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将刘永福本粤西细民,窜身交趾。及越法启衅,遂能纠众搐拒,相持数年,大小数十战,屡挫凶锋,馘其枭帅,为越南之保障,固中华之藩篱,其功亦云伟矣。后虽兵势稍弱,退守保胜,然其声威犹震于泰西,诸国莫不啧啧,目为异人。——彭玉麟
刘永福,又名义,字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咸丰七年(1857年),两广地区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时年20岁的刘永福也“跟潮流”参加了当时在广东“老字号”反清组织天地会。
正所谓“地震高冈,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在天地会,刘永福勇敢顽强,冲锋拼杀,很快就崭露头角,有天地会第一名将的美誉。但天地会毕竟是老组织,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刘永福也逐渐意识与其帮天地会“打工”,还不如自己去“创业”。同治六年(1867年),刘永福的直接上级吴鲲被清军击败,广东天地会组织遭到重创,刘永福遂决定脱离天地会“单干”。刘永福经过整编裁减得300余人,并以七星黑旗为战旗,这支部队就是日后名动天下的黑旗军。
刘永福组建黑旗军后,重新评估了一下周边形势,发现越南北圻局势混乱,越南当局无法平定叛乱,加上法国人在越南持续侵略,刘永福敏锐地发现越南是个“创业”的好地方。于是率300余人转进越南,凭借着悍勇的战斗力,刘永福在越南迅速展露头角,受到了越南的“诏安”,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之后,刘永福在越南广泛招募华侨和流亡在越南的华人,充实黑旗军的力量,人数更是突破了3000人,刘永福的事业发展的也越来越好。
就在刘永福在越南发展壮大的时候,法国人开始了大举殖民越南的运动,当时越南是大清帝国的藩属国,法国侵略越南,越南不敌,遂向宗主国大清求助,最终清廷决定派兵增援越南,并招抚刘永福所部,在民族大义和阶级矛盾面前,刘永福选择了民族大义。刘永福率黑旗军接受清廷的招抚,成为了大清的正规军,并成为越南战场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刘永福充分利用自己熟悉越北山地的优势,袭击法军侧后,攻打法军的补给线,间接支援了清军的正面战场,为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法战争结束后,刘永福奉诏率部归国,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廷授予刘永福南澳镇总兵衔,并率所部3000人马驻防闽、粤、台三省交接处的海上重镇南澳岛。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日本出兵侵略朝鲜,清廷出兵驰援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考虑到台湾孤悬海外,容易遭到日本的侵略,遂命刘永福率部渡过台湾海峡增援台湾守军,清廷为刘永福配发毛瑟枪500支、马梯呢枪200支以及部分炮械,并预支4个月的军饷,不成想这竟成了刘永福接受的唯一的补充。
刘永福到台湾,积极协助台湾巡抚唐景崧防守台湾,修建岸防御工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军兵临山海关,京师震动。同时,因为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军彻底失去了制海权,日本联合舰队切断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刘永福和台湾守军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当年三月二十三日,清廷全权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廷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消息传到台湾,全岛群情激愤,纷纷表示拒绝日本登陆。
台湾民众一致推举唐景崧、刘永福等人抵抗日军,随后日军在台湾与清军和台湾义勇军展开了大半年的鏖战,最终在付出惨烈的代价后才拿下台湾。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刘永福见大势已去,率领残部退回大陆,伴随着这位台湾最后的“守护神”的离开,不久后台湾全岛陷落,悲夫、哀哉!
刘永福回大陆后,一直为收复台湾奔走努力,可惜晚清国力衰微、清廷腐朽没落,收复台湾的成了刘永福一生都可望不可即的梦。民国六年(1917年)1月9日,带着无限遗憾的刘永福,在最后一次注目东南方向后去世,享年80岁,一代传奇名将就此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