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檄文到枪林弹雨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侵华,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作为东北抗联著名的领导人,为了让全国民众和东北同胞听见抗联的声音,杨靖宇不仅组织抗联战士浴血奋战,还以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布了《为响应中日大战告发东北同胞书》和《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部布告》。
这两份战时檄文立意高远,直击时局,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和残酷手段,号召东北各族人民一同举起抗日的大旗。这些檄文通过密林里的通讯员秘密送往关内,并在抗联控制区内的各乡村张贴,为沈寂的东北大地带来了希望的火种。
1937年7月中旬,他率领直属部队西赴松木岭,与抗联第3师联络合作,为即将打响的系列战斗提前部署。当队伍行至日军的铁路线附近时,杨靖宇观察到这一条道轨上频繁驶过的货运列车——这些列车满载着粮食、武器和弹药为日军侵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
杨靖宇带领战士们分布于林间,耐心地等待着列车的到来。深夜时分,一列运送日用品和军需物资的列车沿着铁轨驶来。随着杨靖宇挥手下令,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撕裂了夜空——战士们事先埋伏的炸药成功炸毁了铁轨,瞬间将列车逼停。藏身于树林中的抗联战士迅速开火,一时间枪声大作,子弹如雨点般击向敌人。
当这一场突袭结束时,满目苍凉的铁路线上遍布着敌人的尸体和散落的物资。战斗刚一结束,杨靖宇已将队伍迅速转移,以避开日军的报复性封锁。远处的黄土岗却不久后又传来了战斗声——日军松原部队尾随而至,与杨靖宇的队伍短兵相接。
在这片开阔的林中空地上,杨靖宇冷静指挥,灵活调度抗联战士与数倍于己的日军部队展开对峙。接连6个多小时的激战中,双方拼尽全力,但杨靖宇的指挥艺术将战场局势牢牢控制在抗联手中——日军在攻势受挫后最终选择撤退,而杨靖宇则迅速集结剩余人员,继续执行联络计划。
沙河子会面与伪军的沉重打击
带着刚经历过黄土岗激战的余威,杨靖宇率领队伍昼伏夜出,穿越崎岖的山地和茂密的丛林,终于在清源县沙河子与抗联第3师成功会面。会面时,杨靖宇与第3师指挥员进行了深入交流,综合分析了当前南满地区的敌我态势。一致决定将下一步作战的重点指向日伪军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后勤兵力,通过精准打击瓦解敌人的支撑体系。
1937年9月初,杨靖宇率领部队抵达宽甸的马鹿沟,此地有一支伪警察队正在日军的授意下监修道路。探明情况后,杨靖宇审时度势决定直接发动突袭,将这支伪警察队连根拔除。战斗在凌晨打响,抗联战士从四面包围而上,猝不及防的伪军很快混乱失措,枪声打破了村落的宁静。战斗结束时,伪警察队全军覆没,抗联不仅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还夺得了重要的给养物资。
趁着胜利的士气,杨靖宇继续指挥部队扩大抗联势力。他先后部署并参与了攻取兴京县马架子和小堡这两处伪军集中据点的小规模歼击战。马架子和小堡相互毗邻,是日军在兴京地区的重要据点。这两地的地理位置对于封锁抗联的活动范围和维系日军通讯具有重要意义。
杨靖宇始终亲临一线指挥,带领战士突破敌人的第一道防线,将一处处碉堡攻陷。最终,经过数小时反复激战,敌军伤亡惨重,被迫退出据点,马架子和小堡为抗联所控。此次胜利,瓦解了日伪军在兴京地区的军事控制,也直接威慑了周边的伪政权。
三道崴子的最后一战
1940年2月23日,东北的原始丛林笼罩在寒冬的肃杀之中,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东南6公里的三道崴子传来零星的枪声。“特搜班”悄然推进,他们的目标是剿杀一位传奇人物——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杨靖宇。
