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安红色故事(十二)| 乐声里的铁骨铮铮

—编者按—

为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学习教育,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晋安区委宣传部、晋安区文联联合福州日报举办晋安区红色文化作家采风活动,邀请20余位省、市作家深入一线,挖掘晋安红色底蕴,梳理晋安红色资源,用文学记录风雨历程,触摸革命先辈的初心。相关文章收录于2021年6月《涌泉乡音》增刊《晋安区红色文化专刊》中,全方位展示晋安光辉的革命斗争岁月。


今天,为大家带来国立福建音专的革命斗争故事


乐声里的铁骨铮铮


◎李晟旻

随着城市化进程,旧时村落聚集的二环路边,已然矗立起一座体量庞大的商业综合体。很难想象,福州仅存的两座明代木牌坊之竹屿木牌坊,紧挨着这座繁华的商业中心。一步之遥,从现在跨越传统,竹屿村的文化及历史沿袭,也由此展开。


无论是福州最早书院之一的竹林书院,还是福州版“竹林七贤”的文人轶事,抑或是邓氏家族一连串灿若繁星的名字,竹屿村的文教遗风皆为众人所知。


鲜为人知的是,文风盛行的竹屿村,还有一段影响深远的红色记忆。


一所培育人才的音乐专科学校,本该琴声悠扬歌声绕梁,一群有志于音乐事业的青年,本该指尖飞扬谱写乐章,可战火蔓延,国难当前,满腔热血的音乐青年身负匹夫之责,以乐曲谱写激昂,昔日环境清幽的音专变为“红色音专”,写满革命斗争的壮烈往事。


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院,其前身是1940年成立于永安吉山的福建省音乐专科学校,194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下令,将音专由省立改为国立。


国立福建音专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音乐最高学府之一,上海音专由于处于沦陷区,也并入其中,福建音专的教学队伍因此人才济济。东南各省的学生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思想进步的青年,甚至是领导过各革命团体的地下党员,他们的加入,积极促进了福建音专的红色运动。


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福建音专由永安南迁福州,由于原定于仓前的新校舍未建成,只能找一临时之处,而这临时校舍,便是位于福州东门外竹屿村的一座破落古庙和部分民房。


在竹屿村,音专的物质条件极差,教学设备简陋。白天,学生们在昏暗的古庙上课,晚上,在一星如豆的油菜灯下勤学,仅有的几架钢琴,有的连琴键都残缺不全。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减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勤奋练习,还在周末举行各类学术活动,学习氛围浓厚。


正当师生们满怀希望,决心在战后重建这所高等音乐学府之时,他们不会想到,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会被另一场战争无情摧毁。


蒋介石政府撕毁一纸协议,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很快,一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在全国蔓延开来。


在抗战时期积累下坚固革命基础的福建音专,在这场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福州市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的首次胜利,便源于福建音专当时轰动全城的“林钦慈事件”。


1947年1月,身为福建音专学生自治会主席的林钦慈,为了次日举行的学术辩论会,从竹屿赴南台,邀请二年级的李昌极同学回校作参赛准备。在搭乘公交时,恰遇一伙国民党兵痞,欲以一瓶红墨水讹诈,佯装被撞流血受伤,向林钦慈索赔。林钦慈只是身无分文的穷学生,如何拿得出这笔钱,未达目的,兵痞群起而攻之,对手无寸铁的林钦慈拳打脚踢,从街头打到街尾。即使有李昌极在旁竭力解围,可仅凭一人之力,哪里抵抗得了一伙打红了眼的野蛮兵痞。


李昌极将林钦慈送至附近医院,医生诊断其伤势严重,必须送往规模较大的医院治疗。就在去往大医院途中,竟又遇那行兵痞,他们强行将林钦慈从李昌极怀中拖出,再次暴打,致使其晕厥。幸有民众争相跪求,方才逃过一劫。


省内少有的国立高等院校,堂堂学生自治会主席,竟遭受一群国民党兵痞惨无人道的袭击,此事件不可谓不重大。在校师生闻知此事,无不悲伤愤慨,当晚,以“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全体师生”之名,音专学生连夜在福州市区街头张贴散发“为本校同学无故被伤兵殴打重伤告同胞书”的传单。


