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干翻四万首,刘邦的“直男文学”有多猛?

2025年01月09日13:23:08 历史 1201

话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秦朝的轰然倒塌像一声闷雷,让群雄蜂拥而起。泗水亭长刘邦,本是个乡野泼皮,却硬是靠着一帮兄弟和几分天命,在垓下击败了楚霸王项羽,把大汉江山揽入怀中。然而,坐上龙椅的刘邦,很快发现治理天下远比争天下要棘手得多。

刘邦出身草根,没读过几本书,诗也不会写几句,但偏偏在他人生最巅峰的时刻,敲出了两首让后世拍案叫绝的诗作——《大风歌》和《鸿鹄歌》。

两首诗干翻四万首,刘邦的“直男文学”有多猛? - 天天要闻

从乡野泼皮到诗意帝王:刘邦的《大风歌》

公元前195年,刘邦率兵平定叛乱,路过故乡沛县。他想起自己当年还是个爱喝酒、耍无赖的市井小民,如今却贵为天下之主,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他设宴款待老乡们,一边喝得酣畅淋漓,一边击筑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短短三句,《大风歌》就把刘邦的一生写透了。

两首诗干翻四万首,刘邦的“直男文学”有多猛? - 天天要闻

“大风起兮云飞扬”——一场场风起云涌的征战,把秦末的大地搅得天翻地覆;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他终于登顶天下,又衣锦还乡,风光无限;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然而,眼下的内忧外患让这位帝王心事重重。

刘邦唱到动情之处,竟然起身翩然起舞,袍袖挥洒间泪流满面。可以说,《大风歌》既是他对辉煌过往的回顾,也是对未来风雨的忧虑。一首诗里满是江山霸气,也藏着帝王无奈。

两首诗干翻四万首,刘邦的“直男文学”有多猛? - 天天要闻

江山美人两难全:刘邦的《鸿鹄歌》

如果说《大风歌》是刘邦的英雄史诗,那《鸿鹄歌》就是他的家事心声。

汉朝立国后,刘邦的长子刘盈顺理成章成了太子。但刘邦心里却不痛快,总觉得这孩子性格太过仁弱,难担大任。他更偏爱宠妃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甚至动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可这事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太子刘盈的支持者在朝中如日中天,吕后的势力更是盘根错节。刘邦一边纠结,一边赋诗抒怀:“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两首诗干翻四万首,刘邦的“直男文学”有多猛? - 天天要闻

这四句诗透着一股无奈: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太子刘盈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鸟,已经得到了满朝文武的支持;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他的羽翼丰满,势力牢固,自己也无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即便手中有弓箭,也对这鸿鹄无从下手。

这首诗既是刘邦对江山稳固的让步,也是一位父亲对宠妃的歉意。换储的念头终究被压下,而刘邦的这段家庭纠葛,也在诗里化为一声叹息。

两首诗干翻四万首,刘邦的“直男文学”有多猛? - 天天要闻

刘邦的诗为何胜过乾隆

刘邦的一生只留下了这两首诗,但千百年来一直被传颂。相比之下,乾隆皇帝倒是写了四万多首诗,可惜鲜有人记得。原因何在?大概是因为刘邦的诗不是为了迎合文人趣味,而是真情流露。他的豪迈与悲凉,霸气与无奈,都在这寥寥数句中淋漓尽显。

就像后人感叹的那样,真正能流传千古的诗,从来不是堆砌辞藻的作品,而是从心底里奔涌而出的真情实感。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一次全俄总动员 - 天天要闻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一次全俄总动员

俄罗斯将在5月9日迎来“卫国战争胜利日”这一全俄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因这场胜利的背后是军民的巨大牺牲,所以这个节日在俄罗斯地位特殊、意义重大。为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无论俄罗斯官方还是民间都全面动员起来,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这一重大节庆活动中。七座城市胜利日当天将恢复旧称近期,俄罗斯多地的地方议会作出...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 天天要闻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刚刚统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绾等人建议说:各国诸候刚被消灭,燕、齐、荆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人来安定燕、齐、荆。请把皇帝的几...
苦涩的荒唐 - 天天要闻

苦涩的荒唐

文革后期的73年,小学四年级时一个班级搞了一场随堂批判会,校长都来参加了,因为校长听说这个民办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强的,让“哑巴”都开口说了话。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 天天要闻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飘着细雨。军机大臣瞿鸿禨捧着一叠奏折疾步穿过宫门,却在养心殿前听见瓷器碎裂的脆响。殿内,慈禧太后正凝视着刑部呈报的"杖毙逆犯沈荩事毕"奏本,指尖深深掐进黄绫锦垫。 这个令帝国最高统治者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