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将军
为何派秘密特使来到中国?
戴高乐将军的侄儿贝尔纳·戴高乐
是戴高乐家族唯一见过毛泽东主席的人
毛泽东主席对他有着怎样的嘱托?
戴高乐将军未了的中国心愿究竟是什么?
他的家族有着怎样的中国之缘?
一封亲笔信
打开中法两国交往的大门
戴高乐将军是法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被法国人民评为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在当总统前,戴高乐将军就对中国充满浓厚兴趣,他喜欢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爱和去过中国的人交流,还多次拜访旅法的汉学家。
1963年,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将军,交给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一封信,让富尔以私人旅行的身份去中国执行一项秘密使命:将他的亲笔信交给周恩来总理。
当时东西方还处于冷战的国际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外交封锁,法国也身处西方阵营,身为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将军,为何会想和中国建交呢?
围绕台湾问题
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同富尔进行了谈判,然而谈判进程并不顺利。周恩来总理坚持一个中国的坚定立场,富尔强调中法在互相承认的问题上不应提任何先决条件,希望中国不要坚持法国主动同台湾断交,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经过反复商讨,中法双方代表就建交方案的三点措辞达成一致。富尔回到法国后,将方案汇报给戴高乐将军,戴高乐将军对方案也完全同意。
1964年1月27日,北京与巴黎同时发布建交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仅40余字的公报犹如一记惊雷,被国际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
法国成为西方阵营里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打破了二战后,美国对华的“遏制和孤立”政策,也打开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之门,许多西方国家纷纷效仿与中国建交。中法建交公报发表后,法台关系随之断交。
戴高乐将军以勇气和远见促成了中法建交,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将军因动脉瘤破裂猝然与世长辞。遗憾的是,他一直未实现来中国的心愿。
侄孙来到中国
成为中法友谊的“信使”
贝尔纳·戴高乐是戴高乐将军的侄儿,1953年,戴高乐将军给29岁的侄儿贝尔纳·戴高乐写过一封家书,信中提到:“你应该去中国,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戴高乐将军的中国情结,勾起了贝尔纳·戴高乐对中国的强烈兴趣。
戴高乐将军(左),贝尔纳·戴高乐(右)
1964年9月5日,在北京举办首届法国科技展览会,贝尔纳·戴高乐带着法国展团来到北京参展。9月10日早上,贝尔纳·戴高乐接到法国驻华大使通知来到杭州,见到了毛泽东主席,他成为戴高乐家族中唯一与毛泽东见过面的人。
1964年9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毛主席接见法国技术展览会负责人》,对这次会见做了记载。
从中法建交到国际关系现状,毛泽东主席和法国代表团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毛泽东主席希望贝尔纳·戴高乐能将会谈的内容转告戴高乐将军。
展览会结束后,为了完成毛泽东主席的嘱托,贝尔纳·戴高乐携带外交邮袋离开中国。回到法国后,贝尔纳·戴高乐将邮袋转交给了戴高乐将军,顺利完成中法“信使”的使命。
完成祖辈心愿
戴高乐后代延续中国情
后来,贝尔纳·戴高乐多次往返于中法两国间,成为中法科技交流的先驱,见证和推动了中法科技经贸交流。他和中国的缘分,也影响着他的儿子格瓦·戴高乐。
身为摄影家的格瓦·戴高乐,用镜头记录并见证中国发展,延续着家族对中国的友好之情。
敬请收看
《中国缘|戴高乐家族的三代中国缘(上集)》
1月21日(周日)10:00
央视频全网首播
1月21日(周日)22:00
cctv-4电视端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