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关令,是指清军入关后,为了满族的利益,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州“龙兴之地”垦殖。
东北长白山
清朝初年,东北由于明清年间战争破坏严重,人口锐减,耕地荒芜,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增加财政收入,保证满族贵族有充足的劳动人手,并缓解阶级矛盾,在东北地区设三将军,对关外土地实行开放,后有为保护满洲贵族在东北经济上的特殊利益。实行了封禁,时间长达200多年。
康熙七年1668年,清政府下令“辽东召民援官,永著停止。”对关内实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骤然停止。在禁关令实行二百多年间,沙俄也不断侵蚀我国边界。到了清咸丰十年,采纳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正式开禁,准尔垦荒种植。
长白山
东北作为清朝发迹之地,认为这是他的龙兴之地,不能让外族人进来,同时也成为清政府的根据地,万一政局出现大的动乱,东北就是他最后依靠的地方。
东北物产丰富,有大片肥沃的土地,还盛产貂皮,鹿茸,人参等特产,可以为满族和整个皇族提供丰富的物质供应。同时清政府禁止汉人入关,可以避免汉人与蒙古人接触,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但他们也不知道,间接的为后来蒙古的分裂埋下伏笔。
清政府的禁关政策,保护了满族人的利益,但也导致了东北人口的减少。截止1840年,诺大的东北只有300百万人口,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想而知,人烟稀少,沙俄乘虚而入,没费多大劲,就霸占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等到清政府发现问题的严重,才开始放开政策,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到1911年,东北的人口增加到1800万,到了新中国成立时,东北已有人口4000多万。
如果没有清政府的禁关政策,可能我们的历史及国土面积是另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