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4月,顾顺章被捕叛变,向敌人交代了不少中央在上来的联络机关。由于事发突然,关向应没有接到通知,像往常一样前往秘密联络站,结果被早已埋伏的巡捕房密探当场逮捕。
周恩来得知此事十分着急,立刻让陈赓了解有关情况,制订方案尽快将关向应营救出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陈赓有了一个合适的人选,24岁的互济总会营救部长黄慕兰。
黄慕兰智救关向应
黄慕兰出生于湖南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与谭嗣同齐名的“浏阳三杰”之一黄颖初。由于思想开明,黄慕兰不但从小没有受过裹脚之苦,而且还成为县女子小学的第一批毕业生。
这个小学的名誉校长,是谭嗣同的夫人李闰,老师则是一群曾经留学日本,思想先进的女“海归”。
1919年,黄慕兰被父母送到了长沙周南女校读书,入校不久就赶上了“五四运动”爆发。在思想开明的校长朱剑凡的鼓励和指导下,黄慕兰和一众学生走上街头,高呼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口号,同时黄慕兰也被选为校刊编辑。
图丨学生时期的黄慕兰
正当黄慕兰打算趁着暑假的时间,继续留在学校参加爱国运动时,突然收到了父亲的电报,称母亲生病,让黄慕兰迅速返家。
等黄慕兰回到家之后,却发现母亲安然无恙。原来,思想保守的教导主任给所有罢课的学生家中写信,要求家长把学生领回家。
就这样,黄慕兰的求学生涯草草结束了。
北伐前夕,黄慕兰剪去长发,赶往汉口参加宋庆龄、何香凝领导的妇女运动,并被选为汉口妇女部部长。这位19岁的妇女运动领袖,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有文化,活动能力强,在当时的武汉三镇十分出名。
1926年,黄慕兰先后加入共青团和共产党,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慕兰”,意为仰慕花木兰之意。
正是由于这些身份背景,让黄慕兰被批准成为营救部部长,而营救关向应是她接受的第一个重要任务。
为了让黄慕兰尽快建立起关系网,组织上特地物色了一名年轻进步律师,陈志皋,让黄慕兰出面请他担任关向应的辩护律师。
图丨陈志皋(后排左三)与律师公会成员合影
陈志皋出身名门,父亲陈其寿曾经是清朝的二品大员,在法租界做过18年的法官。由于释放过坚持民主革命的同盟会会员,陈其寿曾收到过孙中山亲笔写的感谢信;黄金荣被捕之后,也在陈其寿的关照下免于死刑。
因此陈家在上海滩颇具影响力,陈志皋到法租界办案,黄金荣见到后都得客气地称呼一声“二少爷”。
陈志皋在读书的时候开始接触进步思想,是进步团体“世界与中国社”的成员。在他挂牌当律师之后,勇于为被巡捕打伤的工人充当义务辩护律师,被电车工会赠送了一面“正义之光”的银盾。
正是由于陈志皋的背景和思想倾向,让他成为营救关向应的合适人选。
当时黄慕兰打扮成上层妇女去找陈志皋,一见面就主动公开了自己的身份,称自己是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丈夫是已经牺牲的共产党人宛希俨,父亲是黄颖初。要营救的是自己到上海做小生意的姑表兄,不知为何被当成共产党被捕了。
听完黄慕兰的讲述,陈志皋决定接受这个案子,并邀请黄慕兰去拜访自己的父亲,争取利用自己父亲的影响力,来迅速解决这个案子。
图丨黄慕兰旧照
第一次去陈志皋家,黄慕兰的落落大方给陈其寿留下了好的第一印象。性格耿直的陈其寿第一句话就问:“为什么你是湖南人,而你表哥却是关外人呢?”
原来关向应在自己被捕后,坚称自己是关外人,而黄慕兰在向陈志皋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自己是湖南人。
对于这样的问题,机智的黄慕兰早有准备,回答说自己的姑妈远嫁关外,在关外生下了表哥,因此表哥是关外人。这一次到上海经商,不知道为何被当作“共产党嫌犯”抓了起来,实在是冤枉。
初次拜见,黄慕兰将事情说完就告辞了。离开后陈其寿对妻子说,难怪儿子总是提起黄小姐,黄小姐谈吐举止很高雅,书卷气很重,确实像个书香门第出身的小姐。
黄慕兰给陈其寿留下的好印象,间接为陈志皋办案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陈志皋就借着父亲的名义和关系,开始做疏通法官的工作。
当时负责审理关向应一案的赵姓法官,和陈其寿家是世交。为了关向应的事情,陈其寿特地设宴邀请这名法官,并安排陈志皋和黄慕兰作陪。
图丨陈志皋旧照
席间,陈其寿向赵法官介绍,黄慕兰是自己的干女儿,她的父亲是黄颖初,和谭嗣同的幕友,她的表兄到上海做生意,不知道为何被当成“共产党嫌犯”抓了起来:
“可能你们抓错了人吧?有什么证据吗?口供怎么样?”
