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
这些话是毛主席在1928年写的亲笔信,当时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但是队伍合了,军心却没合,这件事令毛主席也很头疼。
陈毅同志
而在信中令毛主席相见恨晚的则是率领湘江部队上井冈山的陈毅同志,面对队伍军心不合的情况,陈毅同志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打破两支部队界限,干部进行交流。
在毛主席看来,陈毅同志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宽宏大度,善于团结他人,毛主席和陈毅的友情也风风雨雨经历了四十多年。
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友谊,毛主席与陈毅不仅能研究带兵打仗,还能研究诗词歌赋,他们之间不仅有革命同志之情,更有知己之爱。他们之间的交往在很多时刻都是很和谐的。
毛主席与陈毅的相识
开国元帅陈毅是个很神奇的人物。早年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对中国的文化以及革命都逐渐有了一些新的看法。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陈毅逐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红色的革命之路。
年轻时候的陈毅
陈毅虽然参加了革命,但是他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非常浪漫的文人,在空闲时间,也总是看一些文学,做一些诗词。
我少年时代家庭教育和我在成都周围富于文学艺术史迹的自然环境,又把我推上了倾心于文学的道路。后来的陈毅在回忆时这样说道。毛主席和陈毅两个人后来也在文学的道路上惺惺相惜,不谋而合。
1927年在陈毅和朱德的率领下带领革命军参加了南昌起义,但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下,起义遭遇了失败,革命军被迫退回到了江西。
面对革命的失败陈毅也并没有气馁,同时召开全军会议,鼓励起义的同志们,说道:“只有经历过失败的英雄,才是革命的真英雄。”
同时在会议上严肃整顿军纪,对违反军纪的行为实行严厉的处罚,也创造了一支具有革命信仰的军队。
陈毅元帅
最终陈毅和朱德商议决定,采取游击作战,发动了湘江起义,并率领湘江起义的部队与毛主席所率领的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了。
毛主席也与陈毅相识了,毛主席比陈毅同志大八岁,但是两个人一见如故,毛主席对陈毅十分赞赏,认为陈毅对待革命事业大公无私,做事情也心直口快,可以成为工作和生活中的挚友。
而陈毅也对毛主席很仰慕,更是见面后直接称赞说道:“润之才识精深,胸有大志,气度非凡,必成大事。与润之交往,如男儿饮美酒,快哉”
有一次两个人行走在山间小路,正在讨论革命队伍的建设,突然间听到山林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声音,毛主席和陈毅同时吟出了“”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的诗句。
可是在两支军队会师之后,队伍却出现了军心不合的情况,陈毅发发现了这个问题,马上和毛主席进行商量,毛主席和陈毅也一致同意要两支队伍之间进行相互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支队伍慢慢地都消除了隔阂,而部队的战斗力也变得更强了。
在井冈山时期,两个人出了共同商量军事策略等,还经常进行文学上的切磋,两个人逐渐成为了挚友。
年轻时候的陈毅
1928年留守井冈山的战士们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毛主席难以掩饰激动之情,挥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陈毅更是毛主席这篇诗作的第一批读者,陈毅看后更是赞赏有加,吩咐战士们对毛主席的诗作抄在纸上,分发给战士们,激发战士们革命的斗志。
产生矛盾
可是革命的道路注定是不平凡的,面对革命势力的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如坐针毡,蒋介石也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围剿。
蒋介石在军事上进行围剿的同时,还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封锁,革命根据地也出现了物资短缺等问题,红军的处境也变得艰难,导致在军队内部出现了各种意见,面对复杂的局势,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在福建龙岩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
大会由陈毅负责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林彪、刘安恭、胡少海等中央前委委员四十多人,陈毅在大会上做出了报告。
