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如何才能每天读到这样的故事?
回答:点击右上方“关注”小编头条号!
“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我国古人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古代无论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对死后的世界十分笃定。
正是由于这份笃定与信仰,让我国古代墓葬文化经久不息、源远流长。
古人往往不惜耗费巨资、花尽精力,来为自己建造死后的墓穴,下葬后还会将生前珍爱之物以及金银珠宝等带入墓地陪葬,以期死后在另一个世界能够享受生前的荣耀与富贵。
正因如此,才为现代考古发掘,研究古代人文历史留下宝贵文物资源,但也导致了从古至今便延绵不绝的盗墓行为。
今天小编要介绍的就是清代一个著名官宦人物的墓地的曲折考古故事。
墓主叫陶摸,1835年出生,祖籍江西浔阳,先世以武职自汴京扈从宋高宗南渡,后屯守秀州,迁居嘉兴郊区王江泾。
陶模自幼家境贫寒,一边寒窗苦读一边操劳活计,每月定期把母亲纺织的丝绸拿去市集上变卖,用以维持家里开销。
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嘉兴,陶模被征召入太平军做杂役。
后来在同乡太平军头领的帮助下,才逃出太平天国军队,归乡读书。
后来更是一举高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入仕后陶模专心务实,以清廉干练知名。
任秦州知州时,因大旱,州内饥民数十万,他于是拿出自己全部俸金,加上公款4万两,设立粥厂,修建养济院,增义田抚恤孤儿寡妇,以救济灾民。
后又在州南筑堤浚池,兴修水利,并在堤上广栽树木,人称陶公堤。
陶模因为政绩和清廉,从政三十年一路升迁,他干过知县知州,巡抚总督,最终官居一品,成为朝中重臣。
尤其是,陶模在任新疆巡抚时,在罗布淖尔北筑蒲昌城,南设屯防局,组织回民前往定居、开发,扩展行政建制。
英军侵占我国领土坎巨提,陶模镇定交涉,终使坎巨提归属祖国。后练兵筹粮,严密防守。
俄国强借我国巴尔鲁克山逾期不还,陶模据约力争,终得归还。
陶模被左宗棠盛赞为“治行第一”。
1902,陶模病逝广州任上,赠太子少保,谥勤肃,归葬于嘉兴郊区荷花乡顾店桥。
陶模的墓地,修建在田地中间,有7间瓦房,里面住着守墓人,每年清明都有后人前来扫墓。
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文革“破四旧”运动,陶模墓被造反派挖开。
可惜墓中只有三口棺材,是陶模和他两位夫人,由于陶模清廉为官,墓中并没有值钱之物。
造反派,没有找到想要的宝贝,便将墓中六块石碑挖了出来。
三块小一点的墓碑或被知青拿走了或流失了。一块大的被拿去做了桥板,后来掉进河里遗失了。
还有两块更大一些大的不知去向。
村民老钱家就在陶模墓附近,他说陶模墓前面原来还有一块巨大的石碑,有2米多高,上面刻满了上千个字,当时因为太重没有被拿走,一直倒在田里。
因为占用田地种植,村民们便合力将其扔到附近丢了。后来,老钱家的猪圈正好建在这块石碑上面。
1998年,当地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的时候,发现了老钱家猪圈下面压着清代石碑。
于是他们告诉老钱,让其不要毁坏下面的清代文物石碑,如果哪天要翻盖铲除猪圈之时,及时与他们联系,以便他们前来将石碑挖掘出来。
可是一晃多年过去了,这个猪圈也没有动静。
直到2008年,老钱终于攒够钱准备将自家老房子进行搬迁和翻盖,想起了十几年前文物专家的话,于是立即联系了文物部门。
老钱的线索,引起了是文物部门的高度关注,立即派考古队来老钱家进行24小时蹲点勘测。
带头的考古专家十分激动地说,我们等这一天都等了十几年了。
陶模是整个嘉兴古代最大的官,位列一品,堪比再宰相,他的一生伴随着整个晚清历史。
因此他的墓碑对于挖掘晚清官场秘闻以及研究清朝社会历史,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
而现在因为猪圈的翻修,终于可以将他的墓碑挖出来好好研究了。专家自然很是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