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3日,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终于在延安胜利召开。
这次大会的召开,距中共六大已经整整过去十七年之久。时隔十七年,中国共产党跨过了最艰难的十年土地革命和全面抗战后,面临的形势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共七大
中国共产党第6次代表大会时,国内白色恐怖极为严重,共产党员遭大肆屠杀,革命根据地寥寥无几。而到了七大的1945年,人民军队在敌后已经拥有数十块根据地,根据地总人口近1亿之巨。而党员的数量,也从1928年的几万人发展至121万。
所以,在时隔17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是极其隆重的,也具有极为深刻的历史意义。因为,正是在这次大会,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并且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正纲领和策略。
这次大会,不但让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而且,也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中共七大是极为关键的。这次大会出席的代表一共为755人,分别为547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补代表。这次大会也选举了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这其中,44人当选为中央委员,33人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所以可想而知,44名中央委员的含金量有多高。这44名委员,不是如毛主席、周恩来等党的主要领导人,就是曾经历长征或留在南方8省坚持三年红军游击战争的红军将领和领导人。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最显眼的,莫过于被毛主席亲自点名的薄一波。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1908年出生的薄一波年仅37岁,他的年纪,即便在当时普遍十分年轻的中央委员之中也是最小的。
而且,最为特殊的是,薄一波与绝大多数中央委员不同。十年土地革命时期,薄一波并没有战斗在党和红军最活跃的南方地区,而是始终坚持在白色恐怖严重、党的力量薄弱的华北地区。
不仅如此,抗战之前,薄一波也从未参加或领导过红军队伍。所以,在许多战功赫赫、资历深厚的红军高级将领甚至连中央候补委员都不是的时候,年轻且资历较浅的薄一波直接当选中央委员,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要知道,开国十大将之首的粟裕,也只是中央候补委员。那么,从来没有参与红军军事斗争,也与大多数中央领导并不熟悉的薄一波,为什么能够后来居上,担任中央委员呢?
对于资历和工作经历都比较薄弱的薄一波当选中央委员,当时确实是有人持反对意见的,有的人认为他资历太浅,也有人从历史经历的角度提出了反对意见。
例如,陈赓大将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土地革命时期,在华北地区坚持斗争的薄一波曾多次入狱,最长一次入狱还长达5年之久,根据党的隐蔽战线规定,他的出狱手续并不完善。
陈赓大将新中国战功赫赫的开国大将。早在1922年,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2年,他就入了党。而且,陈赓大将的经历之丰富,过程之传奇,在诸多开国元勋之中也无出其右。
黄埔军校成立之后,陈赓入校并成为号称天子门生的黄埔一期毕业生。而且,在国共第1次合作期间,参加了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的陈赓不但在战场上屡立战功,甚至还救过蒋介石的命,成为蒋介石的救命恩人。
1926年,陈赓被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大革命失败之后,从苏联学成归国的陈赓又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不幸的是,随起义军南下过程中陈赓身受重伤,不得不离开起义军到上海疗伤。
伤愈之后,原本军人出身的陈赓进入了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当时,陈赓正是大名鼎鼎的中央特科四个科长之一。在白色恐怖最为严重的上海地区领导地下党的活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隐蔽战线的斗争。陈赓以坚强的党性和灵活的手腕取得了巨大的功绩。
不仅如此,在中央特科工作近4年之后,1931年9月,他再次被派往当时中国第二大红色根据地——鄂豫皖苏区。
进入鄂豫皖根据地之后,陈赓又展现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华,他从红军团长开始做起,率部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斗的胜利,所部也越打越强。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壮大,陈赓先后担任红12师师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等职务。
可以说,以陈赓的军事才华和战功,如果不是因为第4次反围剿战斗中身负重伤,不得不离开部队,陈赓极有可能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之一。而以陈赓的功绩和资历,他因此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帅,也并不让人奇怪。
在第4次反围剿作战中重伤离开部队,再次前往上海治伤之后,陈赓又因叛徒的出卖被捕。原本,蒋介石对于共产党是从不手软的,因此牺牲的党创始人和高级领导比比皆是。
然而,因为曾救过蒋介石的命,再加上黄埔一期生们的纷纷说情,最终,陈赓成功地从南京逃出并进入中央苏区。
在中央红军中,陈赓又先后担任红军第1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等职务。长征到达陕北之后,陈赓又先后担任红军第1师师长、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太岳军区司令员、太岳纵队司令员等职务。
陈赓大将除了工作经历极为传奇和丰富之外,还素来以正直敢言著称。所以,在七大上公然反对薄一波当选中央候补委员,绝不是因为私人原因。
事实上,一直战斗在中央特科、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的陈赓,在这之前甚至根本不认识薄一波。而他之所以直言不讳地提出反对意见,也与他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关。
曾在敌人的腹心之地——上海领导特科工作的陈赓十分清楚,一个在敌后工作的党的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身份的重要性。我党历史上出现过太多因为高级干部叛变后给党组织带来惨重损失的事件。
例如,陈赓亲身经历的顾顺章叛变,就是党的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叛变事件之一。当时,与陈赓同为特科科长的顾顺章叛变,几乎将党在上海及江苏的党组织损失殆尽。
所以,正是因为领导过党的隐蔽战线斗争,陈赓因为公心提出了反对意见。
不过,站位更高、考虑更为长远的毛主席,从新的角度出发,不但驳回了陈赓等人的反对意见,而且还进一步将薄一波提拔为正式的中央委员。因为毛主席认为,薄一波虽然年轻,但他的资历和能力完全胜任中央委员的职务。至于陈赓对于出狱手续的担心,薄一波早已用实际功绩证明了对党的忠诚。
没有参加过红军斗争,甚至直到1943年才见到第1次见到毛主席的薄一波,究竟有怎样的资历和能力,让毛主席如此赏识呢?
