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著名的开国大将,陈赓既是革命家,又是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教育家,为新中国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军事人才。
1954年春节前夕,哈军工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工程系的学员们自导自演了独幕话剧,话剧的名称为《谭国玉》。
话剧讲述的是只有中学文化的谭国玉,在并不擅长的学习生活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了哈军工的优秀生。
《谭国玉》是第一部以真人故事改编的话剧,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内容感人,谭国玉的事迹给哈军工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谭国玉能够成为刻苦学习的标兵,离不开陈赓的教导,两人的故事还要从谭国玉上错火车开始说起……
一、意外入校、难以及格
谭国玉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一个工人家庭,从曾祖父那一代开始,谭国玉一家就是穷苦的贫农,生活十分艰难。
然而,即使家中一贫如洗,谭国玉的父亲也坚持让孩子们读书,这让谭国玉养成了乐观开朗、热情向上的性格。
读书期间,谭国玉一边求学,一边秘密加入了地下党,成为了一名小交通员,怀着对革命事业的向往,谭国玉放弃了初中学业,坚定地参加到东北民主联军的队伍中。
由于作战勇敢,谭国玉立下了许多战功,年纪轻轻就成了部队中的模范基层干部,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解放军部队开展“扫盲运动”,学习文化的热潮在军队蔓延开来,谭国玉只有初中文化,却是部队中的扫盲骨干。
随着扫盲工作的进行,谭国玉接触的文化知识也多了起来,这也让他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渴望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
其实,早在跟随部队行军打仗时,谭国玉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好几次对敌作战,都因为缺少文化而吃了亏。
辽沈战役期间,谭国玉跟随部队参加了攻打锦州的战斗,负责在塔山阻击敌人,部队取得胜利后,缴获了一批受损的汽车,无奈部队中没人会修理,谭国玉只能命人将汽车炸掉。
当时,谭国玉就深刻地意识到,如果部队有人有修车的本事,就不必浪费这些汽车,谭国玉因此发誓要好好学习文化。
1952年,扫盲运动仍在进行,谭国玉求学的渴望愈发强烈,于是向上级提出了进入中学速成班学习的请求。
政委马术群将信将疑地说:“等你办好这届扫盲培训班,我就让你去!”
然而,直到培训班结束授课,谭国玉也没有收到消息,一打听才知道马术群忘记了此事,谭国玉找到马术群说:
“政委,你说话不算数,等这一期培训班搞完,你不会不再让我去上中学速成班了吧?”
看着认真的谭国玉,马术群再次答应下来,谭国玉却半信半疑,过了几天,部队要求想学习文化的同志集合,谭国玉收到了通知。
学习文化的愿望得以实现,谭国玉的内心兴奋不已,并跟随部队乘坐汽车来到了车站,登上了前往哈尔滨的火车。
走下火车后,谭国玉询问接待的同志:“请问,这里是速成中学吗?麻烦带我去预科吧。”
工作人员低声说道:“你这个傻小子,咱们这里可是大学,是军队的高等学府,哪是什么中学速成班!”
谭国玉惊恐万分,甚至开始怀疑是有人在拐卖自己,冷汗也随之冒了出来,谭国玉决定马上离开,可刚走几步,就被指导员高勇拦住。
高勇解释说:“来到这里就不能走,我们是需要复习高中课程的。”
“我连初中都没毕业,还谈什么高中课程,要不我还是回部队当指导员吧。”谭国玉苦苦地哀求道。
可是,高勇说什么都不让谭国玉离开,必须要请示领导才行,无奈之下,谭国玉被迫进入了哈军工。
入学考试时,数理化三门课程,实行的是百分制,谭国玉却一共考了7分,如此差的成绩,让谭国玉既悲又喜。悲的是自己的成绩差到了极点,喜的是终于可以离开哈军工了,然而,当谭国玉以此为由提出申请时,却再次遭到了高勇的拒绝。
按照高勇的要求,谭国玉硬着头皮留在了哈军工,准备骑驴看唱本,相比于一些高中毕业的同学,谭国玉几乎没有任何底气。
的确,谭国玉的文化底子太差了,尤其是面对已经上过大学的同学,人家讨论的是分子式,而谭国玉却连四则运算都不会。
面对已经无法离开的事实,谭国玉决定接受,并开始恶补知识,别人每天学习8小时,谭国玉就学习12小时。
只是,辛勤的努力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回报,谭国玉的成绩一直在0分和2分之间徘徊……
二、顶撞陈赓、忍受笑骂
谭国玉的信心严重受挫,再次萌生了离开哈军工的想法,为此,谭国玉找到指导员说:“这样的高等学府实在不是我呆的地方,即使别人学8个钟头,我学20个钟头,结果还是不行。”
看着指导员无动于衷,谭国玉又解释道:“我是抱着人在阵地在的态度学习的,把命豁出去也打不赢这仗,我认为攻克文化堡垒,不单单是靠勇气,还要有一定的底子,还是让我走吧!”
