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往昔,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政权的更迭此起彼伏。而在漫漫长河之中,因为朝代的兴衰导致的战争数不胜数。
在这些有记录的、数以万计的战争中,有一种战役十分有趣,在以往的朝代之中,曾经出现过多次的南北对峙的局面。
但是这样的南北对峙,以中国南北之域的秦岭淮河一带,作为分界线的南北政权的争夺与发展中,往往是北方政权获得最终的胜利,这种现象引起后人无限的兴趣。
中国的南北对峙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入侵,这种对峙在早期少数民族往往占据了优势的一方。
民风彪悍使得尚武之风盛行,这在战争的初期可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加之肥沃的草地养育的战马,常常使得他们的行动非常迅速,并且在攻伐上十分迅捷。
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的中原汉族,往往生活在一种相对富足且稳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短期内很难建立起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
因此游牧民族一旦越过了长城与高山的阻碍,他们往往能顺流而下以迅雷之势进行扫荡,并迅速灭亡中原的政权。
但长期的游牧生活,并不能够在中原地域进行生产生活,这样的生产模式,并不符合广袤平坦的中原环境。
无法使用游牧的经济生产模式,使得他们不得不采取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任用中原汉族的人来实现对自己统治。
平坦中原的利弊
广袤的中原地,带尽管使得游牧民族,有机会以迅雷之速度实现占据与统治,但同样巨大的地域,也给了中原的政权以极大的战略缓冲。
随着战线的拉长,实现对整个中原地域的统治,需要庞大的军事物资消耗与人员的扩充,即便实现了大规模作战能力,往往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抵抗。
但在短暂的对峙僵持后,南北各自的政权,起码有一端并不会只限于满足当前的局面,而是以统一全国作为最终的目标。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是极具号召力与向心力的口号,当分裂的局面出现总是会以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而一旦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之后,在这种均势的情况之下,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出现一种相互的此消彼长,但不影响其均势的特点。
中间地带的特殊
处于古代生产生活条件的局限,地理上所产生的天堑往往是很难用人力去填补的,古代人很难摆脱地理对于政权与战争的影响。
为此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地理上十分特殊的地位,地理形势骤然突变,气候条件也非常严峻,这种天然的分界线便是对于拒敌有着巨大的优势。
北方地势平坦,骑兵常常可以一往无前,因此北方政权多以骑兵作为主要的兵力,在面临如此险峻之地十分不利。
蜀国之所以能与魏国形成拉锯的优势,在于占据了秦岭的交通要道,失去秦岭要地便就意味着长江一带到四川一路平坦。
故此历朝历代无数统治者,对于秦岭地域的设防都给予了重点的关注,此处的防守非常兼顾,骑兵在此地域将失去他们应有的迅捷。
这条中间地带都是南北政权的生死之线,对于南方如果这条线被推到了长江以南的地带,那么南方将基本失去最能拒敌的大壁垒,除非进行主力大会决,否则政权倾覆只在朝夕。
而对于北方地域一旦南方将线推到黄河以北,那么北方则将失去很多战略物资储备点,也将失去了长线作战的能力。
因此南北的平衡很大程度上,维系在这一中间地带上,这种均势一旦打破,则说明中国的统一时刻已经到来。
马匹对于战争的影响
为何南方在占据天险的情况下,始终无法向北方发起征伐并实现一统,相对低下的生产条件,意味着军队的数量与质量,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古代战争有着重要的作用。
军队成为了国力是否强盛的重要参考点,往往几次战役的胜负,便能够决定南北两个政权的兴衰,而军队中的装备是否占据优势,则对关键战役的胜利有着关键的作用。
骑兵,在古代战争之中作为一种最具有机动性与冲击性的军种,其在信息传递与行军速度上远超步兵。
除非掌握着战术的步兵,并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密的部署,才有可能战胜骑兵,岳飞指挥的步兵战胜骑兵就是一个典范。
均势的打破
南有天险可依,北拥骑兵可战,为此南北双方总是有着较长时间的军事,但实现统一的趋势是改变不了的。
平衡的打破常常是由北方承担起来的,北方通过天险尽管十分困难,但是只要掌握住南方松懈的一刻,那么南方便是很难抵御。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占据中原的北部,并不断地同各个民族相互融合,不仅在实力上愈加强大,同样在文化与政治观念上与南方的差距越拉越小。
而反之南方政权因为领土往往不及北方,且长时间处于下风,其水军在进入中原地域之后便是显得胜算不大。
结语
综上所述,南北实力的天平,往往在最终向着北方倾斜也合乎情理,可以发现北方政权因为融入了中原,并吸收了中原的文化,往往对汉文化有着更为大的包容性。
甚至许多政权在不断地融入过程中实现了汉化,最终在政治与文化思想上,已经同汉文化无太大差距。
南北的拉锯,使得北方政权选择了一个更为缓和的方式,融入性征服而不至于将中华文明所摧毁,这反而使得中华文明容纳进了更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展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
南北战役的输赢不单单是体现在朝代的更迭,政权的更换,而是在此过程之中游牧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断融合,共同构筑其璀璨且渊源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