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军阀刘湘:率350万川军抗战,临死不忘国:敌军不退,川军不回

2020年04月22日07:30:24 历史 1865

四川军阀刘湘:率350万川军抗战,临死不忘国:敌军不退,川军不回 - 天天要闻

什捷缅科在《战争时代的总参谋部》里提过这么一些话:"统帅的智慧和意志都凝聚在统帅的决心上,并给军队指挥的全过程打上鲜明的烙印。""指挥就是预见。卓越的统帅都是有高度的预见性,这是他们军事才能的有效特征。"

自古将者,代表着一军意志。将者令而六军动。而在动荡的抗战时期,有这样一个人,他出身军阀,但也以将领身份,毅然点军出山,报国杀敌,临死仍挂念战局。他是"四川王",从斗争里入世,自抗战里脱身。

1、 一方军阀

八年抗战,四川作为抗战的大后方,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川军出山以来,为战场输送了数量庞大的壮丁,甚至按当时人口算,四川平均每十四个人里就有一人当兵,川军分布在当时大大小小的战区。

而四川,从军阀混战的贫弱区到抗战的稳定后方,从观望的割据势力到报国投军的出征川军,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必须提及。军阀刘湘。他与当时的军阀刘文辉是四川军阀混战中最具实力的两派军阀,而他们之间的抗争也最为漫长和激烈,当他击败刘文辉结束"二刘之争"时,刘湘,也一举成为四川最具实力的军阀。

四川军阀刘湘:率350万川军抗战,临死不忘国:敌军不退,川军不回 - 天天要闻

后来,蒋先生势力渗透入川,刘湘在其授令下围剿红军,着手进行川军整编和川政改革。但由于军阀指挥混乱,屡剿屡败。而这时间,蒋先生派军入川,借口助剿,实则分权。而另一方面,日本的侵略也东北慢慢撕开伪装,此时的刘湘也敏感地嗅到了危亡气息,派人北上与冯玉祥商谈。

在冯派来的代表高兴亚前,刘更是坦言,"抗战的道理,这不是我个人的事,是全国人民的事,是全国人民渴望的事,也确实是我进入全国政治舞台的大好机会。"说明此时的他也受到了我党全国统一战线的号召,也为他后来举兵出山抗战的决心打下铺垫。此时的他,已经慢慢从割据一方的军阀转变,他的目光,已经看到了山外更危险的境地。

2. 出川抗战

其后的全国战局自东三省的沦陷,变得格外焦灼。而包括刘湘在内的一方将领,也已经按捺不住。事变后的第三天,刘湘就电呈蒋先生,要求安排出兵抗战,同时通电呼吁全国来一致抗战。

四川军阀刘湘:率350万川军抗战,临死不忘国:敌军不退,川军不回 - 天天要闻

邓锡侯、刘文辉等人也相继请求抗战,整个四川省抗战情绪激烈,在随后参与的国防会议上,面对其他人对于出兵的迟疑,刘湘拍板,"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千万石!"他的慷慨陈词极大地鼓舞了与会者的士气,也促进了国民政府中央的反抗决心。

随后,他又以川康绥靖公署主任的名义,发表了激昂的《告川康军民书》。他在民族危亡之际义不容辞,先行请命,广召同胞们团结起来,共同抗击。而更在他的联络和牵线下,各省纷纷纠集队伍,组成抗战联线。

他的态度,实为实力派地方势力的一个表率,在他之后,各地抗战热情持续高涨,全国的抗战景象有一变化。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总司令后,率军奔赴前线。那时他已重病缠身,省秘书长邓汉祥曾劝他留在四川,镇守后方,他扼腕长叹,"我一向高呼抗战,如今战幕解开,自己反退缩不进,岂不贻讥后世。"

四川军阀刘湘:率350万川军抗战,临死不忘国:敌军不退,川军不回 - 天天要闻

又说,"过去在省内打了多少年内战,脸面上不光彩,今天枪口在外,正好乘时为国效命,借以洗刷自己的污垢,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言罢起身,毅然上阵指挥。开始出川的军队军备落后,条件有限,与面对的日本精锐部队相比,在军需上根本难以抗衡,但是川军不服输,以难以想先的坚毅和决心上场歼敌,而刻在骨子里的报国激情,也从上到下,在整支队伍里燃烧。而这份力量,也迅速地烧到了全国,随着川军的蔓延,为抗战的胜利点了熊熊烈火。

3. 报国领袖

刘湘在前线指挥,战局激烈,病情也来得汹涌。但在汉口医院治疗期间,他仍十分关心战局。记者问及他对当时盛传的,日军通过德驻华大使提出的议和事件的看法时,他这样讲,"如果有人要和,我刘湘决定率领七千万同胞和川军将士抗战到底!"

