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汉文帝刘恒登基,为何四子相继病死

孝文帝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史记·本纪第十一 孝景帝》

“孝文帝”是刘邦第四个儿子;“前后”是此前刘恒为代王时的王后;“窦太后”是孝文帝的皇后,即汉景帝的生母;“更”意思为交替、轮换,可以翻译为相继;“孝景”是汉景帝。

这句话白话翻译,孝文帝刘恒当代王时,代王王后给他生了三个儿子。等窦太后受宠幸的时候,代王王后死去了;代王王后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死去,因此孝景帝才得以继位。

汉文帝刘恒画像。

《孝景帝本纪》开门见山,“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景帝非嫡长子却继承皇位。

这必然会引起思考。司马迁的厉害之处在于此,处处设置的悬念,稍微用心就能发现。

可更奇怪的在后面,紧接着司马迁插入了上面这句话,其中又隐藏着诸多疑问:

其一,“前后”即代王王后到底是谁,为什么没有留下姓名?

其二,代王王后究竟什么时间死亡,窦姬受宠之前还是受宠之后?

其三,代王王后又是因何而死?

其四,汉景帝三个哥哥是什么时间死的,又是因何而死?

汉景帝刘启画像。

诸多疑问都指向了刘恒从代王到皇帝身份转变前后的几个月。

上篇文章中我们说到从吕太后死(七月)到周勃、陈平等平叛(九月)仅两个月时间。平定叛乱后,周勃、陈平等功臣以及王侯贵族私下商量皇帝人选。最终确定了选择标准——“视诸王最贤者立之”,从诸王中选择最优秀的拥立。

其实,这标准完全是司马迁确定的。

看看参与平叛的功臣勋旧与其说是商量讨论,不如说是权衡利弊,在相互妥协中瓜分权力。

首先,以“皆非真孝惠子也”的理由,排除孝惠帝刘盈的四个孩子。

司马迁明确孝惠帝太子不是孝惠皇后亲生子,而是吕后从别人那里抱养的孩子,寄养在孝惠皇后名下。

“宣平侯女为孝惠皇后时,无子,佯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宣平侯女”便是张敖和鲁元公主的女儿,作为舅舅孝惠帝刘盈没有丧失人性,对外甥女下手。所以,孝惠皇后一直没有生育。吕太后让孝惠皇后假装怀孕,然后将孝惠帝其他嫔妃的孩子抱过来。

这个太子虽然不是孝惠皇后亲生的(“非真皇后子”),但是并不代表不是孝惠帝刘盈的。况且,司马迁在前面还有一句话,“太后欲王吕氏,先立孝惠后宫子强为淮阳王,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城侯,子朝为轵侯,子武为壶关侯。”

太子是抱养的,不是孝惠皇后所生;而“后宫子”则表明其他孩子是孝惠帝后宫其他妃嫔所生。这就等于明确了几个王是孝惠帝的子嗣。

但是,他们商量的结果是统统排除在外,即便是孝惠帝之子,因为他们一致担心“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这些孩子长大之后会威胁到他们的性命。

其次,以“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为由,又否定了齐哀王

朱虚侯刘章最早获知诸吕阴谋反叛,刘章之妻是吕禄的女儿,便飞鸽传书让齐王刘襄发兵西进,如此内外呼应可以占据长安。

此齐王是刘邦的长孙,即齐悼惠王刘肥之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都是他的弟弟,在平叛诸吕功劳巨大。

这个朱虚侯刘章“有气力”,在吕后的酒会上担任监酒时,敢当着吕后面杀吕氏的人。从刘章个性判断,作为哥哥刘襄也肯定不是良善之辈。

所以,齐哀王刘襄是当时继任皇帝中最有实力的。

但是,刘襄出兵西进时得罪过琅玡王刘泽“诈夺琅玡王兵,并将之而西”。琅玡王刘泽的兵权被刘襄骗取剥夺。前面文章《刘恒登基刘泽功不可没》中分析过。

琅玡王刘泽在长安商讨现场,肯定不会同意刘襄继位。其一,刘襄太过强势,未必好控制;其二,兵权被夺,仇恨未消。凭这两点估计其它大臣也不会同意来强硬皇帝。

由此推测,齐王姥姥家势力大,且又并非善辈,不只是刘泽这么想,估计陈平、周勃也是如此想法。“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拥立齐王,等于复制了吕氏,对平叛将相无利而有害

再次,“以为少,母家又恶”为托词,否定了淮南王刘长。
刘长是刘邦的第七个儿子,另外六个儿子于吕后执政时死了。要么是直接害死,要么是间接害死,在吕后执政期间相继离世,这黑锅背了两千多年。