一夜之间,满城风雨。校长唐学咏亲笔致函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强烈要求严惩肇事者,将被殴打同学送院治疗,并向学生赔礼道歉。第二天清晨,音专全校师生从竹屿村步行进城示威游行,借演讲比赛会场,向七所大专院校的学友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福州花巷尚友堂内,学生代表含泪控诉,现场气氛悲壮,与会师生们个个义愤填膺,纷纷群起声援。


慑于群众的力量,省政府主席刘建绪亲自到竹屿村音专校舍,向师生赔礼道歉,许诺全力保证师生安全。最后,负责医疗费用,赔偿损失,将肇事者移送“军事法庭”,这场抗议风波才得以平息。


这场殴打学生的暴力事件,就像一个引爆点,燃爆了热血师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空前的爱国情感和团结力量,必定激发出巨大的威力,对国民党反动罪行的深恶痛绝,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使命感,心怀家国的师生们同仇敌忾,奋起反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次斗争的胜利,除了爱国师生的团结力量外,地下党福州学委和音专党支部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地下党强大的组织力量发动了广大同学团结在学生自治会周围,党的领导,为这场斗争注入了强劲动力。


因此,斗争之后,一批优秀的地下党接任了学术部等部门的工作,把福建音专学生自治会变为党的外围组织,团结爱国师生,积极争取中间状态的师生,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加强学生间的联结,传播进步思想。


在国立福建音专的红色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作为有志于音乐事业的青年,他们一边努力学习音乐知识,一边投身革命,将爱国热情融入音乐作品,创作了大量爱国歌曲,传唱于街头巷尾。


音专学生会副主席兼学术部部长叶林,创办了刊物《音乐学习》,是继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新音乐》刊物在皖南事变中被迫停刊后,对新音乐运动的延续。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很多新音乐工作者参加了音乐院校学习,一方面培养音乐骨干,一方面从事更为隐蔽的工作。叶林及一众同志创办的《音乐学习》被革命音乐界和党所承认,刊物创办两年间,成为革命音乐工作者宣扬进步思想的阵地。


抗战时期,东南各省的地下党,有的由于当地环境险恶,奉命来闽接关系,谭庆逢便是“粤北事件”后,从广东来福建音专的地下党员。经过一系列的斗争运动,她看到了叶林对革命的积极性及对党的忠诚,在她的介绍下,叶林加入了共产党。


在音专响应“六二”全国大罢课的指示中,包括叶林在内的四位同学不幸被捕。为避免学生抗争,国民党强令大专院校提前放暑假,学生被迫离校。在清校时,音专地下党支部决定留下一些党员住在竹屿村村民家中,定期给被关押的同学送去食物和生活用品,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支持,即使是回到各自家乡的学生,也积极为难友募捐筹款,寄给留校同学作为救援经费。


外面的同学积极接济,被捕的同学在狱中也进行着卓绝的斗争,无论国民党如何严刑逼供,无论是环境的恶劣还是精神上的虐待,都无法摧毁爱国学生的防线。音专和各个院校被捕的学生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斗争,也互相分享接济。


当时,只有音专的四位学生能够经常收到校友的接济,福建音专地下党的力量可见一斑。


学生们的坚定信念不因任何威逼利诱而动摇,反动当局当然无法从他们这儿获取丝毫价值,又迫于社会各方面的舆论压力,在牢狱中度过了一整个酷暑之后,被捕学生终于被释放。


之后,福建音专的爱国师生们都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斗争,为革命活动奔走。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为音乐事业作出了贡献,也为革命事业奉献了年轻生命。


残破的钢琴,仍然奏出嘹亮的乐曲,艰苦的斗争,无法磨灭爱国师生的激昂情感。以音乐为武器,他们奋起反抗,以音乐为信念,他们抛洒满腔热血,在国家命运面前,哪怕是昔日优雅而不食烟火的乐者,也能用他们的方式展现忠诚和决心,坚定顽强地奏响一曲曲壮烈交响。


国立福建音专在竹屿的临时校舍虽仅暂住了一年多时间,却为竹屿村的红色革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其他音专学校相比,福建音专地下党的斗争历史最长,最为尖锐,付出的牺牲也最大。可以说,无论是之于近现代音乐史,还是之于革命史,国立福建音专都是无法绕开的存在。

来源:《涌泉乡音》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