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宁镜诚
提起朱镕基,国人对他的印象恐怕都是坚韧独立、敢做敢说的铁腕干部。特别是反腐败,朱镕基铁面无私,毫不容情。
1998年,朱镕基当选总理后,他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时就表露了自己反腐的决心:“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讲过‘廉价政府’,实际上就是指一个精简的、成本很低的、不浪费人民血汗的政府。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变成这样一个政府。”
1998年3月24日,《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朱镕基提到,反腐败过程中,精简机构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针对国务院机构改革,他说:“国务院的副总理由上一届的6位减到现在的4位;国务委员由8位减到5位,其中有两位还是兼职的。国务院正副秘书长由10位减到5位,减了一半;机关工作人员减一半。”
可是,朱镕基在反腐败过程中,针对国务院机构的改革就受到一些人的质疑,面对抵触情绪,他顶着巨大压力说:“我是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
他知道,这样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
江老听说此事后,更是大力支持朱镕基的工作,他鼓励后者说:“我就是你的后盾。”
朱镕基为何会养成如此坚毅的性格,恐怕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一、求学岁月养成一身正气
朱镕基在幼年时,双亲便早早离开人世,他由“满伯”朱学方抚养成人。
可能正是因为从小便失去双亲的庇佑,所以朱镕基非常独立要强。
1941年2月,13岁的朱镕基考入长沙名校广益中学。据他当年的同班同学任俨回忆:“朱镕基学习非常刻苦,我们曾在自习时进行背圆周率的比赛,由同班同学周继溪担任裁判,结果我背了40多位,而朱镕基背到了近100位。”
正是凭借着这份刻苦和韧劲,朱镕基后来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考入楚怡中学。
对于这段求学之旅,朱镕基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在新化办的楚怡工业学校念了高中一年级,时逢长沙会战,长沙沦陷了。随后,国立八中到新化招生,我经考试转学到国立八中。”
2006年,长沙市楚怡学校百年华诞时,朱镕基在给学校发来的贺信中动情地写道:“我虽然只在楚怡新化校址就读一个学期,但正逢日本侵略军攻占长沙,面临无家可归之际,国破家亡之感终生难忘。唯愿母校之年轻学友发愤自强,刻苦学习,诚信做人,振兴我中华民族,实有厚望。”
1947年,朱镕基以湖南籍学生中的最高分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学习。
进入大学后,朱镕基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以求报效祖国。他的同班同学、著名法学家郭道晖回忆说:“朱镕基初进清华时,集中精力学习功课,博览群书。电机系的功课当时在全校是最难的,他却应付裕如,是班上的“业务尖子”之一。他为人正直,待人诚挚,当过班上的课代表,协助老师推动同学们学好功课,在同学中有威信。”
朱镕基一身正气、敢做敢说的性格,其实在当时就早已显露。
二、群众给了他底气
时间来到1988年4月,身为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面对1300万上海市民,表露了要同大家一起,建设一个“廉洁、高效、有权威的市政府”的决心。
上任之初,朱镕基就叮嘱市监察局:“你们首先给我盯住市政府的局级干部。“他要求纪委配合,重点抓全市 1000多名部、委、办、局领导干部的廉政。
朱镕基的思路是,只有这些领导干部廉洁,廉政之风才能在全市树立起来。不仅如此,针对那些只承诺不办事的干部,朱镕基也毫不留情。
一次,他在视察某名牌老厂期间发现,该厂主营的产品几十年没有更新,效益滑坡严重。他得知主管局长已经几个月没来厂里时,严厉批评道:“身为局长,自己的工厂快过不下去了还不下来,责任心哪里去了?”他当场让人通知该局长,立即前来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1989 年7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颁布,引发热烈反响。国家为了惩治腐败,提出以下七点要求:(一)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司;(二)坚决制止高干子女经商;(三)取消对领导同志少量食品的“特供”;(四)严格按规定配车,禁止进口小轿车(除执行政府间已签订的长期贸易协定和国家批准的技术贸易合同外);(五)严格禁止请客送礼;(六)严格控制领导干部出国;(七)严肃认真地查处贪污、受贿、投机倒把等犯罪案件,特别要抓紧查处大案要案。
在此期间,朱镕基又针对“上海某街道一年没有洒过水”的问题,严厉地批评相关责任人:“我一再讲,你权力下放也好,体制有些改革也好,都不能影响原来的工作……我不管你怎么弄,反正三天以内你把洒水车开出来,开不出来,你这个局长不要当了。”
朱镕基说,这位负责人本身是勤勤恳恳工作的,也不要为这件事情批评他,但这事本身反映了我们市政府机关工作作风的问题,应该通报一下,我们以后不能再干这种事情了。
朱镕基后来调任北京后,一位外国记者在采访时曾问道:“你在上海最大的失败是什么?”朱镕基自信地回答说:“没有。”
他之所以这么有底气,就是因为在做重大决定时,他都十分看重群众参与,经过市政府集体讨论,采纳群众中有益的意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人民给了朱镕基底气。
