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西部的边疆小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蒸蒸日上。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开始统一六国之战争,也因此建立了第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秦国。秦国先灭掉已经是强弩之末的韩国,占领韩国全境,打通了"天下之枢"的战略重地,为之后统一战争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素来平凡,最著名的战役莫过长平之战和秦灭赵最后一战。
长平一战
公元前262年,因之前与赵国交战于(山西和顺西北)而被赵国大败的秦军根据"远交近攻"的战略攻击韩国野王(河南沁阳),导致上党郡与本部联系分离,实现了对上党郡的包围,韩国欲割让上党郡与秦国以求平息战事,而上党郡守想借赵国一起对抗秦国,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的战争发生了,这也是中国史上最大的一场围歼战。
前期秦军势如破竹攻陷赵国数座城池,俘虏赵国多位将领,而后廉颇固守营垒,坚守不出消耗秦军。秦军远道而来,虽有成都平原粮仓为支持但是有数十万大军消耗也倍感吃力,同时赵国也是如此,国内怨声四起,赵王欲亲率大军与秦军决一死战,大臣楼昌建议与秦国议和,相国虞卿认为应该先派人携重金宝物去楚、魏,秦国知道我们与楚、魏联合,再派人去秦国议和,成功的可能就会更大。赵王未采纳虞卿建议,派郑朱去秦国议和,而秦国麻痹赵国,接纳郑朱,向各诸侯国宣传秦赵和解,防止其他国出兵救赵。而后秦国丞相范雎利用反间计于赵国,赵王令赵括顶替廉颇,同时秦王派白起为秦军主将,白起设计引诱赵军到秦军营垒,截断赵军后路,包围赵军。同时秦王再国内征兵集中长平战场,赵军断粮四十六天,赵括突围被秦军射死,赵军无主将皆向秦军投降,白起恐生事端坑杀所有赵国降将,整个战争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四十五万人。长平之战削弱赵国实力,为秦国吞并赵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最后之战
公元前229年,秦国举兵攻赵,三将王翦、杨端和、羌瘣率分兵攻击赵国,赵国大将李牧誓死抵抗,两军各有胜负。秦王深知李牧用兵如神,第五次攻赵时秦将率秦军攻击邯郸的肥之战、第六次攻赵的番吾之战皆败李牧之手。第七次攻赵,秦王花重金收买赵国内奸赵开诬陷李牧造反,赵王罢免李牧,任用赵葱为帅,设计冤杀李牧。王翦顺势急攻,仅三个月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赵葱亦战死。赵王罢免李牧之时,国内公子嘉极力反对,待邯郸被破公子嘉逃走在代(河北蔚县东北)称王,秦于公元前222年灭代,彻底消灭赵国所有势力。
历史上秦赵之战一共有七起战争,一战阏与之战赵胜秦,胜在赵奢奇谋取胜;二战阏与之战之后秦军不甘失败再次发兵攻赵,赵胜秦,胜在廉颇善用兵;三战长平之战,秦胜赵,胜在离间计罢免廉颇赵括为将;四战庞煖率赵、楚、魏、、韩五国兵合纵攻秦,五国胜,胜在五国联合共同攻击秦国;五战肥之战赵胜秦,胜在李牧筑垒固守,伺机反攻;六战番吾之战赵胜秦,胜在李牧战前准确判断敌情做出判断;七战最后之战,秦胜赵,胜在反间计诬陷李牧造反被杀。
秦国与赵国从公元前269年阏与之战到公元前228年期间42年,秦赵发生战争七余起,仅长平之战与最后之战胜,其余皆败。赵国胜在赵奢,廉颇,李牧,庞煖等名将,败在连年征战国力衰弱,君主无能任用奸佞。
经过韩赵之战,三晋地区基本占领,魏国也将成为秦国统一六国下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