这一切,要与山西和阎锡山说起。
薄一波是山西人,无论是经历还是能力都极为出色的。原本,这样山西籍人才,是山西王阎锡山最喜欢重用的人才,他麾下的将领也清一色全是山西人。
然而,这个优秀的山西人却与阎锡山并不是一条道路上的人,早在1925年,年仅17岁的薄一波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因为长期在形势严峻的白区工作,薄一波先后4次被捕,两次入狱。最长的一次,他整整在国民党的监狱被关押了5年。到1935年时,薄一波甚至差点被国民党处死。
极端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薄一波屈服,反而进一步锻炼了他的能力和对党的忠诚。真正让薄一波大方光彩的,是抗战时期。
1936年9月,薄一波等54名党员被党组织营救出狱,而出狱后不久,他就被派往山西。恰在此时,面对日寇的侵略,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跳不下去的阎锡山,决定找新的同盟者。
日本野心勃勃,想占据整个山西,蒋介石不但实力远胜自己,而且对于山西也觊觎已久。无奈之下,阎锡山选择了稍弱一些的中国共产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身山西的共产党员薄一波成为阎锡山沟通中国共产党的桥梁。所以,阎锡山将薄一波等人招了过来,专门谈及合作事宜。
而薄一波抓紧时机,当仁不让地提出了约法三章,并因此和阎锡山建立了充分发动群众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利用阎锡山恐惧日军侵略、急需发展力量的心理,薄一波在承办牺盟会时,以“用阎锡山的面袋,完全装我们面”的方式,极大的发展了党组织在山西的力量。
当时,在薄一波的领导之下,牺盟会7名常委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22名执委之中,共产党员和倾向共产党员的进步分子占到了80%以上。
可以说,在薄一波卓有成效的工作之下,牺盟会完全成为一个倾向进步、被党组织控制的机构。而且,薄一波又充分利用牺盟会的组织形式,派遣了大量特派员到山西各县展开抗日救亡活动。
当时,山西105个县中,有70个县的县长是由牺盟会特派员担任的。而这些特派员,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
可以说,八路军并到敌后抗日之后,山西之所以成为八路军抗战的第一站,并迅速在山西打开形势,薄一波领导的牺盟会发挥了极为关重要的作用,也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不仅如此,薄一波在领导牺盟会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根据利用阎锡山旧军队表现拉垮,无法阻挡日寇进攻,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有战斗力新军的想法,又利用阎锡山的资源建立了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
当时,薄一波充分利用阎锡山旧军队四处溃散、枪支被扔得到处都是的情况,向阎锡山提出“组建5~10个旅的新军”的建议。这一建议让急需军队的阎锡山十分认可。
很快,在薄一波的组织之下,山西新军迅速发展到4个决死纵队、50个团、约5万余兵力。巅峰时期,山西新军的武器装备和人数甚至超过了阎锡山的旧军。
而且,这支5万余人的山西新军,虽然各级军官是阎锡山派来的旧军官,但是,薄一波一直坚持着在山西新军中推行政治委员制度,并因此牢牢把控了大部分新军的领导权。
也正是因为薄一波的正确领导,使得阎锡山在发动反共高潮,试图夺取山西新军的领导权之后,山西新军在八路军的协助之下,不但粉碎了阎锡山旧军的进攻,而且,山西新军除了三纵队损失了一部分兵力之外,其他33个团全部脱离了阎锡山,与八路军会师,正式编入八路军序列。
33个装备齐全、训练有素的新军加入,不但极大地增强了八路军的兵力,而且,也为八路军在敌后根据地的开展和日寇的作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尤其是山西战场的迅速发展,都与薄一波卓有成效的工作密不可分。这大概也是毛主席对于薄一波十分赏识,甚至在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之后,反而直接将薄一波提拔为正式委员的关键因素。因为,不问出身、唯才是举,不看资历,从来是毛主席用人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