“没什么证据,他自己也说是个经商的。”赵法官如实回答道。
陈其寿直截了当地对赵法官说,怎么没有证据就乱抓人呢?这个案子儿子志皋接了,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就放了吧。赵法官一听陈老太爷都发话了,忙不迭地说:
“我回去再看看案卷,您的吩咐,我一定尽力照办就是了。”
图丨陈其寿全家福
没过多久,监狱就通知陈志皋,关向应可以被保释出狱了。为了牢牢抓住陈其寿这个关系,方便自己的工作,黄慕兰趁着陈其寿生日,特地备足了厚礼,正式认陈其寿为干爹。
意外挽救周恩来和党组织
就在营救关向应的过程中,黄慕兰还无意间得知一个消息,让上海的地下党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当时陈志皋约黄慕兰外出喝咖啡,并提议吃过晚饭后一起去看电影。那天两人正坐在咖啡馆闲谈,恰好碰到了陈志皋同宿舍的好友曹炳生。曹炳生一直在学习法律,毕业之后就进入法租界的巡捕房当起了翻译。
老朋友相见分外亲热,一阵寒暄之后就开始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陈志皋随口问曹炳生,巡捕房最近有没有什么新闻?曹炳生小声地说,最近南京方面刚抓到一个共产党的头头,六十多岁满口金牙,只有九个手指头,据说是悬赏了十万块才抓到的。
图丨黄慕兰旧照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曹炳生的话立刻引起了黄慕兰的注意,但她面不改色地搅动着咖啡,装作漠不关心的样子,静静地听曹炳生讲述。
曹炳生说那个家伙不中用,刚坐上电椅就吃不消了,马上就招供了。黄慕兰一边听一边心里琢磨,按照曹炳生的描述,将自己知道的人物一一排查,最终将目标锁定到向忠发的身上。
考虑到向忠发过往的一些劣迹,黄慕兰可以肯定,那个叛变的共产党头头就是向忠发。
向忠发的叛变可是一件大事,得赶快想办法向组织上报告。尽管黄慕兰心里已经急得要命,但脸上还是不能露出声色,继续装作若无其事地听二人闲聊。过了一阵后,曹炳生着急要走,陈志皋挽留不住,只得任他离去。
看着曹炳生离开,黄慕兰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借口,称自己突然头痛,不能和他一起吃饭看电影了。陈志皋毕竟是以礼待人的世家公子,用小汽车将黄慕兰送回家,途中还贴心地买了些药。
回到家之后,黄慕兰赶快打电话让潘汉年到自己家,将曹炳生的话复述了一遍。潘汉年也肯定了她的推断,认为极有可能是向忠发。黄慕兰催促潘汉年赶快向组织上汇报,担心晚上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
图丨向忠发旧照
潘汉年匆匆离开黄慕兰后,赶快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立刻让潘汉年通知李富春、蔡畅等同志,立刻转移到都城饭店暂避。这些中央领导将手里的重要文件烧掉之后,假扮成大老板的样子,大摇大摆地住进了都城饭店,丝毫没有引起怀疑。
那个时候的上海,有一种挑着担子流动做生意的小贩,一般都是通宵营业的。组织上派了两名同志假扮小贩,在周恩来和李富春的住所附近观察,果然当天凌晨,巡捕房的人押着一个带着手镣脚镣的人来了,直接用钥匙打开了周恩来家中的门。
当时周恩来家中的钥匙只有三把,周恩来和邓颖超每人一把,剩余一把给了向忠发,方便家里没人的时候进去。
很显然,巡捕房所押着的人正是向忠发。巡捕房的人在周恩来住处扑了个空,猜测其他领导人可能也已经转移,便没再去李富春家搜捕,而是直接扑向了党的地下印刷厂。
当时由于情况紧急,来不及通知印刷厂,好几位同志不幸被捕。经过假扮小贩的同志汇报,组织上确认了向忠发叛变的事实。
第二天周恩来亲自找到黄慕兰,一见面就紧紧握着她的手说:“慕兰,你真不错呀,听听你的汇报吧。”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周恩来询问是否能通过陈志皋收买到向忠发的口供,这样方便党组织应对。
图丨周恩来在上海期间留影
黄慕兰认为这样做不太妥当,自己的身份不方便了解向忠发的情况,而且也不利于营救关向应。周恩来听了之后点了点头,觉得自己也欠缺考虑。黄慕兰说自己可以出于好奇打听向忠发的一些消息,周恩来认为可以,但千万要谨慎行事,不要暴露了自己。
临别前,周恩来表扬了黄慕兰工作认真负责,警惕性高,如果不是注意到曹炳生的谈话,中央的领导人早就被捕受难了:
“你跟潘汉年两人互相配合,行动的很好,一上马就为党立了这一大奇功!”
