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那些先驱们(57)(施存统)

今天介绍旅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施存统。

施存统,又名施复亮,浙江金华人。中共早期活动家,最早的党员之一,参与了上海、东京早期共产党的组建。一生兼容多种思想: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使其从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亦使其脱离中共而成为倡导、实施中间路线的代表人物。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追求救国道路的曲折历程。

1899年冬,施存统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叶村,一个由小康坠入贫困的家庭。他9岁时入私塾读书,15岁转入金华长山小学读书,学习勤奋刻苦。施存统从小畏惧父亲,在他不满18岁的一个冬天下午,因为不小心打碎了泡菜坛子,不敢回家而离家出走,第二天跑到60里外的金华舅舅家,并要求留下。1917年在舅舅的资助下,施存统考取了位于杭州著名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杭州读书期间,施存统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成长为思想激进的反孔斗士。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风潮已经在西子湖畔激起回响,一师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教师中就有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夏丏尊等新派人物,时称浙江新文化运动“四大金刚”。校长经亨颐办学开明,主张思想自由。在一师,施存统受到各种新思想的荡涤,开始阅读进步书刊,特别是《新青年》杂志。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施存统的母亲因过度操劳又缺乏营养,患了眼疾,施存统借钱寄回家,让母亲看病,但父亲舍不得花这钱,最后导致母亲双目失明。施存统在校接到母亲病危通知,回家得知父亲不给母亲治病,理由是给快死的人看病是浪费,甚至还打了一顿在病床上的母亲,致使母亲含恨去世。施存统想,他爱他的母亲,可是他父亲虐待他的母亲,他要对自己的母亲尽孝,就要反对自己的父亲,可是他对他的父亲同样要尽孝,所以又不能反对他的父亲。于是施存统把自己思考的这些内容写成了一篇题目为《非孝》的文章投给《浙江新潮》,在1919年11月发表。他在文章中猛烈抨击封建伦理纲常,通篇洋溢着对封建旧传统的反叛精神。施存统由此而蜚声文坛,引起进步思想界的瞩目。但文章被当局视为“洪水猛兽”,浙江督军卢永祥称《浙江新潮》“贻害秩序,破坏风俗”,要求政府查禁。此后事件发展至新旧两派的对立,进而扩大为历经两个月的“浙江一师风潮”。到1920年,浙江当局下令解散一师,省公署于3月29日派出500余名军警包围一师校园,企图以武力解散学校,将学生押回原籍。杭州各校学生闻讯后,纷纷赶来声援,双方对峙到当晚10点,反动当局被迫撤退军警,收回解散一师的成命。一师的斗争,得到全国各地各界和海外侨胞的声援,梁启超、蔡元培等也来电对浙江军政当局迫害学生的行为予以谴责。最后省长齐耀珊只得辞职离开杭州,夏敬观也离开省教育厅厅长职位。《浙江新潮》也被查封,一师校长被免职,陈望道、夏丏尊等新派教授被勒令离开学校,施存统和几位参与办刊的同学则被逐出杭州。