经过数日的围追堵截,日军终于锁定了杨靖宇的位置,此刻的他已是孤身一人,身边的战士全部伤亡。然而,即使如此,他并未选择放弃,他依旧在寒风中站立,用手中的武器与敌人顽强对抗。
特搜班在丛林中一边步步逼近,一边高声劝降:“杨靖宇,你的部下已经全军覆没,只要放下武器,我们可以保证你的安全!”但回应他们的,只有山林间冰冷的寒风。杨靖宇立于掩体之中,冷静地审视着包围圈中的敌人,面无惧色。
他缓缓抬起手中的驳壳枪,枪口对准前方,迅速扣动扳机,带着呼啸的子弹击中了第一个冲上前的士兵。敌军惊慌中四散躲避,随即展开反击,林间硝烟弥漫。杨靖宇并未被敌人的人数和火力压倒,他迅速转手换上了随身的第二把柯尔特M1903手枪,精准瞄准、迅速射击,将靠近的敌人一一击退。
双方的僵持逐渐打破包围圈的平衡,敌人加紧了进攻,密集如雨的子弹压制着杨靖宇的行动空间。他始终没有后退一步,他此刻身上携带的三支手枪陪伴了他多年的抗联岁月,其中包括主武器驳壳枪、副手武器柯尔特M1903和小巧的自卫武器柯尔特1908。
弹尽粮绝的悲壮
杨靖宇将军身边的三支枪,这三支枪的来源和故事各不相同。 首先,杨靖宇最常使用的主武器是一支产自德国毛瑟厂的驳壳枪,这种枪在民国时期被誉为“国民神枪”,因射程远、威力大而备受青睐。
据记载,杨靖宇的这支驳壳枪是由天津大沽兵工厂仿制生产,该厂因用料优良、工艺精湛,其产品质量足以媲美德国原厂,而这支枪更是枪中翘楚。1935年,杨靖宇在南满地区开展抗联游击战期间,结识了当时抚顺“山林队”(绺子)的首领朱海乐。朱海乐虽为绿林人物,但对杨靖宇的抗日斗争深表钦佩,尤其仰慕杨的高尚人格和坚定信念。
于是,朱海乐毅然将这支他视为珍宝的驳壳枪赠送给了杨靖宇,希望它能为杨靖宇驱逐日寇的壮志添上一份助力。从此,这支驳壳枪成为将军杀敌建功的搭档,与他并肩走过无数次凶险战斗。
杨靖宇的第二支武器是一把美国制造的柯尔特M1903手枪,这支枪是他多次游击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1937年,在辽宁清原松木岭的伏击中,抗联第一军第三师布下重重埋伏。当日,一支日军运输队经过,抗联战士在杨靖宇的指挥下迅速出击,最终成功击毙了运输队的最高军官——日本关东军冈田少佐,并缴获了这把配备精良的柯尔特M1903手枪。
这种手枪被全球公认为性能优越、精准可靠,战斗结束后,第三师政委周建华深知,杨靖宇将军作为抗联统帅,需要一把得力的短程武器,于是将这把战利品转赠给杨靖宇。从此,柯尔特M1903成了他重要的副手武器。
杨靖宇的第三支枪是美国柯尔特1908手枪,这是一支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自卫武器,其意义同样非比寻常。1935年,杨靖宇率领部队在岗山岭伏击一支日军运输队时,敌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其中一名高阶军官——日军南云少将被俘。这名少将正是携带这支手枪的原主人。缴获了柯尔特1908后,杨靖宇将其作为贴身自卫武器,在游击战中随时使用。这支枪的轻便性格外适合近身对敌或突发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而杨靖宇也正是凭借它,多次在危急时刻迅速化险为夷。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孤身殒命于吉林蒙江县(三道崴子)丛林,当敌军检视杨靖宇的遗体时,他们从他身上搜出了230发子弹,其中包括用于驳壳枪的7.63口径子弹160发,用于柯尔特M1903的7.65口径子弹30发,以及用于柯尔特1908的6.35口径子弹40发。
令敌军更加震惊的是,在解剖杨靖宇的遗体时,他们发现他的胃里竟没有丝毫粮食,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等难以下咽的物质。这一事实无情地揭示了杨靖宇所处的绝境:在滴水成冰的东北密林中,他早已缺乏任何正常的食物供给。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出击,并用掌握的每一颗子弹坚持与日伪军战斗到最后一刻。
参考资料:[1]井方.杨靖宇将军牺牲经过述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15(3):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