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可见诸葛亮的智谋才略也被后世人民都认可。
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实他并非出身名门,家族也不是权贵之流。因此一个默默无闻的“屌丝”能够引起刘备的关注和认可,绝对是有两把刷子的。
而诸葛亮也确实没让刘备失望,除了帮助他完成称帝大计,还做下了不少的惊人异举。
«——【·黄巾起义的启发·】——»
诸葛亮公元一年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分裂,主张统一,反对倒退,主张前进。他为结束东汉末年国家分裂的局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东汉后期,外戚专政的窦氏集团为了换取豪强地主的支持,把汉武帝从豪强手中夺回的盐铁专利权放弃,宣布“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
此后,豪强地主聚结宗族,收养宾客,兼并土地,掠夺财富,迫使大批农民沦为“流民”或豪强地主的依附奴婶。
诸葛亮出生不久,就在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反抗的基础上,爆发了震撼全国的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当腐朽反动的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时,黄巾大起义以磅礴的气势摧垮了许多豪强地主的“独立王国”,瓦解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腐朽统治的秩序,为祖国的重新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扫除了许多政治上的绊脚石。
黄巾大起义鲜明地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革命口号,这是对西汉以来封建地主阶级所鼓吹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孔孟之道的勇敢否定,它有力地冲击了天命皇权的欺人之谈,粉碎了反动阶级套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
黄巾大起义,有力地打击了豪强地主,给当时中下层地主以乘势而起之机,冲击了儒家思想和路线,给三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活跃和法家路线的推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黄巾大起义摧毁了黑暗的东汉王朝,然而胜利的果实却被地主阶级拿去。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封建军阀之间进行了长期的兼并,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了乡戈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审时度势·】——»
中国封建社会随之由东汉进入了三国。而魏、蜀、吴三国之所以能较长期的形成鼎立局面而不被吃掉,则是由于他们都程度不同地各有特点地实行了一条法家的路线。
三方都力图实现统一,这在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是进步的。
虽然三方都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但在本国内都以法家路线为指导,实现了局部的统一,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正是统一全国的必要的步骤,必经的历程,它为后来以司马豁为首的司马氏集团重新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呀郡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他出身于中下层地主家庭。在黄巾起义的冲击下,他跟随叔父诸葛玄流亡到荆州,依附在大地主庞德公门下,以名士的身份等待有利的时机。
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为刘备制定了实现统一全国的一整套路线和策略。
诸葛亮的这种分析及其策略,尽管不能说无懈可击,但是从总体来看,它是一条坚持统一的正确路线。
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辅佐刘备犷他先充任刘备的军师,蜀国政权建立后,‘他做了正相,刘备死后,他辅佐刘禅,握有实权。
诸葛亮出山后,“内修政理”,“外结好孙权”,先后经历了赤壁座兵,南征四郡,进军巴蜀,智取汉中,北伐中原等战斗,为这条路线的实现积极而谨慎地奋斗了整整二十七年。
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法家思想和法家路线准诸葛亮为实现其统一全国的路线,提出了“兴复汉室”的口号。
其后的反动统治阶级和儒家的代表人物,都别有用心地利用了这个口号,妄图把诸葛亮歪曲成一个“法先王”、“兴灭国”的“忠臣”,纳人儒家的轨道,为其镇压人民的反抗精神,维护腐朽的反动统治服务。
“兴复汉室”这个口号,从字面看去是一个维护正统的儒家的口号。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提出这个口号来呢?这个口号的实质是什么呢?
