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的第一战,精彩之余让人扼腕叹息

宋真宗赵恒,北宋的第三个皇帝,公元997年继位,两年后,辽军南犯,边境战事骤起,赵恒迎来了他当皇帝以来的第一次战争。

宋朝派傅潜领兵应战。傅潜何许人也,太宗时期的老人了,战绩平平,不过资历摆在那呢,震慑三军(当然说的是宋军)还是没问题的。

蠢蠢欲动

当年7月,傅潜领兵出征,驻扎定州(现河北定州),派田绍斌、石普为先锋,与保州知州杨嗣合兵一处,共同御敌。私下里,石普与杨嗣商议,夜袭辽军,被困不得出。田绍斌及时派兵救援,辽军不敌,溃败而逃,宋军初战告捷。

消息传到汴京,众人欢呼雀跃,心中都不禁感叹,果不负我天朝上军之威!立马有人进言:皇上当御驾亲征,像太祖太宗一样,亲征辽军。

如果一战功成,这是何等的荣耀!赵恒心里开始蠢蠢欲动。

跃跃欲试

公元999年10月底,辽军进攻遂城(现河北遂城镇)。彼时杨延昭守遂城,杨延昭何许人也,他是故事《杨家将》中的主角杨六郎的原型。遂城只是一个边陲小城,防御十分有限,兵寡器少。杨延昭能够成为大家熟知的杨六郎,那必定是有金刚钻的。他充分运用了天时之利,创造出了 “地利”,在夜间,令全城运水,浇灌在外城墙上,第二天,辽军攻城之时,发现城墙成了冰墙,坚硬光滑,无从下手,只得引兵退去。

杨延昭利用丁点兵力,成功抵挡住了辽军的进攻。辽军绕过遂城继续进攻,攻城破寨,不可一世。

尝到甜头的辽军又折返进攻遂城,杨延昭已经升迁走人,这次守遂城的是石保兴,妥妥的将二代。为激励士气,他私自打开府库,犒赏将士们,打开城门与辽军正面硬刚,颇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气概,此一战大胜。

面对接连的胜利,虽然傅潜无动于衷,坚持着“守”的策略,但是这些胜利,让赵恒心里痒痒得很,对于下面提议的御驾亲征一事跃跃欲试,开始筹划行程具体事宜。

踌躇不定

十二月中旬,赵恒车驾到了大名府(现河北大名县东南部),安营扎寨,观察战场变化,等待有利的时机亲临战场。

傅潜没有给赵恒这个面子!他的心里依旧还有心魔,当年参与拒马河之战,杨业杨无敌都败给了辽军,战况之惨烈让他至今心有余悸。谁说话都不好使,他坚守不出,任凭辽军在河北境内烧杀掠夺。

前线战事并不像预想的那么顺利,由于傅潜的死守战略,赵恒等待的时机一直没有到来,这让他进退维谷,踌躇不定。

盛兴而归

傅潜的死守不出,让众将领很是气恼,范廷召指着他的鼻子骂道:“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傅潜无奈,分骑兵八千、步兵二千给范廷召,让他领兵出战。范廷召明白,这点兵力跟辽军数万大军打,纯粹是找死,于是提前与康保裔约定,让他随时备战,准备救援。

战事果如范廷召所料,一打起来,立马不敌,赶紧联系康保裔救援,康保裔马不停蹄率军来援。康保裔本以为两处兵马合在一起,可以与敌一战。谁曾想,范廷召发了求救信之后,就领兵跑路了。康保裔到达战场时,辽军还未退走,立马将康保裔军围了起来,康保裔军奋勇作战,因寡不敌众,惨遭全歼(据辽史记载,康保裔兵败投降)。

辽军在宋朝境内一番烧杀掠夺,心满意足知乎,引兵退去,留给赵恒一个满目疮痍的战场。

辽军已经退去,赵恒还没有等到上战场,这可如何是好?此次御驾亲征本想成就不世之功业,奈何现如今,可能要贻笑天下了。

傅潜不给赵恒面子,想贴赵恒屁股的人多了去了。坑了康保裔的范廷召切合时宜地寄来一封捷报,在瀛洲大胜辽军,辽军抱头鼠窜,逃回了北方

听闻捷报,赵恒大喜,作《喜捷诗》庆贺,班师回朝,可谓是将阿Q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宋真宗赵恒的第一次御驾亲征“完美的”划上了句号,确实精彩,精彩之余却让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