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信封的正面收信人和地址:河南郾城县邓襄乡河东李中学,中间写着康鲁伟同学收,下面寄件地址八个红色的大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仔细看信封上盖的红色邮戳:1991、1、14、北京
这是一封距今将近32年前的信件,居然还在,真是太令人惊喜和意外了。
感谢我自己的坚持,一直没有卖了在别人眼中就是废品的书报杂志,也感谢每次我回到老家都唠叨一遍的母亲,没有狠狠心卖给某一个收废品的老头。让这封尘封已久的信件重现在眼前。我不让卖掉的理由很简单:放在在家里,也不占地用地方,啥时候找资料,还有个地方扒拉。
从信封里抽出来一张对折的白纸,小心地铺展开,看到用打印出来的一段文字。从这段文字的内容中得知,除了这封信外,随信还附有一张新年贺卡。下面的落款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俱乐部节目 月月 1990年岁末。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32年前,真的很有年代感。还有一部分朋友会说,那时候还没有我呢。更有一些朋友会问,你就叫康鲁伟啊!接下来,让我打开记忆的闸门一一告诉你。
32年前的郾城还是一个县,但比漯河有名。他还不属于漯河市管辖。如今成为漯河的一个区。
32年前的郾城还有一个管辖的乡叫邓襄,距离俺村4公里。如今她升格为镇,并且由于区划的缘故,现在隶属召陵区,更准确地说属于漯河市经开区。
32年前的河东李村有一座乡镇初级中学,为了方便那时候邓襄乡西南片的农村孩子就近上学而建成的。
据说那时候,不仅隶属于邓襄乡的河东李村、伊庄村、后乡村、下坡村的孩子就近上学,还吸引了学校周边河南西平先人和乡高桥村、花牛村、郜庄、黄庄村的孩子前来上学。
那时候,不是因为这座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质量好,而是源于孩子就近有学上,放学了直接背起书包就跑到家了,家长不用太操心。如今,不但这所中学撤并了,就连三个村整合到一块的河东李小学都没学生了,只留下一座空落落的校园。就近上学,终于在去年的9月份画上了句号。
信封上收信人并不是我,是我哥。这封来自北京的信件就是寄给他的。其实他身份证上名字并不是这个鲁字。
记得,我哥那时候给我讲过。他上学时,在课本里学习鲁迅的作品。或许听了当时语文老师的讲解,他喜欢上了鲁迅和他的作品,非常崇拜鲁迅。说不清当时是自己把名字改了,还是这位老师把他的名字该了,我已经记不清了。
在他心中,他有一个自认为教书非常好,深受学生喜欢的、年轻的教语文的胡老师。具体叫什么名字已不记得了。好像这位老师的老家在河南西平县五沟营某村。
后来,河东李中学撤并,这位老师并没有跟随原校师生去新的学校,回老家小学教书去了。因为那时候河东李中学的老师大多都是民办老师或者代课老师。
之所以没有跟随去新学校,大概因为距离老家太远,真的无法照顾家庭,不能及时去地里干农活。主要是那时候的民办老师待遇太低。
那时候,一个农村孩子和遥远的北京的国家电台通信是很少见的。可是,我哥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鼓足勇气写信和主持人联系上了。
那时候的农村,电视对大部分家庭来说还是一件奢侈品。家里的大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方式就是收音机。父亲在我们哥俩很小的时候,就买了一台收音机作为摆设。父亲喜欢听新闻河南豫剧。而哥哥喜欢听小说广播剧之类的节目。我跟随哥哥听。他听啥我就听啥。
那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除了《新闻和报纸摘要》《小喇叭》,有《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四三九播音室》少儿节目有《星星火炬》哥哥喜欢听张悦主持的《青春年华》。不知道信中的月月是不是当时的张悦呢?或者另有其他主持人。
可能有人会问《青春年华》是一档青年的节目,为什么寄信人来自少儿俱乐部呢?我想有可能主持人看到来信是一名中学生,就把信件转到少儿俱乐部了吧。现在也无法求证了。深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我也爱上广播,并且一直到如今,未来也会一直深爱着········
翻到这封信后,我拿出手机拍照,把照片发给哥哥。哥哥看到后显然很激动,从他的话语中:“哦,想起来了。这时间长了。你在哪里扒出来的?”我能真切感受到他久违的激动和喜悦。
2023年来了,你有多久没有收到信件了。元旦,你有多久没有收到新年贺卡了?好怀念收到新年贺卡的那些年,好想念我们彼此给对方邮寄新年贺卡的朋友。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们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