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小平同志立即部署3项措施,迅速抓住机遇?

赫鲁晓夫在任时,中苏两国交恶,一直延续到勃列日涅夫,中苏两国关系不仅没有缓和,还爆发了中苏边境冲突,也就是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随着中美关系改善,中苏关系也出现转机,而最大转机就是在1982年,勃列日涅夫乌兹别克斯坦参加庆典,在那里他有一个讲话,对中苏关系有了新的界定。


01

勃列日涅夫在乌兹别克斯坦首府塔什干的讲话就是“3.24”讲话,小平同志迅速做出反应。因为从讲话中,虽然苏联还批评中国,但已经释放出善意。4月16日,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访华,小平同志通过他给勃列日涅夫捎去口信。

1982年8月10日,中国又秘密派外交人员到苏联传递信息,此后中苏副外长展开会谈,这些都为中苏关系“解冻”奠定了基础。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突然病逝。当得到这个消息后,中国驻苏使馆也是通过苏联电视台才得知这一消息,因为来得太突然,前几天勃列日涅夫还参加阅兵式,甚至在列宁墓前站了两个半小时,还参加了大型国庆执行会,外国使节们排长队向勃列日涅夫敬酒,怎么现在说死就死了?

据苏联人透露,苏联组织纪念活动那天,莫斯科零下16度左右,勃列日涅夫本来身体有病,而且已经76岁了,心肺功能都已经衰弱,这一冻就冻出了毛病,因此没几天就去世了。

得知勃列日涅夫去世的消息后,我国驻苏大使迅速向国内报告,此时国内也通过苏联媒体得到了消息。


当时驻苏使馆人员认为可以借此机会,参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礼,进行“葬礼外交”,可以进一步巩固上次中国应对勃列日涅夫“3.24”讲话成果。

不久驻苏使馆收到国内消息,主要有3项应对措施:一是黄华外长作为中国特使到莫斯科参加吊唁活动。二是派人大副委员长乌兰夫到苏联驻华使馆进行吊唁。三是以全国人大名义发唁电。

据说以上三项措施都是小平同志的决定。从迅速反应来看,足以看到伟人的高明之处,而且苏联方面也得到中国积极回应,对苏联来说,他们没想到,也没预料到。

对于小平同志的决定,中国驻苏使馆的人也很激动,这是近20年来,中国第一次以非庆典方式对待苏联,也是近20年来第一次有中国领导人进入苏联驻华使馆。

02

小平同迅速做出3项应对勃列日涅夫去世后的决定后,随即有关部门展开工作,包括去苏联的人员,而且以新闻方式报道了黄华特使去莫斯科的时间,而且把黄华外长的书面讲话也提前透露出来。

而这个讲话也是在小平授意下,由胡乔木拟的稿。在这篇谈话对勃列日涅夫进行了高度评价,对勃列日涅夫生前多次“在讲话中改善中苏关系”表示称赞。这些都是有意对外释放中苏关系改善并不是很突然,而是之前有铺垫。


从这篇讲话中,小平同志也向苏联新领导人释放出中苏友好信号,继任领导人安德罗波夫是勃列日涅夫的人。

外交既要讲究策略,也需要让对方理解意图。在这篇谈话中,提出了中苏关系在60年代中期恶化到了严重程度。实际上就是让外界知道,勃列日涅夫应该对中苏关系恶化承担责任。

据说这样说,也是小平的意思,他要求不能只说赞扬勃列日涅夫的话,也需要批评他。最后一句是希望话,是说给安德罗波夫为首的苏联政治局。这是中国重新承认。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交恶时,两国通过媒体互批,而一批二十年。


03

实践证明,按照小平同志的部署,中国葬礼外交搞得很成功,而且与苏联有关部门重新建立联系。此后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也相继去世,中国再次展开“葬礼外交”,进一步与苏联加深关系往来。

虽然葬礼外交是一种方式,但中苏两国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葬礼外交”,两国不会快速恢复关系。勃列日涅夫晚期虽然对中国批评不像以前了,也说明苏联也在调整对华关系策略。但苏联作为世界强国,苏联不会露出他们的主动之意。还需要中国配合他,这就需要领导人对世界局势把握的识别能力,小平就具有这种高超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最终迎来的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