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4倍人口差距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不断北伐?

2025年05月24日15:23:07 历史 1587

在《三国演义》的叙事中,诸葛亮北伐被赋予了“兴复汉室”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回到历史语境,这一军事行动首先是蜀汉政权内部权力结构演变的产物。

权力博弈:从辅政到专权的政治逻辑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临终前,以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构建了“荆襄集团+东州集团”的二元辅政体系。

魏蜀4倍人口差距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不断北伐? - 天天要闻

这一安排看似平衡,实则暗藏玄机——刘备刻意选择人缘不佳的李严(东州集团代表)与诸葛亮(荆襄集团核心)形成制衡,同时将元从军队交由元从旧部(如赵云魏延等人)掌控,试图以“三方势力”互相牵制确保刘禅的稳固地位。

然而,权力平衡的脆弱性在刘备死后迅速显现。李严虽名义上“统内外军事”,却长期屯驻在永安和江州,不仅无法染指中枢,就连中外兵权也没法掌握;反而是诸葛亮通过领益州牧后,“开府治事”的方式,建立丞相-益州牧幕府,又在统兵征伐南中后,逐渐将军政大权逐步纳入自己的掌控。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以“北伐”为由移驻汉中,将丞相府转化为战时指挥部,形成“政出汉中”的格局。这种“霸府政治”模式与曹操许都的运作如出一辙:通过军事征伐之名,将中枢权力从首都转移至幕府,既规避了宫廷势力的掣肘,又以“兴复汉室”的大旗凝聚了政治合法性。

当然,诸葛亮对尚书台的保留也显示了其权力运作的节制性。

曹魏时期,荀彧尚书令身份维持东汉官僚体系,与曹操霸府形成“二元结构”;诸葛亮同样以蒋琬费祎等旧臣掌控尚书台,确保内政与军务的协同。这种“霸府—朝廷”的共生模式,既保障了事权的集中,又避免了对刘禅皇权的直接挑战。

相较而言,李严的失败不仅在于能力不足,更在于其代表的东州集团缺乏根基——东州兵虽为刘焉入蜀时的武力支柱,但在刘备政权中始终处于“第二梯队”,无法与荆襄集团及元从集团形成有效对抗。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以“运粮不继”为由废李严为平民,标志着二元辅政体系的彻底崩塌,也坐实了其“擅权而不篡位”的政治定位,而他所擅之权,自然是实现兴复汉室,还都洛阳政治理想的实权。

数据背后的生存压力:蜀汉的结构性困境

除了权力斗争,蜀汉的客观国力差距也是北伐的深层驱动因素。据《三国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的记载,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魏蜀4倍人口差距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不断北伐? - 天天要闻

以94万人口供养4万官吏,其供养比已经远超两汉平均水平(西汉后期官民比约为1:453;东汉后期官民比约1:700),这还不算10.2万的士兵,因为西汉和东汉的脱产军人数量比较有限,并不能做出同口径的比较,而且,汉末三国时,往往选百姓入兵籍,日常耕种,战时披甲,日常供养并不靠军饷,但是,平时执勤的士兵和战时的军人,是需要国家财政供应口粮的,在此背景下,蜀汉连年动辄十万、八万规模的兵马出征,百姓的税赋负担可想而知的繁重。当然,这种畸形的资源分配,本质上是蜀汉政权“军事优先”战略的结果。

从地理格局看,蜀汉占据的益州虽有“天府之国”之称,但其核心统治区域仅限于成都平原汉中盆地,其余广袤地区(如南中、巴中)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实际控制能力薄弱。刘备入蜀时,益州领郡十四个,刘备改属国都尉、益州北部都尉,新设六个郡,使得益州辖郡达二十个,但多数郡县都地广人稀,如汶山郡“土地刚卤,不宜五谷”,永昌郡“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也。”

