萨尔浒战役,导致后金的崛起。所以史书说的大明亡于万历就是这么来的,外部埋下了后金的威胁,内部因为个人喜好引起国本之争,然后形成明晚期党争的局面。最终为帝国的没落拉开了序幕。

下一篇我们聊明朝的最后一个篇幅,帝国的衰落,也叫日落西山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