指导员依旧没有给出回复,只是让谭国玉先回去,不久后,指导员将此事汇报给了陈赓,陈赓决定找谭国玉谈一谈。
一天,谭国玉刚参加完早操,正在操场休息,陈赓看到后,立即让身边的秘书将谭国玉“请”了过去。
陈赓微笑着说:“你就是谭国玉是吧?好你个小兔崽子,怎么,想走?”
谭国玉耷拉着脑袋回了一句:“嗯,我想回去。”
陈赓怒斥道:“还说什么人在阵地在,要学习文化,现在人怎么要不在了?国家用这么好的条件培养你,你却天天想着脚底抹油?”
谭国玉委屈地解释说:“院长,这个地方是高等学府,我连中学都没毕业,本来就是想上中学速成班,没想到走错了门……”
“那也不行,我还是那句话,你必须给我好好学,记住你人在阵地在的誓言!”陈赓严厉地说道。
待到陈赓离开后,谭国玉依旧转不过弯来,心里还在抱怨自己面临的难处,午休期间,谭国玉又被叫到一个小平房内。
在此之前,谭国玉多次见到这间小平房,却不曾想是陈赓院长的宿舍,进屋之后,谭国玉看到一小桌饭菜,陈赓连忙叫他坐下吃饭。
谭国玉早就听过陈赓为人热情的性格,便没有多作客气,吃饭的过程中,陈赓不停地“骂”谭国玉不争气,脸上还一直带着笑容。
谭国玉嘴上不说,心里却是不停嘀咕着:“争气也没用啊,不是这个问题啊,反正我是一定要离开哈军工!”
陈赓不闻不问,一直笑着骂谭国玉,谭国玉索性将心一横,与陈赓顶撞起来,谭国玉不耐烦地说道:“你是叫我来吃饭,还是就是为了骂我?我跟不上就是跟不上。”
陈赓质疑道:“真下功夫了?真的跟不上?”
面对陈赓的质疑,谭国玉一股脑地将委屈的经历全部说了出来,说自己比别人多学几个钟头,熄灯之后去借光看书,在被窝中苦读……
说到最后,谭国玉用祈求地语气说道:“院长,我就从来没有及格过,真的不行,求求你放了我吧!”
陈赓训斥道:“谁说人在阵地在的?现在可是啥也不在了,好了,我现在不管你吃没吃饱,就是不准你走!”
话音刚落,陈赓微笑着将谭国玉轰了出去……
走出房门后,谭国玉明白想走是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苦读,为了将成绩提上来,谭国玉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吃小灶。
不过,天不遂人愿,即使有多位教授和同学的指导,谭国玉的数学也仅仅能达到3分的程度,他只能更加刻苦地学习。
临近预科考试,鉴于成绩一直稳定在2分左右,谭国玉心想:“反正考也是不及格,还不如回老部队去!”
当时,谭国玉在部队中的团长捎信过来说:“实在不行就回来吧!”
这句话让谭国玉十分心动,回想起老部队的光荣战绩,谭国玉认为自己做了丢人的事,毕竟在老部队时,谭国玉从来没有丢过人,于是,谭国玉回信答应了团长。
谭国玉在信中说:“我说什么都要回去,这不是回去,这是逃跑!”
