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有坟,家出贵人”,为什么这样说,隐藏着什么秘密?

2025年03月23日21:32:08 历史 1274

在农村,门前有坟,给住户的心理造成一定压力,这样的人居环境,并不很完美,而对一些地方风俗来说,则是非常忌讳,在房屋选址时,想方设法回避。

正如民间一句俗语所说的“门前坟屋后水,家败人亡子不归”。这句俗语的说法,虽然比较夸张,但是其中也反映了一些地方的民俗心理。

“门前有坟,家出贵人”,为什么这样说,隐藏着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然而,民间还有一句俗语说:“门前有坟,家出贵人”,有的地方也说成是“门前一座坟,门后一贵人”,为这句俗语的变体,只是加了数字具体化而已。

前面那句俗语与后面这句俗语,两相对比,意思是相互矛盾的,前一句说屋前有坟是不吉利的,而后面一句则说“家出贵人”,是一件好事。

那么,同样是房屋前面有坟,为什么两句俗语,在说法上存在这么大的差别呢?

这里先讲一下我亲身经历的事。

我们村西边的山上有一片村里坟地,村里有条道路从这片坟地中间穿行而过。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庄居在下庄的两个生产队,生产区都要必须经过这条路。这条路仅穿越坟地就约有一华里,走在路,就可看到路边一排排的坟墓,有老坟,也有新坟。有的新坟还是刚葬下不久,插满纸花的棺罩还没来得及烧毁,就扔在路边。路过这样的新坟,感觉总是不好。

“门前有坟,家出贵人”,为什么这样说,隐藏着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我们早晨和放学后,到山上砍柴、放牛、放鸭等,大多数的时候要走这条路。

我们那个年代在村小读书,早晨天刚亮就起来,到山上砍一捆柴,放学回家后,又要到山上砍一捆柴。

早晨从坟地过,因天亮了,走这条路也习惯了,即使一个人走过,也不觉得害怕。

到了放学后上山砍柴,特别是冬天的天黑得快,砍好柴时天就黑了,回家经过坟地这段路时,天完全黑下来了,我们往往是摸黑回家,在这段路上还真有些害怕。

冬天的风大,吹得地坟的柴草沙沙响,或者呜呜,让人害怕,如果还有猫头座叫上一阵,就更让人害怕。

好在那时放学后上山砍柴,总有六七个同伴在一起,多的时候有十来个,但毕竟都是一群十来岁的小孩,总免不了有些害怕。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也就不那么感到害怕了。

“门前有坟,家出贵人”,为什么这样说,隐藏着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当我们踏入坟地那段路时,小伙伴们要报出自家的坟地,回家的队伍中就有人说:“这是我家的坟地,我走后面。”既然坟地的小坟主在家里,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就这样,凡是有走过自家坟地时,他就会自己主动走在最后面。那时,当我走过自家坟地时,对这里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一点害怕的感觉都没有了,我还敢大胆的朝我家坟地扫视一遍。走到队伍的最后面时,没有丝毫害怕的感觉。

我在这里之所以讲这件往事,就是想给读者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房屋前面,或者左右,葬的是自己祖先的坟,平时是不会感到害怕的,心理也不会感到不安和压力。

但是,如果房屋前面和左右,葬的是别人家的坟,或者不知道是谁家的坟,那感觉就会不一样,确心理上会有一定压力,尤其是家庭的女成员,她们的胆子更小,心理压力更大。

从以上可以看出,“门前坟屋后水,家败人亡子不归”这句俗语中的“门前坟”,指的是别人家的坟。而“门前有坟,家出贵人”这句话,“门前坟”指的是自己祖先的坟。

“门前有坟,家出贵人”,为什么这样说,隐藏着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俗语中所指的坟不同,居住者的心理感受不太一样。

下面重点解读一下“门前有坟,家出贵人”这句俗语。

这里首先得解释一下“门前有坟”的“门前”。所谓“门前”,在农村的习惯称呼中,其范围具有不确定性,可大可小。

大的范围,凡是站在房屋前面能看到的地方,都叫门前,比如,房屋前面有一座山,相距房屋有500米左右,也叫门前的山。按照民间传统说法,门前就是明堂,而明堂有内名堂、中明堂和外明堂,明堂有多大,门前就有多大。

小的范围,指小明堂以外的地方,也就是房屋前面场坪以外的地方。在农村房屋前面的场坪,一般不称门前,而是称之为门口。

“门前有坟,家出贵人”,为什么这样说,隐藏着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因此,门前有坟,不一定靠近房屋,也可能离房屋较近,也可能离房屋较远。在农村,如果坟墓,特别是老坟,在房屋前面50米以上的距离,基本可以忽略,如果上100米的距离,对房屋内的居住者的心理,已没有任何压力了。

在一些地方的农村,有一种这样的现象,有一些传统古民居,甚至古村落,前面或傍边就有很多的古坟墓群。难道古代这些人喜欢挨着坟墓建房吗?

