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战争,君士坦丁堡之战,千年拜占庭最后的挽歌

2022年12月04日23:21:18 历史 1546

“我们的国将陨落,如彗星落下。”

影响世界的战争,君士坦丁堡之战,千年拜占庭最后的挽歌 - 天天要闻

1453年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日子并没有与以往有太大不同。法国人忙于给英国人最后一击,好结束这场长达百年的战争。伊比利亚半岛的殖民者们,带着贪婪的黄金梦朝着海洋进军。鲜有人注意到,来自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一座城市,一个古老帝国的求救声,它无力的喊着“救救我们吧!欧洲,基督兄弟们!”人们充耳不闻。这微弱的求救声,淹没在欧洲宫廷里王公们的谈笑之间。淹没在奥斯曼苏丹默罕默德二世数十万的铁骑之下。没有人关心它的命运,风雨飘渺的拜占庭帝国,它是如此的孤立无援,独自面对这一切。

曾经的拜占庭帝国,是何等的辽阔。西起直布罗陀海峡,东至高加索山脉。帝国的子民自豪的将地中海称为“我们的内海。”一个横跨欧非亚的庞大帝国。在其黄金时代,没有任何一位帝国子民会相信自己的国家有朝一日也将迎来终结。它是如此的强盛。——然而无情的是,在其极盛之后,国家就开始不断的走下坡路了。查士丁尼时代之后,帝国在无休止的内斗、瘟疫、和对外战争中走向衰落。虽然在部分励精图治的皇帝统治下曾有过短暂的复兴,但在1071年的曼奇科特战役后,突厥穆斯林入侵者涌入帝国最重要的命脉安纳托利亚时,一切都显得那么于事无补。1204年的十字军东征更是给予了帝国致命的打击,当巴列奥略王朝艰难复国后,昔日虎据三洲五海之地的强盛帝国,如今只剩下它在巴尔干和小亚细亚沿岸的可怜的一小部分。

影响世界的战争,君士坦丁堡之战,千年拜占庭最后的挽歌 - 天天要闻

千年帝国的劫难并未终止,在13-14世纪,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一个突厥部落奥斯曼迅速崛起,并不断贪婪地蚕食着拜占庭的残躯。直至15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仅剩的国土只有它的都城君士坦丁堡,以及伯罗奔尼撒的一小部分领土——那是在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努力恢复帝国领土的唯一成果。君士坦丁堡这座世界渴望之城,在鼎盛时期有着50万人口。来自阿拉伯、威尼斯、印度的商人汇聚于此。而在如今只剩下5万的人口,城内到处是破败的景象。曾经纵使花上几个月也难以穿越全境,如今三个小时便可走完整个国家。也只剩下高耸的狄奥多西城墙述说着这个帝国当年是何等的强大、多么的兴盛。

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八万大军,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他向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下达了通牒:放弃君士坦丁堡,他将可以保持自己的信仰,作为奥斯曼的贵族存活。但作为罗马皇帝的荣誉和责任让君士坦丁皇帝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他决心与城市共存亡。1453年4月6日,奥斯曼军队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

面对苏丹的军队,城内甚至包括了热那亚水手、西欧雇佣军在内的数千守军更本无法招架,但君士坦丁堡的军民仍然给予了顽强抵抗,他们依托坚固的城墙苦苦坚守了整整五十一天。5月26日,恼羞成怒的穆罕默德二世决定发起最后总攻,为鼓舞士气,他下令破城后屠城劫掠三日,奥斯曼军队在进行了祷告后开始了进攻。当日,君士坦丁堡在弥漫的硝烟中宣告陷落。

影响世界的战争,君士坦丁堡之战,千年拜占庭最后的挽歌 - 天天要闻

当城墙被攻破,奥斯曼近卫军涌进来时。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绝望的最后时刻,君士坦丁十一世皇帝拔出佩剑义无反顾的冲向了敌军,他荣耀的紫袍在奥斯曼近卫军成片的红色战袍中被瞬间湮没。

当奥斯曼的军队攻破了守卫了这座城市千年的狄奥多西城墙、大教堂顶上包容人世间一切苦难的十字架最终无情的倒下了,拜占庭皇帝皇冠上最后一枚宝石,也被无情的扣走了。城市被攻破之后,紧接着的就是野蛮的劫掠和破坏,男人女人被卖为奴隶,没有劳动力的人则被无情的杀害,一些圣人留下的圣物和艺术品被随意的破坏,凝结着希腊人智慧的珍贵书籍被焚毁,精美的雕像被砸碎。许许多多宝贵的艺术结晶,从此永远地消失了。无法估量人类精神财富的损失是多么的巨大。这个伫立千年的帝国——拜占庭,最终落下了帷幕,这便是它最后的挽歌。

影响世界的战争,君士坦丁堡之战,千年拜占庭最后的挽歌 - 天天要闻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古老帝国在其最后一刻,迎来了一个荡气回肠,充满悲剧色彩英雄气概的结局。末代皇帝君士但丁十一世没有选择投降,没有选择苟且,而是和自己的臣民们共存亡。当城市被攻破时,这位皇帝最终带着他的罗马精神,充满荣光的与自己的帝国同归于尽。结束了骄傲的一生。他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理想,在国家危难之际,他的品行和不屈不挠无愧于罗马皇帝之名,足以和图拉真、查士丁尼等皇帝比肩。是最后一位罗马人。

而当拜占庭灭亡之后,大量的难民涌入西欧,其中的知识分子们为西欧带来了希腊与罗马残留下来精神瑰宝,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而帝国的民法法典则构成了后世法典的基础。1492年哥布伦通过罗马时代托勒密的《地理学》发现了美洲。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为中世纪与罗马时代画上了句号,合上了它厚重的一页。为一个崭新时代注入力量,拉开了它的序幕——文艺复兴。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 天天要闻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民国人物张宗昌 - 天天要闻

民国人物张宗昌

给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负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残暴冷血,镇压劳工,,扼杀新闻自由、横征暴敛等等。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 天天要闻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原创性贡献。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伟力,更为我们党以彻底自我...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 天天要闻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在明朝嘉靖年间,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与道士”的奇妙戏码,简直可以用“道士驾到,皇帝傻眼”来形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宫廷中掀起一阵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