荆楚地主集团的支持,是刘备最初的政治资本。由于汉光武帝刘秀也是荆州南阳郡人,所以诸葛亮打出这个旗号,就有利于取得荆楚地主集团的支持。
加之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焉、刘璋等军阀都是刘家宗族,诸葛亮要完成荆、益基地的建设,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又可以减少阻力。
诸葛亮还认为秦朝虽然灭亡了,但是汉高祖刘邦,继承了秦始皇的法家路线,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高祖因之,可以弘济。”他盛赞刘邦“明并日月”。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赞扬高祖弘济,先汉兴隆,主要是因为高祖所执行的路线是法家路线。
同样,诸葛亮之所以肯于出山辅佐刘备,也主要是因为他和刘备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因为他所提出的法家路线,得到了刘备的赞同和赏识。
这又说明刘备把完成统一的大业看得比刘家夭下还要重要一些,难道诸葛亮能同刘备两样吗?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口号,实际是针对“天下三分”的割据状况而发的。
他要求统一,要求中央集权,反对分裂和割据。这种要求是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在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意愿的。
这就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兴复汉室”,其实质就是要恢复一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正确路线—法家路线,并凭借这条路线来重新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政权。
他继承并采用了法家的进步思想,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吸取了法家的治世经验。
面对着益州豪族地主的挑战,诸葛亮“威之以刑”,坚决给予打击和镇压。可以看出,诸葛亮继承了先秦法家那种“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思想。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法治”至上·】——»
“挥泪斩马谡”就是突出的一例。马谡长于谈论兵法,诸葛亮很器重他,每次引见,总要谈到深夜。刘备曾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他不以为然。攻祁山时,用马诬作先锋。
马谡轻敌,也缺乏实战的经验,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造成指挥错乱被动挨打的局面,在重要的街亭之战中打了败仗,致使诸葛亮只好退兵汉中。根据当时的军法,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只好挥泪斩马谡。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认为,街亭失守,马谡有绮犷责,但自己作为主帅,“不能训章明法”,也有责任,于是上疏请求自贬三等。并且下令,鼓励将士不断批评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不难看出,诸葛亮为了实现其统一的政治理想,奉行“法治”是相当坚决,也是十分高明的。
他把“法治”看成是存亡成败的根本。他又说“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在他看来,如果不实行法家路线,分裂割据的状况就不能结束,四海之内就不能实现统一。
诸葛亮的法治思想,也反映在他的用人路线上。东汉末年,统治者主张任人不任法,而任人的标谁,则是讲求名节、孝义、操行的名教,‘而评定人才“优劣”的权力又掌握在象郭林宗、孔融、许劫这样一些人的手中,不取得这些人的赏识,便根本不能做官。
在豪族跋启备之下,甚至出现了腐朽的“任子”即年傣二千石以上的大官,任满一定期限,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做官,和“卖官”的制度。
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坚持了有十多年啊。相反,对于无忧国事、安身求名,甚至违法乱纪者如李严居功自傲,专搞分裂者如未放临阵脱逃者如廖立都“训章明法”,轻则令其思过,重则解除职务,削其爵土,直到斩首示众。
为了削弱豪族地主的力量,进一步改革吏治,诸葛亮坚持了法家“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用人原则。
例如,姜维本是魏国降将,但诸葛亮看他既“白存汉室”,又才干出众,便提拔他为西蜀举足轻重的人物,诸葛亮临死时又把北伐中原的重任交给姜维。又如马超、黄忠也都是降将,诸葛亮把他们提拔到同关羽、张飞、赵云并列的“五虎上将”的地位。
由于诸葛亮推行了这种选贤任能的官吏政策,就改变了刘璋时期豪族地主“专权自悠”的局面,使蜀国的政治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诸葛亮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他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一支得力的军队是不行的。
所以他坚决奉行一条法家“疆本而节用”的经济路线和以“耕战结合”为基础的军事路线。
诸葛亮在国内设有督农之官,并且十分重视兴修水利,他经常派兵守护都江在今成都一带大堰。
而蜀国又是小国,不能动用过大的民力。在治军方面,诸葛亮主张减兵省将,精练能战,军纪严明,务使不大伤民力。
总之,诸葛亮的才能全都挥洒在了蜀汉大地上,可是生不逢时,导致他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即便在死前给了刘禅三个锦囊妙计,也没能挽回蜀国的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