刘长由吕后抚养成人,因此“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他妈是张敖的姬妾。

公元前199年刘邦攻打韩王信路过赵国,女婿张敖献上美人表示孝心,刘邦“临幸”留种。

第二年,张敖臣子贯高意欲谋反败露,“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张敖被拘系,家眷也受牵连,其中包括刘长他妈。

在审食其审问的时候,刘长他妈说,“我侍奉过皇上,有身孕了。”刘邦在气头上并未理会。他妈生下刘长后,悔恨交加中自杀以证清白。

刘邦看到婴儿后才追悔莫及,“令吕后母之”,让吕后抚养他。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长才能长大成人而且没有被吕后杀害。

按推算,刘长年龄比刘恒小三四岁,也是二十多小伙子,继任皇帝没啥问题。但是,推托刘长姥姥家并非良善之辈,指的是生母还是养母呢?

应该是养母吕后!

俗话说,“不忘生母情,难忘养母恩。”平叛的将相可能让吕后抚养长大的孩子继位吗?那岂不是自掘坟墓。

况且,司马迁在《淮南厉王列传》中明确记录刘长念恩复仇,怀揣铁锤杀死审食其。就因为审食其曾经负责审判刘长的生母。

综合以上来看,众平叛功臣推举继承人选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彻底根除吕氏影响,避免“秋后算账”;第二,必须软弱可控,外戚势力不能太强。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代王刘恒成了最佳人选,年龄上属于刘邦在世孩子中老大;仁孝出名,他们认为这是软弱的表现;外戚实力薄弱,还得仰仗功臣勋旧……

刘恒可以登基为皇帝了吗?

仍然不可以。功臣勋旧还有附加条件。

汉文帝仁孝亲尝汤药。

在《外戚列传》记载窦姬部分,穿插了代王王后的内容,虽然五十几个字,却是疑点重重

一、“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窦姬是那一年到了代国,代王刘恒“独幸”窦姬,是唯独宠爱窦姬的意思,那么此时代王王后是死还是活?

二、“而代王王后生四男”,代王王后是谁?为何不留姓名?按照吕后“刘吕配”的强制措施,代王王后大概率为吕氏女。

三、“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时间为何又是不确切呢?代王王后到底是刘恒进京之前恰好死亡,还是在此之前死亡呢?死亡原因又是什么?

四、“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相继)病死”,刘恒确定为继位皇帝,为何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相继病死?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从汉文帝刘恒到汉武帝刘彻五十年左右,时间跨度并不大,司马迁能够通过采访了解刘邦、樊哙等等详细历史情况,却搞不清楚刘恒的事情,尤其是从代王到皇帝前后四五个月事情。

这有违史学家操守,也不符合司马迁做人做事的风格。

我们再回头看旧臣勋贵推举皇位继承人选的第一条件,或许能猜到刘恒为何能下如此狠手了吧。

原因只能是代王王后为吕氏女,而王后的四个儿子必须斩草除根,刘恒才能即位为帝。

这可能也是陈平、周勃以及琅琊王刘泽等对刘恒提出的条件。

司马迁为什么不写呢?

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估计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

刘恒谥号为“文”,如果有如此残忍手段上位,既不是光彩历史,也不符合谥号定性。

估计,在汉景帝为汉文帝确定谥号时,已经锁定了这段历史。所以,即使到了汉武帝时代,司马迁仍然不能触碰禁区。

至于说第二个条件刘恒软弱可操控,这一点不仅出乎陈平、周勃等人意料,即使刘邦、吕后再世估计也会惊掉下巴。

刘恒并非表面上懦弱无能。入住未央宫之后,刘恒“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南北军,即京师卫戍部队;“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郎中令是皇帝侍从、警卫最高指挥官。

长安城从内到外皆由亲信接管掌控之后,刘恒开始大肆杀伐。“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夜”字强调当晚刘恒便下令让人杀掉了孝惠帝的所有孩子,手段残忍,行事果断。

在权力面前,再柔弱的人也可以是野兽。更何况刘恒根本不是柔弱的善良之辈。

刘恒为了确保皇位正统,不仅杀死了孝惠帝所有子嗣,而且侄子刘兴居造反被除掉,七弟刘长也给搞死了,不过这是当皇帝两年之后的事了。刘章在刘恒当皇帝第二年死亡,没有明确原因。

至于拿捏权臣更不在话下,丞相周勃居功自傲,岂料也给刘恒收拾的俯首帖耳,自动离职。

当然,《孝景帝本纪》与《外戚列传》两处记载存在明显错误,代王王后究竟是三个儿子,还是四个儿子呢?其实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刘恒成为皇帝以后的三个月内相继死亡。这才是值得怀疑的!

或许这明显的纰漏,是司马迁故意为之,如此才能吸引你注意到,继而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