当然不是这样。实际上,这些坟墓都是他们先祖的坟墓,或者家族的坟墓。这就牵涉到古代农村一种职业,家族守墓人。

在古代,因为家族迁徙和外出创业等多方面的原因,还有家族有多个墓地,有的墓地离家族居住地较远,不得不从家族中派人,到墓地守墓,防止坟墓被人毁坏。

“门前有坟,家出贵人”,为什么这样说,隐藏着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而能够派出守墓人的家族,其经济实力是比较雄厚的,社会地位也是比较高的。

派出的家族守墓人,一般来说,家里比较贫穷,但人要诚实可靠,品行很好。

那时的家族,选定守墓人之后,要为守墓人在墓地的后面,或者旁边建住宅,尤其以墓地后面的地方为好。这就是门前有坟的主要原因,民是门有坟没有禁忌的原因。

同时,家族还要购置数亩耕地和山木,供守墓人耕种和生活。另外,家族还从家族公积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补贴守墓人。

这样,守墓的人从以前的贫穷人家,一下就变成了温饱人家。如果守墓人会经营的话,家里有可能变成小康之家。

在农村流传很多守墓人的故事。比如,原来的守墓人只是单身汉,守墓后很快就娶妻生子,后来儿了考取功名,还当了官。也有的守墓人家里原来揭不开锅,守墓后家里很快就吃穿不穿了,还有余钱购置耕田,家里慢慢富裕起来了。

“门前有坟,家出贵人”,为什么这样说,隐藏着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家境好起来后,也就有能力培养子弟读书。古代有很多家族开出特例,凡是守墓的人,其子弟可免费就读家族办的私塾,或者由家族承担。

《增广贤文》说“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相反,如果家里有了读书子弟,就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也有可能考取功名当官。古代把当官的人称为“贵人”。

再说,民间俗信认为,守墓的人家,因为经常打理祖先的坟墓,且经常受家族内的人委托,帮人祭祀扫墓,祖先对他们非常“熟悉”,也格外荫庇他们及后人。因此,这样的人家也容易出人才。

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唯心论的说法,主要原因守墓人家有良好的家风,加上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可供子弟读书,也就打通了通向“贵人”的通道。

这就是俗语“门前有坟,家出贵人”的历史背景和真实意思。

“门前有坟,家出贵人”,为什么这样说,隐藏着什么秘密? - 天天要闻


这些守墓人家,因在墓地后面或旁边定居下来,也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年代久远后,发展成为自然村落。这也就是一些自然村落的门前有老坟地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村庄里的人不再是守墓人了,但是,有些村庄,直到现在,他们一代一代信守承诺,依然在义务照看着家族的祖坟,每年清明要为这些家族坟墓砍青割草、扫墓祭祀。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漳州芗城:抗战老兵后人捐赠红色传家宝 - 天天要闻

漳州芗城:抗战老兵后人捐赠红色传家宝

闽南网5月9日讯(通讯员 沈思虹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在抗战老兵许俊科家中,陈列着金光闪闪的徽章及牌匾,一枚“长江支队南下福建60周年纪念章”镌刻太行太岳精神在八闽绽放的铁血征程,一副“优秀共产党员”牌匾辉映使命荣光。
红场阅兵推动历史的车轮,有遗憾的和平胜利更珍贵 - 天天要闻

红场阅兵推动历史的车轮,有遗憾的和平胜利更珍贵

5月9日,莫斯科红场上的胜利日大阅兵,举世关注。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军事表演。当铁甲洪流碾过克里姆林宫墙下的方石,当军靴铿锵声,震荡着圣瓦西里大教堂的穹顶,这场跨越时空的军事仪式,总在....
中国在2400米高原建大坝!耗时十年后首次蓄水 - 天天要闻

中国在2400米高原建大坝!耗时十年后首次蓄水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双江口水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高大坝。据相关媒体报道,该水电站已于5月1日开始蓄水,其开发商称,这距离正式投入运行又近了一步。这座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耗资36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已耗时近十年,主要用于发电和防洪。
淮南三叛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大权 - 天天要闻

淮南三叛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大权

曹魏后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控曹魏大权,从此时起,司马氏开始夺政专权,此举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他们分别是王凌之叛,毌丘俭文钦之叛,诸葛诞之叛。这三次叛乱都是被司马氏平定的,同时也助力司马氏加速夺取曹魏
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 天天要闻

当文物普查来到新疆 无人机飞跃无人区

“前段时间,我们在文物普查时遇到了沙尘暴,后来安全撤到了塔中镇。”新疆和田地区文旅局文博科科长、普查队长买提卡斯木·吐米尔说。当时全队的给养只剩下两箱矿泉水,在普查队距离塔中加油站还有50公里时,汽车指示灯亮起,提示燃油即将耗尽。
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恶魔? - 天天要闻

冉闵,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恶魔?

今天,我们说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行为和决策引发了后世无尽的争论。欣赏他的人尊他为拯救汉族于水火的民族英雄,讨厌他的人斥其为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恶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闵!冉闵,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于公元 3
鲁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鲁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联鲁慕迅同志治丧小组5月9日发布讣告,湖北省文联离休干部、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一级美术师鲁慕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8日凌晨2时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岁。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 天天要闻

上海话在香港地位高,跟他们密切相关!

文 | 极耳在香港娱乐圈摸爬滚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为粤语流行音乐代表性人物之一,不过侬晓得伐,伊原来还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举办“DIVA演唱会”的阿姐,一张嘴就是地道上海话。而这也是78岁的她首次回到家乡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当天的演唱会,阿姐诚意十足,除了换造型,全程没有下场。她唱了《勇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