这种“核心区狭小、边缘区松散”的结构,导致蜀汉的赋税与兵源高度依赖成都平原与汉中,而两地总面积不足10万平方公里,承载能力接近极限。

对比同时期的曹魏:据《通典·食货典》,曹魏灭蜀前的地盘“领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户、口的数量均为蜀汉的4-5倍。

更关键的是,曹魏控制中原、河北及关陇、淮河南北,其中,曹魏的京畿之地,包括了冀州豫州三河、三辅地区,一直是东汉以来的人口和经济中心,战乱后虽然残破,恢复后的战争潜力却将远超蜀汉。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坦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正是对这种国力悬殊的清醒认知。在他看来,若困守益州,蜀汉将因资源枯竭而慢性死亡;唯有主动北伐,通过军事威慑延缓曹魏的整合速度,甚至争取占领关陇,才有可能实现“以攻代守”的战略平衡。

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从“兴复汉室”到“代天讨贼”

诸葛亮北伐的另一重逻辑,在于蜀汉政权合法性的塑造。作为三国之中,唯一以汉室宗亲为号召的政权,“兴复汉室”是其存在的根本法理依据。

曹丕篡汉(220年)后,曹魏通过“禅让”构建了天命转移的合法性,从汉献帝的手中接过了汉王朝的正统天命,此时,蜀汉面临着尴尬的处境,若不主动“讨贼”,便坐实了“拒命”的偏安政权身份,丧失了与曹魏对等的政治地位,以及对天命的声索依据。

魏蜀4倍人口差距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不断北伐? - 天天要闻

要知道,在汉代儒家思想中,“天命”并非永恒,而是“有德者居之”,诸葛亮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后出师表》)为口号,将曹魏定义为“篡逆”,将自己包装为汉代天命的孤独守护者,本质上是对儒家“汤武革命”理论的活用——通过持续的军事行动,证明蜀汉才是汉室法统的继承者。

这种合法性构建,不仅针对曹魏,更指向内部统治,因为蜀汉政权由三股外来势力(元从集团、荆襄集团、东州集团)主导,对益州本土士族采取压制态度,若缺乏外部目标,内部矛盾将迅速激化。

那么,北伐作为“国之大义”,就能够暂时凝聚人心,将内部资源分配矛盾转化为对外战争的动员力,也可以要求蜀人可以暂时牺牲。

此外,诸葛亮的个人声望也依赖于北伐的成功。在刘备生前,诸葛亮主要负责后勤与内政,所谓“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他的军事贡献远不及法正庞统。在刘备死后,诸葛亮需要建立军事成就巩固权威,尤其是在元从旧部(如魏延)与东州集团(如李严)的质疑下,北伐就成为凝聚军事力量支持的必要手段。

这种个人威望与政权合法性的绑定,使得北伐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政治生存的必需。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有人当场哭了?美国白宫国安委裁员“降级” - 天天要闻

有人当场哭了?美国白宫国安委裁员“降级”

据多名消息人士5月23日透露,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开始裁撤人员,计划从数百人减少至数十人,且职能重大“降级”。5月23日,在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特朗普走向南草坪准备登机。新华社发大裁员路透社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当天数十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人员被裁,场面混乱,一些人甚至当场哭泣。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
守成之主:唐代宗李豫 - 天天要闻

守成之主:唐代宗李豫

唐代宗李豫(727-779年),唐朝第九位皇帝,在位17年(762-779年),是安史之乱后力挽狂澜的守成之主,却终其一生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淖,其统治时期堪称大唐由盛转衰的缩影。一、李豫之死:积劳成疾的悲剧终局 李豫的去世与长期高压统治密切相
马占鳌降清后清政府对甘肃河州两万回民的安置 - 天天要闻

马占鳌降清后清政府对甘肃河州两万回民的安置

同治十二年十月,清军奉命将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的老弱妇女回民集结起来,迁徙到兰州。据左宗棠的《奏稿·安插肃州老弱回民片》记载:“其老弱妇女二千数百名,概行递解兰州。俟臣凯旋,择地安插。现在肃州实无一回羼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