熟悉朱镕基的人知道,他在讲话时声如洪钟铿锵有力,眼神十分犀利。对于自己的眼神,朱镕基曾解释说:“关于我本人……桌子是拍过,眼睛也瞪过,不瞪眼睛不就是植物人了嘛,板凳绝对没有捶过,那捶起来是很疼的。至于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吓唬老百姓,我想没有一个人相信他这种说法。我从来不吓唬老百姓,只吓唬那些贪官污吏。”
三、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
1998年,中央举行的一次反腐败会议上,朱镕基说道:“在反腐败问题上,中央是有决心的。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无法长治久安。反腐败就是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决不故息手软,这样会换来国家长治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
两年后,他再次重申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问题,他说:“要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大案要案,重点查办各级政府机关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件,加大对金融、证券、房地产、土地批租转租和物资采购等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认真查办国有企业领导人违纪违法、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案件。”
正如上文笔者提过的那样,反复过程中,机构精简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早在1997年年底,朱镕基就已经开始为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做准备。
他先是找几十位部长逐个谈话,长时间坐着谈话使他过度疲劳,以至于后来每次站起来都变得很困难。
虽然朱镕基的行为遭到一些质疑,但是因为有江老的支持,他在1998年全国人代会湖南代表团参加讨论时表态说:“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
就这样,经过改革,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29个,人员减少50%。
紧接着,他又在《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式》的讲话中强调:“具体的讲,就是精简会议,精简文件。现在我们的会议、文件还是太多。似乎不发文件,事情就办不成;其实,发了文件,很多仍然不能落实,等于没发,还不如多抓点实事,多下去了解一点民间的疾苦。”
实事求是,把事情落到实处,多了解民间的疾苦,这是朱镕基放在心上的事。
在朱镕基看来,对所有重大案件,不管涉及哪个部门哪个人,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徇情,决不手软,对腐败分子要严惩不贷 。
鲜为人知的是,他在主持国务院工作期间,曾不止一次地向领导干部推荐西安碑林刻录的一则明代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朱镕基说,他从小就会背诵这段箴言,他希望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四、廉洁家风
朱镕基很少题词,这和他低调务实的作风有很大关系。无论在官方机构,还是在民间,就连他的母校,包括他就读的初中、高中、大学都很难看到他只言片语的题词。
可即便是这样一位视诚信为生命的总理,却连续3次为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
一生廉洁奉公的朱镕基曾对自己“约法三章”:不题词、不剪彩、不受礼。
1997年,老友杨开卷来信,希望得到朱镕基一幅题字。朱镕基婉言谢绝:因我有“五诫”,此其一也,不能破例,务请见谅。
对于亲人和工作人员,朱镕基也严格要求。他曾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提到,自己对儿女要求很严格。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他的二儿子十几岁时,很喜欢楼上的阳台。有一天,小孩拿了一张破油毡布,上面铺了一层土,准备种菜。
朱镕基见到那张毡布,问儿子哪里来的,还打了孩子一耳光说:“我们再穷也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儿子后来委屈地说,那不是别人的,是他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朱镕基说:“我当时很后悔,但是碍于坚持父亲的尊严,还是要他把油毡布送回去:即使垃圾堆里的,也不能捡。我打你不对,陪你去把油毡布送回去。于是我们从三里庄一直走到垃圾堆前,规规矩矩把油毡布放到垃圾堆里。”
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教育,即便后来朱镕基做到上海市市长,可子女们出国留学时也都是靠自己刷盘子、打工赚钱,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父亲身居要职。
这样的廉洁的家风传递,让朱镕基很欣慰。
文章最后,笔者记起2000年3月15日,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朱镕基深情地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致敬朱镕基总理!
参考资料:
1.《朱镕基讲话实录》忆往事:改革越过了哪些"雷区" ——中国青年报
2.朱镕基怒斥"扯皮":洒水车三天开不出来,局长别当了——人民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