不久后,谭国玉与团长通信的事被陈赓得知,陈赓邀请谭国玉到家中一叙,谭国玉的心中却有着一百个不愿意……
三、努力学习、叫板专家
刚一见面,陈赓就询问道:“想通了没有,还是要回去?”
“嗯,我一定要回部队!”谭国玉赌气回答道。
看着临阵脱逃的谭国玉,陈赓气愤地说道:“我不管你想不想得通,就是你死,也要死在哈尔滨这个地方!”
谭国玉一言不发,陈赓意识到自己的语气过激,平复了一下心情后,陈赓语重心长地劝说道:“好好学,注意要掌握方法,多观察学习好的同学是怎么学习的,学习也是要讲策略的,闷头苦学并不是个好办法!”
这番劝说,令谭国玉瞬间开了窍,谭国玉随即抬头说道:“首长,就按您的指示办,我现在就去学习先进的方法!”
突如其来的反转,让陈赓感到有些不适,陈赓微笑着说:“那就滚吧!”
谭国玉一下子蹿了出去,在跑回学校的路上,谭国玉自言自语道:“打突破文化壁垒的仗,不能强攻,还需要智取!”
此后,谭国玉默默观察同学的学习方式,每堂课结束后,谭国玉还会做课后小结,学习完一个单元,还要做单元总结。
为了弄懂知识的原理,谭国玉开始按照大纲学习概念,苦读的劳累,让谭国玉病倒了,被人抬进了医院,等到醒来后,谭国玉立即走下了病床,返回学校继续学习。
谭国玉在战场的经验告诉自己,学习文化是必要的,能让自己在新中国有所作为,当“逃兵”只是因为底子太差,在陈赓的多次启蒙下,谭国玉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
凭借清醒的头脑和不错的记忆力,谭国玉将每个概念和公式都记得死死的,即使是复杂的物理公式也不例外。
然而,入学考试时,谭国玉仍有两门学习不及格,这就意味着谭国玉必须回预科重学,谭国玉内心又一次悲喜交加。
这一次,谭国玉难过的是失去了学习机会,开心的是不用再过这样的苦日子了,就在谭国玉心灰意冷之际,副院长刘居英帮了大忙。
哈军工的苏联专家看不上谭国玉,甚至向刘居英施加压力,称这样的人怎么来学习,简直是侮辱高等学府。
当时,苏联专家的话就是权威的代表,刘居英却不为所动,坚持让谭国玉进入本科学习,谭国玉的内心十分感动。
正是刘居英的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谭国玉的人生,谭国玉被允许作为预读生,进入哈军工进行本科学习,但是,如果再不及格就要走人。
当时的谭国玉心态已然放开,并不奢求一定要取得好成绩,只想对得起陈赓和刘居英,却没想到适得其反。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谭国玉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所有科目都在年底考试中及格了,并一直将这样的成绩延续到了毕业。
1957年,谭国玉完成了在工厂实习的任务,顺利在哈军工毕业,在随后的毕业答辩中,谭国玉获得了优秀学员称号。
毕业之后,谭国玉来到工程兵科技研究会工作,并参与到黄河架桥工程中,这项工作十分艰巨,需要借助苏制舰艇才行。
可是,每当舰艇进入黄河急流处时,就会出现螺旋桨转不动的情况,谭国玉认为这是由于黄河中漂浮物过多,堵死冷却器被堵死,螺旋桨被杂物缠住的原因,苏联专家却认为是舰艇不够先进。
随后,苏联专家调来更先进的舰艇,并声称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艇,谭国玉却说:“世界上只有一条黄河,这支舰艇同样行驶不了!”
两人针锋相对,见谭国玉不愿妥协,苏联专家只能找来主管部长,主管部长命令谭国玉驾驶舰艇,却差点让谭国玉命丧黄泉。
至此,束手无策的苏联专家彻底妥协,只能同意谭国玉的外循环冷却法,为了避免螺旋桨被缠绕,谭国玉还给螺旋桨加了一个罩子。
待到舰艇再次进入黄河时,已经可以平稳且自如的航行了,黄河架桥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谭国玉因此获得了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