1920年4月,施存统和俞秀松到了上海,在上海停留时,找到浙江一师的老师沈玄庐,经沈玄庐介绍进了《星期评论》社工作。在这里,施存统由俞秀松介绍,认识了戴季陶,又由戴季陶介绍认识了大名鼎鼎的陈独秀,戴季陶和陈独秀都很欣赏这个写了《非孝》的勇敢的年轻人。1920年4月,维经斯基受俄共(布)远东局的委派第一次来到中国。维经斯基抵达上海后,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其成员有陈独秀、施存统、俞秀松、杨明斋、戴季陶、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共8人,还由戴季陶负责起草了党纲,施存统、俞秀松、沈玄庐参与了党纲的讨论和修改。1920年6月,陈独秀、施存统、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5人在上海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并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大家公推陈独秀为负责人,共同起草了十几条党纲。那时,施存统和陈公培正准备出国留学,就各自抄了一份,准备带到国外去。1920年6月30日,在戴季陶的资助下,施存统从上海乘船到日本学习。在日本东京,施存统经常与上海的陈独秀、李达保持通信联系,商讨建党的有关问题。陈独秀、李达还介绍施存统与在日本鹿儿岛第七高等学校读书的周佛海联系,建立旅日中共早期组织,陈独秀指定施存统为负责人。旅日中共早期组织刚刚成立时,发展缓慢,中共一大前,成员只有施存统与周佛海二人。当接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李达、李汉俊寄来的信函,要求派代表参加中共一大时,他们两人就互相推选对方担任代表,因为当时正值暑期,周佛海准备回国,于是就决定由周佛海代表旅日中共早期组织出席中共一大。这一时期的施存统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日本共产主义研究者河上肇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河上肇的一句话说:要想飞到天上去,只有发明了飞机才有可能,否则是空想。这让施存统明白了要想达到理想社会,必须先有物质基础,否则就是空想。施存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共产党》月刊是当时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于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由李达担任主编。施存统在《共产党》《新青年》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刊物上发表了《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主义》《马克思底共产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应用》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施存统联系自己过去在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的实践,发誓今后做一个从实际上下功夫的革命者。1921年1月和5月,他在《共产党》月刊上发表了《我们为什么主张共产主义?》《夺取政权》等文章,并在文章中认定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中共一大后旅日中共早期组织发展很快,成员发展到十多个人,小组成员多数是留学预备生,这其中包括彭湃。该小组的组长依然是施存统,小组开过两三次会议。1921年8月,共产国际为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因为当时日本与苏俄没有邦交,所以就不能派苏俄人去日本,共产国际派张太雷来到了东京,由施存统介绍与日本共产党取得了联系。12月施存统因与日本共产党交往被日本当局逮捕。1922年1月,施存统被日本驱逐出境,遣送回国。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1921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成立,施存统的同窗好友俞秀松任临时书记。3月29日,俞秀松奉命赴苏俄代表中国党、团组织出席共产国际召开的有关会议,还负责接洽国内青年赴苏俄留学,随后青年团的工作陷于停顿。施存统回国后,受党中央的委派,开始着手恢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当时北京、天津、太原、上海、湖北、湖南、广东都有青年团的组织,并派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上通过了团的纲领,选举俞秀松、蔡和森、张太雷等为团中央委员,施存统当选为团中央书记。1922年底,团中央随着党中央由上海搬到北京,团中央住在北京东城南池子附近的小巷里。此时全国已经有将近3000名团员,作为团中央书记的施存统长驻中央工作,还担任团中央机关报《先驱》的主编,并亲自为《先驱》撰写评论文章。《先驱》从约稿、写稿、编辑,到校对、跑印刷厂,也都由施存统一个人完成。当时青年团的经费很少,一开始施存统是不拿薪金的,只领取一部分稿费,最后每月只领30元生活费。当时,党中央和团中央的关系非常密切,党中央开会,施存统有时代表团中央出席;团中央开会时,陈独秀也常来参加。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0人左右,有湖北的林育南,北京的刘仁静、邓中夏,此外还有瞿秋白、恽代英等。因为施存统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在会上他力辞团中央的一切职务,后经大会讨论同意了施存统的请求,于是施存统离开了团中央。1923年秋,施存统来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在上海大学,施存统担任社会学系三门课程的教学工作。1924年10月,瞿秋白被反动当局通缉离校,社会学系主任一职就由施存统继任。在上海大学,施存统的课讲得十分成功,博得了大多数学生的青睐,也赢得了女学生钟复光的芳心,两人由相识到相恋,感情日益加深,施存统还专门雕刻了一枚“复光复亮”的图章,为了表达对钟复光的浓浓情意,施存统决定将自己的名字由施存统改为施复亮,为此还作打油诗一首:“复光复亮,宗旨一样。携手并肩,还怕哪桩?”1926年春天,钟复光与施存统正式结为夫妻,育有一女二子,幼子就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施存统觉得前途无望,他既反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也不满共产党的暴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写了《悲痛的自白》,刊登在1927年8月30日的《中央日报》副刊上,公开声明脱离共产党。施存统脱党后潜心于三民主义思想的宣传与研究,以造就“革命的国民党”和实行“革命的三民主义”为宗旨,为求中华民族的自由、平等和实现三民主义的革命目标。他曾幻想通过改造国民党的做法,恢复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他一度参加过国民党的改组派,并与许德珩、陈公博相约:“不骂共产党,只能帮共产党”。但当时国民党的日益腐败和三民主义被任意曲解的混乱局面,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能扭转的,在极度失望之余,他只好远离政治,退居书斋,开始了将近十年的著述生涯。1929年至1936年,施存统编著了《资本论大纲》《苏俄政治制度》等20余种关于政治和经济的理论著作。九一八的炮声,让已经回到书斋里的施存统再一次开始关心政治,他在北平公开演讲,撰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不少学生纷纷去他任教的民国大学,听“左派教授施存统”演讲。因为思想激进,施存统曾经是国民党北平市党部欲逮捕的五大教授之一,因为学生提前报信,才得以逃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施存统被任命为劳动部副部长。1954年,施存统辞去劳动部的职务,担任全国人大一、二、三届常务委员,同时担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70年11月底,施存统逝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