但其后刘湘病情迅速恶化,不久便与世长辞。直到逝世前,他仍不忘在遗嘱里留下寄言,"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一日誓不还乡,以争取抗战最终之胜利。"这话更激烈着川军继续抗争,为着革命的最终胜利发光发热,将热血洒在战场,未曾负国,徒以己身报国。

四川军阀刘湘:率350万川军抗战,临死不忘国:敌军不退,川军不回 - 天天要闻

八年来,川军前后共送出三百五十万的军士,分布各处,牺牲者众多,而川军与川军背后这个领军者,也应该被记住。国难当头,离乡征战,国难不除身不退,且以热血报国门。这是川兵的铮铮铁骨,这是一份救国的承担。

刘湘出身军阀,虽也曾在军阀混战中,置百姓于水火而不顾,但在危难面前,为着民族大义和国家危亡,毅然出兵,四下奔走联络,团结各方,抱残躯而指挥征战,仍表现了一个军人的操守和担当,这是值得肯定的。

4. 国葬英雄

1938年,国民政府为表彰刘湘对抗战的卓越贡献,特颁发《国葬令》和《褒扬令》,并于1939年在成都为他举行盛大国葬仪式。典礼按照国葬法规,在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规定了政府人员的严肃观礼和川、康两地娱乐活动的暂停。

四川军阀刘湘:率350万川军抗战,临死不忘国:敌军不退,川军不回 - 天天要闻

送灵行进路上还随处可见祭祀标语,"刘故主席是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刘故主席国葬典礼,要不忘后方建设,抗战到底!"时年抗战还未结束,在日军空袭的威胁下,省政府甚至还规划了各界人士的避难路线。这个传奇一生的枭雄,终究还是长眠故土,在最后一份国葬的殊荣下,退出政治舞台

回望过去,再看看这个被冠以"四川王"的将领,他也确实是清醒且决绝的,他在国难之际敢于决绝出兵,而他手下的川军,更胜过他的坚毅,极力挽救破碎山河。为千疮百孔的祖国大地重新焕发生机而献上了自己的忠诚与热血。看如今苍穹大地,当敬谢意

文/笙箫尽陌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民国将领之川军夏首勋 - 天天要闻

民国将领之川军夏首勋

民国时期,四川军阀混战,刘湘和刘文辉这对叔侄爆发了“二刘之战”,这场战争也是民国四川境内最大的内战,最终刘湘取得胜利,坐上“四川王”宝座。
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 天天要闻

吐蕃攻陷长安与代宗出逃始末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国力大损,西北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大举东侵,最终于763年攻陷长安,迫使唐代宗李豫仓皇出逃。这一事件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转折,也暴露了唐廷内政与军事的深层危机。
回纥与安史之乱:雪中送炭背后的趁火打劫 - 天天要闻

回纥与安史之乱:雪中送炭背后的趁火打劫

在安史之乱这场决定唐朝命运的内战中,回纥(后称回鹘)的介入如同一把双刃剑——其精锐骑兵为唐廷提供了关键战力,但每一次“救援”背后都暗含高昂代价。 从洛阳城的劫掠到“绢马贸易”的压榨,回纥的参与深刻暴露了唐王朝的虚弱,也埋下了中晚唐财政崩溃的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 AI让81岁老人和她19岁的哥哥“重逢”

在安徽芜湖市南陵县有个家发镇,是以志愿军特等功臣李家发烈士的名字命名的。1953年,李家发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时,年仅19岁。如今,70多年过去了,李家发最小的妹妹李家英,希望再走进李家发烈士曾经所在的部队,在哥哥的营房里,与记忆中那个保家卫国的身影,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前段时间,总台记者陪同老人完成了...
四川雅安汉阙百年历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 天天要闻

四川雅安汉阙百年历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上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下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颐阙拓印1914年谢阁兰拍摄的高颐阙照片部分截图高君颂碑 1914年网络图 碑拓印目前国内历史上对雅安汉阙拍摄(研究)较为出名的人物,一位是1914年第二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