在会议中陈毅对毛泽东和朱德两个人进行了批判。认为毛泽东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不信任,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明显不足。同时批评毛泽东是家长式管理,谁说的观点都不对,只有他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陈毅与朱德等几位前委同志
陈毅又对朱德进行进行了批判,认为朱德所率领的部队是从旧军队里出来的,而且思想政治工作也抓的少,在部队里拉帮结派,一伙一伙的,旧军阀习气严重。对革命的事业不坚定,缺乏共产主义的信仰。
会上针对陈毅的批判,众人经过了激烈的讨论,毛泽东和朱德也纷纷在会议上驳斥陈毅的观点。
可是作为前委委员的刘安恭却起到了一个坏作用。他刚来工作,对红军部队所面临的的情况一无所知,只会照搬苏联的革命道路。
在会上,他不断宣扬他所谓的“新观点”,他说红四军分成了两派。一派拥护中央,一派反对中央,更是把“反对中央”的帽子扣在了毛泽东和朱德头上,不断制造矛盾。
红四军部队油画
会议整整开了一天也没有什么结果,但是前面战事吃紧,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大会决定改选前委委员,选出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共13人作为前委委员,但是在选举前委书记,却产生了争执。
毛主席对陈毅说:“你陈毅搞折中和稀泥,原则问题搞不清楚,这前委书记我不当。”
突然底下有人趁机说道:“老毛不想当那就换人”,结果在众人的选举之下,陈毅当了红四军的前委书记,毛泽东以一票之差落选了。
会上对毛泽东以及朱德做出了处理:毛泽东作为前委书记,红军面临现在的状况,应付主要责任,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对于朱德只给予书面警告处分。
落选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在会后主动提出想要离开红四军,但是遭到了其他人的劝阻。毛泽东说自己身体不好,想找个地方休养。毛泽东被安排到了上杭,指导地方工作。
6月29日,蒋介石再一次调集重兵围剿红色革命根据地,形势危急,陈毅专门跑到上杭地区与毛泽东商量解决对策等。
蒋介石围剿红色革命根据地
在中央,陈毅也受到了周恩来的批评,要求红四军要维护朱、毛的领导。而在闽西,由于毛泽东的指挥得当,对敌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同年9月,朱德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在会议之前,朱德多次致信毛泽东,请他出席第八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对“陈毅主义”也无法释怀,再一次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脱了。
而此时的红四军缺乏政治上的领导核心,又频繁的遭遇反动派的“围剿”,更需要毛泽东。
八大会议上,朱德、林彪,罗荣桓等人纷纷请求毛泽东回来继续担任前委书记,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
可是针对毛泽东所提到的“陈毅主义”,陈毅思考了良久,认为他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更是当前红四军所要解决的问题。
陈毅同志亲笔信
会上,陈毅做了深刻的反省:“陈毅主义”是非无产阶级的东西,我这次回来,也要和同志们一起打倒这个“陈毅主义”。
大会结束后,专程派人把关于大会的情况以及陈毅的信件送到了远在上杭的毛泽东手上。
陈毅的亲笔信中写道:从中央回来,22日到军部。我俩之间的争论已经得到正确的解决。七次大会我犯了错误,八次大会的插曲更是错误的。见信即归队,我们派人来接。
毛泽东接到陈毅的信以及中央的指示以后,重新返回了红四军,随后在召开的古田会议当中,毛泽东再次当选为书记,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古田会议油画
而这件事以后,陈毅主动找到了毛主席,向毛主席道歉,之前对毛主席的批判是错误的,毛主席坦然一笑,说道:“我脾气比你还大呢,以后我们两个人都得消消火,为了中国革命走到最后”。
陈毅也多次向别人说:“我和润之不打不相识,从此以后我也跟定润之了。”
坚定不移的支持毛主席
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王明等人上台后,毛主席的路线开始被排挤。
1932年宁都会议以后,毛主席在军事上的发言权逐渐被剥夺,被中央派到了地方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
陈毅和毛主席的友情逐渐加深,只要陈毅回到瑞金,就会去看望毛主席。
193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江西军区召开会议,项英以及陈毅等也来到了瑞金参加会议。
陈毅同志
会议后,项英来到了陈毅的住所,看到了陈毅正在写毛笔字,项英说道:“你这个人政治上、军事上学毛泽东,甚至连写字都学他,学的还挺像的”。
陈毅反驳道:“你们总说我迷信毛泽东,你们却迷信博古,人家和你们的意见不合,你们动不动就说人家反国际,是在修改马克思主义,你们的这个理论才奇怪呢”。
白天陈毅和项英吵了一架,晚上就回到了毛主席那里,与毛主席促膝聊天。
陈毅也多次劝道毛主席:“你现在虽然说不管事了,但是我还是支持你的,你也可以去前方,多和群众密切联系,多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也可以让人民群众多听到你的声音”。
