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儒学大家眼中的圣人,但他的新朝为什么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

2022年11月02日15:56:38 历史 1091

王莽是公卿之后,以儒学起家,慢慢积累声誉,成为当时士大夫眼中接近于“圣人”的人。

他服侍生病的叔父大将军王凤,乱首垢面,不解衣连月。

他曾经买了一个侍妾,但听到别人议论,他立即把侍妾送给朱子元,说给朱子元当“人种”。

儿子王获杀了一个奴才,他立即逼迫王获自杀。

这样一个几乎完美无缺的“圣人”,当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这里面包括大司徒孔光,大司农彭宣,国师公刘歆,这几个人都是养尊处优的儒学大家。

其中刘歆是刘氏宗室,他竟然也上书王太后,宣扬王莽的功德,劝王太后把汉朝禅位给王莽!

王莽崇尚儒学,幻想着孔子等人所推崇的儒家理想社会,追求礼治之下的大一统国家。

为达到这个不切实际的目的,他先是变更官制,官名一律按照西周时期,搞的很多基层官员和百姓无所适从。

他铸造“错刀”钱,改变实行了差不多两百年的货币政策,致使货币流通混乱不堪。

他推翻从秦朝开始的土地政策,推行西周的井田制,致使诸侯、地主、百姓民怨沸腾。

他逼迫西羌匈奴等民族并入大汉,导致边疆战火重燃。

这一切迂腐不堪的措施,让他的新朝很快就土崩瓦解,淹没在赤眉和绿林军的潮水之中。

王莽的失败,在于他不知民意,推行不切实际的政策。他跟孔光、刘歆等儒学大家生活在先贤的书本里。

不得不说,王莽赢得了儒生们的赞誉,但却失去了广大的普通老百姓。

而从农民出身的刘秀,切身体会到百姓的苦,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所以推翻王莽,建立东汉后,他把王莽所有不切实际的政策都撤销了,给百姓休养生息。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王莽是儒学大家眼中的圣人,但他的新朝为什么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 - 天天要闻

为政者如果只是跟上层阶级接触,只跟大老板、大名人觥筹交错,不愿意到底层去接近老百姓,倾听老百姓的心声意愿,他们所制定的政策法令代表的也不过是那些大老板、大企业家的利益,从而忽视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王莽的失败值得我们深思。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