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知道吗?英美花几百年才建成的工业大国,而我国仅仅只是花了40年就远远超越他们,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这都得益于两位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
毛泽东的工业发展布局
建国初期的中国,百废待举。经历过长达八年的战争,这个百年大国早已不是东方的一头雄狮,它遍体鳞伤,满目疮痍。
积贫积弱已成为这个社会身上无法甩掉的标签,国人贫穷,国家零散,一切都需要新生的政府拨乱反正。
要想让这个国家板板正正的站起来,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那我们该从何处着手呢?
这时毛泽东提出了他的工业发展战略思考,毛泽东表示工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是重中之重。
为什么连英国这样一个小国家都可以侵略、殖民扩张,主要得益于英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让自己的国家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所以一个国家想要振兴,不怕强国威慑,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工业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混乱,豪强、外资、国民党控权的企业数不胜数,所以国家的第一步就选择了建立国营经济,将上述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调整为国有资产,当然收归国家所有并不是遣散和消除,而是改变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让企业平稳变革,这也是国民经济恢复的第一步。实施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
确立“一五计划”,确定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工业是立国之本。
但是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技术欠缺,有想要发展的心,无奈却没有门。
于是毛泽东1949年出国访问苏联,除了为苏联领导人庆生之外,最重要还是希望苏联老大哥来帮一把。于是在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自此之后,1953-1959年,苏联先后对中国援建项目156个,贷款3亿美元,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绝大的帮助。
在1952年我国就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该铁路由我国自主建造完成,用的基础材料也都是我国自主生产的,这是我国走向工业大国的重要一步。
可以说我国人民的努力和苏联对中国的工业帮助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初步基础。
截止到1959年,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武汉长江大桥、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计算机等中国研发的工业产品都依次问世。
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思路不同,我们并没有从轻工业产业入手。
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随着重工业从有所起色到快速发展,随之也带动了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煤炭、钢铁、纺织、机械等相关产业。
毛泽东做出指示要健全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业发展布局,就这样我国的一些新型工业城市应运而生。
全国发展布局不平衡,发展区域大多集中与东南沿海地区,从安全角度考虑,极易遭到敌人空袭。
所以1956年,毛泽东提出三线计划,随即进入“三线”备战建设时期,主要是为了平衡东西部发展,提升西部的生产水平。
三线备战建设共计修建铁路10条,建设基础设施、大中型企业等约2000个,集聚30多个新型工业城市。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缩小了东西部的差距。
截止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利用短短的30年,就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快速增长。
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中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如此成就,不仅改善了落后的社会现状,当时新中国政府的公信力也在快速上升,夯实了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后续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于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而言,中国长时间重工业,轻农业和手工业的结构性缺陷还是带来了发展的瓶颈期,就在这时,改革春风吹满地,一位历史的伟人提出了适合中国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邓小平 在摸索中超越
改革开放,为国家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变国家发展结构,对外开放要学习更要超越。
这一思想和变革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之后,中国的工业的活力被无限激发,实力不断增强,之后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工厂”、“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一路挑战,一路调整,一路艰辛,我们也来看看我国工业的改革之路。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工业在国家的布局之下,从无到有取得了跨越式的进展,踏上了工业化国家建设的大路,但工业基础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仅可以满足自我需求,无法带动工业产值快速增加。
并且在一些高端的工业产品研发上,还是没有找到突破口。就拿高端机床来讲,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将高端机床作为战略物资储备,所以西方对此一直保持技术封锁。改革开放前,我们一直摸索研发却没有成功,改革开放后,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化为社会市场经济,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大量工业企业迎来大改革,促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终于在1981年机床已经实现了出口。到2001年,我国的订单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机床大王日本、德国等国家,位居全球第一。
可见,实行改革开放,让市场资源在有规则的范围之内自由流动,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的自主研发的能力。
工业的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的同步发展进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大大改善。
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崛起的意义是非比寻常,那在改革开放中到底是做对了哪些事情,才让中国的社会步入正轨快速发展。
首先改革开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看,一个是改革是对现有的社会基础进行改变和革新,另一个是开放在整个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开放。
邓小平在与英国首相会见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改革开放是中国真正活跃起来。”
在我们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基础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大做强。
邓小平认为要想让中国真正觉醒,那就要让这个市场变得活跃,市场变得活跃的意思,就是让市场流动起来,解放人的天性,解放市场的天性,激发人和市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核心力量。
关于改革开放,他主要做了以下几个事情。
- 第一,恢复高考 解放人的思想。高考是人才流动和促进社会公平性的重要举措,通过人员的流动,让思想流动,让各种思想在这个社会争相显露,进而促进民族的文化复兴。
- 第二,让劳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技能需求,选择行业地区,这个做法大大的激发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解决了当时的劳动力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进而促进了当时中国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 第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激发市场活力,激发企业创造力,激发科研人员潜力。在此期间中国的工业体系越来越完善,成为世界工厂。
- 第四,积极鼓励创业,引导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下海经商。私营企业占比例迅速增长,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现状的,一开始我们照搬苏联的工业市场模式,显然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导致我国的工业和市场发展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正在这时,邓小平在11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中国意义重大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的发展再次送上高速路。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从一个啥都缺变成一个啥都有的时代,是一个奇迹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到来让原来的欧美发达国家都纷纷不寒而栗,美国和日本更是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了忌惮。以前的技术封锁军事封锁陆续都被中国人打破。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中国人,从来都是自给自足,不依靠嗟来之食。
中国精神 攻坚克难
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精神文明流传上千年,从古至今,中国人的骨子里不怕困难,勇于克服。
历经磨难,重见花开一直都是我们坚信的中国崛起之路。
不管是毛主席的工业布局,还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都为中国崛起铺设了一条必然成功之路,而中国人骨子里的攻坚克难的精神,是这一路克服障碍的保证。
1961年上海江南造船厂造出了新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大型锻件的历史。
1964年,我国又爆发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这也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接下来是第一颗氢弹、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第一艘核潜艇、还有大名鼎鼎的由袁隆平研发的东方魔稻……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不断地摸索才得到的结果。
花几十年赶超外国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这是奇迹,其实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之所以能在短时间之内快速崛起是有原因的。
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最善于学习的民族,古人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让我们要时刻向他人学习,以弥补我们不足的地方,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部分,帮助我们提升发展的速度。而很多情况下,外国人却很少能够做到如此。
其次,我们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制度优势,在建国初期,我们要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恢复我国的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我们实施计划经济,力气往一块儿使。初步经济恢复之后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我国又实行了自由的社会市场经济,再一次激发了市场的创造力和活力,迎来了第二个经济发展的高位。
最后一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点,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是智慧的、坚毅的、勇敢的,能吃苦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西方对我国经济技术和军事全方位的封锁之下,还依然可以突破,实现自力更生。
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未来也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