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十四年,其实有许多琐事,比如二月天气就已经转暖,不结冰,比如八月十五,粮库发生火灾,再比如鲁桓公举办了秋祭,表示火灾不足为惧。
这些在当时影响很大,所以史官才郑重得记载下来,毕竟天道无常、灾祸无情都会实实在在影响当时的生活。
可是,到了后世,那干巴巴的几个字显然没有鲁、郑交好,宋人伐郑、郑国内乱那么有趣。
宋国毕竟国力强大,虽然在前一次战争中失利,但国力还在,这一年发动反击,烧毁了郑国的城门,进入了都城的大街,占领了郑国的牛首,还把郑国太庙上的椽子拿下来,带回国内装到了卢门上,大大出了口恶气。
这一年,齐僖公去世,他和郑庄公并列为老一代两位准霸主,他们的离去代表他们组建的那一套规则成为了过去。
他们的继任者、无论是郑国的昭公、厉公还是齐国的襄公,都没有他们那么堂堂正正的品格,刚刚有些平稳的天下,又要经历一番震荡了。
桓公十五年,周桓王也去世了,在他去世前,周天子已经衰败到要派人来鲁国索要车辆的地步。
《传》认为,车、服这些东西,按照礼制,是上级赐予下级的,如今周王反其道而行之,是典型的大逆不道。
郑国君位再次换人,主要人物依然是祭仲。
祭仲专权,郑厉公怨恨,于是和祭仲的女婿雍纠谋划杀他,定下的计划是,在郊区厉公仔郊外举行享礼,邀请祭仲,在宴席上突然发难干掉他。
雍纠没注意保密,让夫人,也就是祭仲的女儿知道了计划,祭仲的女儿回去问母亲:“父亲和丈夫谁更亲经?”
母亲说:“当然是父亲,因为任何一个男人都可以做丈夫,但父亲只有一个,”(这道理!)
于是祭仲的女儿把丈夫和郑厉公合谋在郊外谋杀父亲的事情和盘托出。
祭仲大怒,把女婿处死后,尸体直接扔在了大夫周氏家的池塘边,向厉公示威。
厉公带着尸体连夜逃往蔡国,并大骂到:“大事和女人商量,不死才怪!”
郑国无君,于是祭仲把流亡的昭公接了回来。
郑厉公并没有久居蔡国,找准机会来到郑国的栎邑,杀掉了那里的大夫檀伯,占据了那个地方。
鲁桓公才和郑厉公搞好关系,郑国就换人了,而且换的还是和鲁国有仇的昭公,当然不愿意,而且师出有名,于是鲁桓公联合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等人想要武力干涉,护送郑厉公回国,可惜吃了个大败仗,几位君主各自灰溜溜的回国了。
这一年,许国发生内乱,许叔进入了都城。鲁桓公和新上任的齐襄公会面,谋划平定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