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很多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优秀干部。
在这些干部中,有一位副国级干部,他谦逊低调,兢兢业业,为了新中国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不仅如此,他还绝对不允许子女享特权,甚至不允许他们进体制内工作。
他,就是田纪云。
我们今天就来听一听田纪云的故事。
01 革命履历
1929年,田纪云出生于山东。
田家在当地是望族,田纪云的父辈们都受到过良好,系统的教育,在西式学堂念过书。
因此,田纪云自幼便饱读诗书,胸有丘壑,有着不同于普通孩子的格局。
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田纪云将来很可能会跟自己的父亲一样,成为一名老师,然而,1937年,北京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犯我中华,田纪云的命运,也因此走向了另一边。
卢沟桥事变不久后,山东德州沦陷,这等于山东的大门被日军打开了。
然后,日军沿着德州挺近,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血流成河。
国仇家难面前,田纪云的父辈们心里燃起了熊熊烈火。田纪云的父亲更是弃文从武,直接拉着田纪云的二叔,跑到山里跟日本兵打起了游击。
父辈们的爱国热情极大地影响了田纪云。12岁那年,他便参加了八路军。
虽然他当时个头不高,年纪很小,不可能上阵杀敌,但是他出色地完成了很多后勤工作。两年后,上级认为田纪云有文化底子,头脑聪明,值得培养,就把他送到了学校里,让他继续学习。
然而,坐在教室里的田纪云内心是不平静的。
他总是能想到在家乡,在沦陷区,百姓们还在日军的铁蹄下挣扎。也因此,他明白,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必须珍惜,必须努力。
1945年,16岁的田纪云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中学。此时,他已经充分接受红色的革命思想。
中学毕业后,19岁的田纪云主动报名参加了淮海战役,并被组织安排进行伤兵转移、救援的工作。他反应快、胆子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表扬。
02 兢兢业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百废待兴。
年仅20岁的田纪云因为办事可靠、思维清晰、缜密,被组织调到了贵州,主要从事财政工作。他工作起来兢兢业业,有时候甚至彻夜不眠,为当地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就在他积累了很多经验,准备再接再厉的时候,特殊时期来临了,他被下放,进行劳动改造,甚至受到了一些侮辱。直到1969年,他才被正名,并调任四川继续做财政方面的工作。
1981年,因为成绩突出,田纪云被组织调往北京,1983年,他受到邓公赏识,担任了国务院的副总理。
在邓公提改革开放后,面对很多人的保守,田纪云则选择完美配合邓公的决策。邓公制订改革的战略,田纪云则负责执行具体政策。
在当时,邓公刚提出改革开放的时候,许多干部内心并不能完全接受,在具体执行改革措施的时候,也十分犹豫不决,力度也不大。
但是,田纪云没有任何质疑,一直非常积极。
03 节俭、廉洁
在工作中,田纪云不仅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而且力求节俭、廉洁。
当时,在国务院开会,如果要求喝茶水,需另外缴费两毛。田纪云从来不肯如此“大手笔”,一直喝白开水。
不仅如此,他出门办事,也总是尽量搭别人的“顺风车”,以减少油耗和公务车的使用。
不仅自己节俭、廉洁,田纪云还严格要求孩子们。
他和妻子李英华一共有4个孩子,但是,他从小就教育孩子们谦逊、低调,也从不肯以职权为孩子们搞特权、谋好处。
田纪云的四个孩子都很普通,没有在体制内工作,一直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从不靠家里。
2003年,田纪云退休,晚年生活十分简单、平淡。曾经有记者去田老家采访,只见他穿着半旧的白衬衫和绿裤子,仿佛是邻家老大爷一般,朴素而亲切。
然而,田老虽然朴素低调,但知识上从不肯落伍,一直与时俱进。他不仅坚持每天看书看报,还早早便学会了用电脑,打字速度很快。而且,田老还会用微信,微信头像就是自己和老伴的照片。
如今,田纪云已经九十三岁了。子女都在他身边照顾他。在此,让我们祝愿这位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老前辈健康平安,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