陈毅也联合李富春等人向党中央提议,希望中央领导和毛泽东同志去看望江西的革命干部,在战士以及人民群众当中多讲话,宣扬革命思想。
毛主席油画
可是陈毅的提议却遭到了博古等人的反对,坚决不同意毛泽东同志参加这些活动。陈毅据理力争,却遭来了博古等人的斥责,博古等人决定:以后的中央会议禁止陈毅出席。
尽管中央没有同意陈毅的建议,但是在陈毅的支持下,毛泽东多次深入人民群众当中,做调查报告,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陈毅与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更是患难见真情,抗战时期陈毅所统率的新四军在最困难的时候,毛主席也多次伸出援手,去帮助他,支持他,两人也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我睡了主席的床,肯定没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以及外交部部长,繁琐的工作太多,周总理一个人也应付不过来,毛主席专门指定了陈毅去辅助周总理。
1958年,陈毅担任外交部部长,毛主席多次夸到陈毅,性格直率,临危不惧,才是一个做外交的态度。
毛主席和陈毅
1960年陈毅在中南海游泳池接待了来访问的古巴外长,送走了客人后,陈毅也已经疲惫不堪,而游泳池离毛主席的住所非常的近,陈毅便来到了毛主席的住所对着警卫人员说道:“我累了,就在主席的床上先躺会吧”。
警卫员也知道毛主席和陈毅的交情也比较深,但是这不是一件小事,万一被毛主席知道了怎么办,陈毅也看出了警卫人员脸上的表情,对着警卫人员说道:“别人我不知道,我睡了主席的床,肯定没事”,警卫人员也只好无奈的同意了。
陈毅睡了一会就醒了,问到周围的警卫人员:“主席睡得床板这么硬,你们怎么也不给他换一下。”
晚年的陈毅同志
警卫人员回答到:“主席一向节俭惯了,有什么忍忍就过去了,不允许我们给他换新的”。
陈毅不禁感慨主席的伟大,说道:“主席真伟大,谁都比不了。”
毛主席回来以后听到陈毅在他床上睡觉的事情,对着警卫人员哈哈大笑,说道:“陈毅就是那样的人”。
陈毅是个好同志
1971年12月陈毅被检查出患了结肠癌,需要马上进行就医手术,在此期间,毛主席也多次派人前去慰问。
12月26日清晨,陈毅突然向家人提出自己想吃面条,周围的家人也激动不已,以为陈毅的身体出现了好转的迹象,可是陈毅仅仅只是吞了几口面条,便向医生说道:“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我吃了面条”。
重病在床的陈毅
陈毅在生命垂危之际,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和家人,而是与自己革命了大半辈子的战友毛主席。在场的人也无不动容。
1972年1月6日,陈毅同志因病逝世,享年71岁。
尽管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毛主席得到了陈毅逝世的噩耗,一个人对着沉默了好久,周总理也已经泪红了眼眶,将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战友离开了人世,怎么能不心痛?
1月10日中午,毛主席午休后,缓缓起身,对着工作人员说道:“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此时的毛主席也已经病魔缠身,身体变得每况愈下,走路也不方便。
周恩来得知毛主席要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马上通知中央办公厅要提高追悼会的规模,所有想参加的人都可以来参加。
毛主席与陈毅
毛主席也没有来得及换衣服,穿了一件灰色的大衣,就来到了追悼会的现场。
周总理亲自部署,整个追悼会现场也由周总理主持。整个会场有很多的老革命同志,周总理看到他们也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大家都在追悼会现场等待着毛主席的到来,在毛主席到来以后,大家也惊呆了,毛主席的风衣里穿着一件睡衣,主席走路也得工作人员的搀扶。
陈毅的夫人张茜见到了毛主席哭着说道:“主席,您怎么也来了?”
毛主席含着眼泪说道:“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们,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
张茜听到毛主席的话,眼泪也是止不住的往下流,但是他担心毛主席的身体,说道:“主席,您休息一会就回去吧”。
毛主席说道:“怎么可以,我是来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的,给我一个黑纱”
整个追悼会的过程毛主席都参与了进来,并且把黑纱挂在了自己的大衣袖子上,更是表达了他们之间的革命友情。
追悼会现场
在追悼会现场,有一副张伯驹写的赞颂陈毅的挽联,上面写道: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在追悼会现场,由周恩来总理致悼词,整个过程中周总理也数次哽咽,毛主席则在旁边细细的听着。
在追悼会结束后,毛主席一个一个慰问陈毅的家属,并且督促孩子们好好学习,继续努力。随后在警卫人员的搀扶下,毛主席回到了车里。
而参加完陈毅的追悼会,没几天,毛主席就再次病倒了。
有一首词《沁园春·步咏石韵悼念陈毅同志》,毛主席专门写给陈毅同志,却没有发表,在民间广为流传:
“星陨朔方,天地失色,山海无光。是人杰盖棺,丹心一片,诗豪绝笔,青史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