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洛阳人,年轻的时候和张仪共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几年以后苏秦觉得自己学有所成,就想要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富贵功名。
临行前鬼谷子送给苏秦一部书,嘱托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反复学习,苏秦郑重的打开一看,原来是自己倒背如流的《阴符篇》,但是盛情难却,苏秦怀揣着书和自己的野心下山了。
苏秦家本身是农户家庭,变卖家产,四处筹借,得到了百两金(春秋战国的金就是黄铜),然后西奔秦国,想要学习自己的学长商鞅。
然而此时秦惠文王刚刚诛灭商鞅,还没有完全掌握朝政大权,处于蛰伏期的三年中,对苏秦的纵横学说没有感知,一年也没有重用苏秦,苏秦盘缠用尽,穷困潦倒的回到了家里。
俗话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苏秦学习的不是俗话,是纵横术,因此,苏秦的家别是一番滋味。
苏秦回到家,妻子正在织布,看到苏秦这穷困潦倒的样子,连织布都没有停下;苏秦告诉嫂子自己饥肠辘辘,嫂子竟然当做没有听到,连饭都不给苏秦做;苏秦去找父母,父母连应都不应一声。
苏秦非常窘迫,眼含热泪,委屈困苦到了极致,于是重新拿出鬼谷子赠送的《阴符篇》,昼夜苦读,晚上实在困的要睡着的时候,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忍着疼痛继续读书,这就是头悬梁锥刺股中“刺股”的典故。
就这样又过了一年,苏秦再次信心满满的走出了书房,这里要说一个题外话就是很多书呆子觉得自己对很多东西背的滚瓜乱熟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实则背书和理解完全是两个概念,更不要说活学活用了。
再次走出书房的苏秦,对天下大势另是一番看法,从赵国获得了突破,一举获得赵国外相的职位,在赵国的资助下游说山东各国,每游说一个国家,就得到外相的任命,最终最后一站游说楚国成功,开始返回赵国。
这里仍然要解释一下,苏秦的六国相印,不是丞相的大印,是外相的大印,外相也就是外交部长的意思。
苏秦回报赵王的路程中,路过东周,也就是自己的家乡洛阳,父母听说以后非常激动,鉴于古代没有红地毯,洒水扫地就是非常高的待遇,苏秦家人洒水扫地三十里迎接苏秦。
妻子吓得不敢说话,嫂子跪下给苏秦当歇马石,父母吓得战战兢兢,苏秦就问嫂子为什么以前对自己那么傲慢,现在对自己如此恭敬,嫂子诚实的说:因为小叔子你现在职位高,钱财多。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会说以前的你对我爱理不理,今天的我让你高攀不起,比如主父偃苦了一辈子,回到齐国担任国相的位置,以前的朋友来找帮忙,主父偃摆了一大桌酒席,吃完饭,拿出五百金分给大家,然后极尽羞辱,告诉大家以后不要来往。
苏秦却非常清晰的感慨,人生在世,势位富贵是不可忽视的,不仅没有生气,还广泛资助自己宗族子弟学习,培养了苏代苏厉等纵横家。
同时苏秦说,假如我当时在洛阳有良田百顷,怎么可能有今天的地位呢?
郑州的大学,除了郑大是211外,其他都是普通院校,出身农民子弟,大多数父母都是农民工或者在家种地的底层工作者,辛辛苦苦赚钱供子女读书学习,这些大学生不以没有考上一流高校为遗憾,不以父母的艰辛劳累为遗憾,不以荒废光阴没有刻苦求学为遗憾,不以自己无脑的从众行为为遗憾……反而让一句口号鼓动,就随波逐流骑行到了开封,堵塞交通,衣食住行全无策划,更无着落,垃圾遍地,小车乱放……
不知道那些在工地搬砖,在乡间劳作的河南父母,看到自己孩子这样的行为,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