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耀祖似乎怎么着都不能够与希特勒牵扯到一起,可当1938年3月13日,希特勒站在母亲的墓前祷告的时候,他的确做到了。
这一天希特勒刚刚完成了吞并奥地利,实现了德国与奥地利人万年不变的梦想。此时希特勒是两国的英雄,可站在母亲面前,他却食言了。
只因母亲告诉她的未来之路并不是战争,显然他并未按照母亲最后说的去做。
1889年,奥地利一小镇来了一个小男孩,任谁都不会想到这个小男孩足以改变世界的命运。
这个小男孩就是未来叱咤风云的希特勒。
4月20日这一天是他的诞生日,一出生他就是家中第4个孩子,但是前三个都没有活下来。
希特勒的母亲赫拉拉真是把他当宝贝一样宠起来。无论什么事情都会答应他,都会支持他。
可相反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却是一个偏执狂。海关的工作尽管为他提供了不错的生活条件,可是性格上的缺陷却让阿洛伊斯经常鞭打希特勒。
自己是个公务员,所以他也想着希特勒长大以后当个公务员就行了。偏偏希特勒从小就喜欢画画,在学校里不学无术,经常打架、旷课。
这让父亲逮着机会就打他,还十分反对他学画画。
两个人的脾气都很执拗,不让干什么,儿子就偏干什么。
你干什么,老爹就打什么?
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老爹在他1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只靠家庭主妇赫拉拉拉扯着孩子,自然十分困难。
好歹没人打希特勒了,他现在可以专心画画。1907年,希特勒手里攥着父亲留下的抚恤金前去维也纳谋求生路。
他的母亲在这一年因癌症去世了,临终之前嘱托希特勒一定要学好画,当好画家,为自己争一口气。
带着这样的信念,走进了维也纳艺术学院。可是连番考试下来,他的成绩并不怎么样。相反,学院里的老师还对他的画作和技术水平嗤之以鼻,把他赶了出去。
纵使希特勒再努力也白搭,没人愿意收留他。学校进不去,那就只能流浪社会。
钱花的差不多了,他就卖作品,可画又有几个人会买呢?老师说的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市场决定了他的命运。
住最便宜的旅馆,吃了上顿没下顿成了希特勒的常态。维也纳待不下去,那就去慕尼黑吧。
毕竟奥地利与德国还算亲近,可到了慕尼黑还是一样,希特勒的画卖不出去,钱挣不来,肚子依然吃不饱。
这让他想起了母亲临终前的嘱托与希望,看来实现的可能微乎其微了。
正当他徘徊在社会无所事事的时候,一次大战爆发了,这个小个子报名参了军,决定重新活一回。
或许是家族遗传的执拗性格为他的当兵生涯增添了不少好处,战场上他不怕死,送信、穿插样样在行,误打误撞还拿到勋章。
这让他第1次对自己有了一份肯定。战后,他又意外结识了德国工人党,在党内活动的时候又意外激发了自己的二天赋,演讲。
滔滔不绝,深入人心的话语,把所有的人都聚拢在了自己的身边。尽管啤酒馆暴动失败了,可这反而成了他沉淀自己重新启航的契机。
等到我的奋斗面世的时候,他的呼声高过了之前任何。之后,等到他从监狱里走出来的时候,他的支持率屡创新高。
工人党变成了纳粹,演讲的天赋和血腥的手段,让他在1933年站在了国家第二的位置。
等到前任去世的时候,他一人拿捏了整个权力。他的主意成为了国家的思想,他的意志遥控了国家的未来。
赶上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他更是频频出手,用自己的谋略撑起了一片天。
艺术已经没有施展的机会了,只能把自己不多的艺术细胞用在了德国建设上,“提笔勾连”之间他就在1938年3月13日实现了德奥合并。
这种亡国竟然没有多少人反对,无论是德国人,还是奥地利人,都乐于见到。
等到他再次回到自己的老家勃劳瑙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怀揣理想的学生了,也不是在也不再是母亲口中即将成功的画家,而是成了战争的推动者。
站在母亲墓前,希特勒久久无语,只是低头注视,谁都不知道他此时在想什么。
或许希特勒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母亲祷告,他没有做到母亲所说的光宗耀祖,而使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记住了他。
如果当年拒绝他的学校、人愿意接受他,让他把制作德国军服的热情转到画画上,大概世界的命运将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