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大学校长你可听过、见过?更何况他是中国顶尖学府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
梅校长到底有多穷?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次,梅贻琦讲迟到了,他一边急匆匆的走进教室,一边笑着跟同学们解释:我刚在街上帮我内人守护摊儿,她去进货了,七点半还没回来。
我还要上课,所以只好丢下先她跑过来了。不过,今天的点心卖得特别好,有钱挣了。
说完这一席话,梅校长脸上还带着笑意,而教室中坐着的学生,很多却忍不住落泪。‘
堂堂清华大学一校之长、物理学教授,为了基本生活,居然还要和夫人去大街上摆地摊,而且梅夫人甚至还要到衣帽厂打工赚钱。
而就是这位穷的叮当响的梅校长,他手里的钱,却着实吓人。有多少大人物都惦记着梅校长那只形影不离的皮包?
那里面有庚子赔款,有各种基金,随便说个数,都是天文数字。
梅校长走后,皮包里的账本让在场的人无不唏嘘,包括清华基金的账本,记得密密麻麻,从1931年任校长到1962年去世,一笔又一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毫不差。
1949年,梅贻琦不顾众人的挽留,执意选择要出走。他到了伦敦后,很多清华的校友慕名前来探望这位德高望重的校长,其中一位校友告诉梅贻奇,身边已经有很多的同学准备回国,他建议梅校长不如和他们一起回国。
同时,同学们还表示:如果梅校长囊中羞涩,他们可以提供路费。
对此,梅贻琦只是笑了笑,婉拒了同学们的好意,并表示:你们回国我赞同,但是我自己还要在外面再看看。
就这样,梅校长一直在外面度过了10个春秋,1955年,去了台湾,在新竹创建了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海外很多顶尖学者得知后,纷纷前去授课。
梅贻琦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虽然在那个“大师 ”辈出的年代(我们当下是否要反思,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而且大师在当代也成了贬义词?),梅贻琦没有被称作大师,他却是实实在在的伯乐。
比如,他发现了只有初中学历的数学大师华罗庚,他请来了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的大师陈寅恪。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他还曾任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这座被称为史上最破烂的大学,却诞生了两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院士以及百余位大使,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林语堂评价说: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杨振宁说:它是他中国最好的大学。
后人赞曰:“讲台上,人人是大师,讲台下,则是未来的大师”。
1961年,同在台湾的梅贻琦、胡适,一位曾经的清华大学校长,一位曾经的北京大学校长,相继因病住进了台大医院。期间,两人常到对方的病房里互相探望,聊聊往事。
在这期间,胡适曾委婉地劝梅贻琦先准备一份遗嘱,不论公事、私事,立个字据,给自己也给后人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这里的意思大家应该都懂的)。梅贻琦并没有这么做。
1962年5月19日,这位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的梅贻琦与世长辞,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也没有写遗嘱。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然,一代大师终随风去,世间再无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