过了几天,黄慕兰找陈志皋聊天,假装好奇询问向忠发的下场。陈志皋当场给曹炳生打了个电话,得知抓住向忠发的人急于在蒋介石面前立功,争先将向忠发处决了。
黄慕兰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里却十分高兴。向忠发知道党内不少的重要机密,如今敌人为了立功抢先将向忠发处决,反而为我党堵住了一个大缺口。
为革命三段婚姻不得善终
黄慕兰的地下工作虽然比较顺利,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没有暴露身份,但她的感情生活却十分坎坷。
1933年,陈志皋正式向黄慕兰求爱,希望黄慕兰能够嫁给他。为了表示自己对黄慕兰忠贞的爱情,陈志皋甚至咬破了手指,在白手帕上书写爱意。
黄慕兰一时间没了主意,不知该如何答复,只得说自己先慎重考虑一下。
图丨黄慕兰与陈志皋
黄慕兰在第一次和陈志皋见面时,曾经透露过自己有过一段婚姻,而且丈夫已经牺牲。但陈志皋不知道的是,黄慕兰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经历过三段婚姻。
黄慕兰的第一段婚姻,是前文所提到的,她因参加爱国运动,被开除回家之后的事情。虽然黄慕兰的父亲思想开明,但仍按照旧式家庭的传统,为女儿包办了婚姻。
当时黄慕兰的丈夫抽鸦片、打人,黄慕兰忍无可忍,给父亲写纸条,要求以母亲病重为由回家,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回过婆家,而父母也支持她的这一决定,开始为她上大学做准备。
黄慕兰的第二段婚姻,就是和陈志皋知道的宛希俨结婚。那是在1927年妇女节当天,在董必武和瞿秋白的撮合下,二人正式走到了一起。结婚当天他们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就由董必武在会议上公开宣布了一下,然后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结婚启事。
虽然过程简单,但对于黄慕兰来说,是公开否定了她过去的包办婚姻。
黄慕兰和宛希俨结婚不到半年,夫妻二人就接到党组织的指示,前往江西从事地下工作,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黄慕兰开始了她的“潜伏”人生。
图丨宛希俨画像
1928年1月,宛希俨接到组织调令,让他立刻前往赣西南地区,领导当地的土地革命。当时黄慕兰刚刚生下孩子3天,不能随宛希俨一起走,只好留在当地继续地下工作,日夜期盼与宛希俨早日团聚。
可以团聚的好消息没等来,黄慕兰等来了丈夫牺牲的噩耗。
在宛希俨带领部队攻打万安县城时,不幸壮烈牺牲。黄慕兰听说这个消息后,仍身处地下工作的环境中,不能公开设灵位祭奠,也不能放声痛哭,只能在深夜默默独自流泪。
宛希俨牺牲之后,黄慕兰又坚持工作了大半年的时间,被组织调往上海迎接更艰辛的战斗。
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期间,黄慕兰与在武汉时就认识的贺昌相遇。贺昌知道宛希俨牺牲的消息后,帮助黄慕兰摆脱消极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两人的感情也日益加深。
终于有一天,贺昌向黄慕兰求婚,经过组织同意,黄慕兰开始了她的第三段婚姻。按照组织要求,黄慕兰隐瞒了自己与贺昌结婚的事实,仍以宛希俨遗孀的身份公开露面。
1930年,贺昌被派往苏区打游击,黄慕兰本想与丈夫一同前往,结果被组织告知她不能去,理由是“皮肤太白”。去苏区必须打扮成农妇,而黄慕兰的模样,无论如何也不像农村人。
图丨贺昌旧照
就在黄慕兰积极营救关向应的时候,贺昌曾经几次偷偷回来看望她,二人最后一次告别时,黄慕兰无论如何都没想到,那会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那个时候黄慕兰久久没有贺昌的消息,还等待着中央派人将她接去苏区与贺昌重逢。陈志皋的突然求婚,让黄慕兰不知所措,只得向组织上汇报此事。出于发展陈志皋的考虑,组织上极力促成黄慕兰和陈志皋的这段婚姻。
黄慕兰出于工作需要,决定服从组织的决定,和陈志皋结为夫妻。
1935年5月,陈志皋和黄慕兰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上海社交圈几乎都认识了这个陈家的儿媳。也就是在这一年,悲剧再次在黄慕兰身上重演,贺昌在战斗中不幸牺牲,黄慕兰和贺昌所生的孩子,不能亲自抚育。
当时的黄慕兰已经依靠陈志皋的身份,进入上海金融界,与上海众多头面人物都有交往,并利用各种资源帮助上海的地下工作。虽然与陈志皋生了四个孩子,但黄慕兰却不能坦露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也不能透露自己与贺昌的婚姻。
图丨陈志皋与黄慕兰结婚留影
政治工作和感情生活在黄慕兰的内心剧烈冲突,让黄慕兰产生了与陈志皋离婚的念头。
1942年,黄慕兰在重庆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周恩来夫妇,她借口陈志皋与初恋情人旧情复燃为由,提出与陈志皋离婚的想法。周恩来劝她说:
“共产党员要有肚量,民主人士的罗曼史多是逢场作戏,我们不要苛求,要以大局为重。”
在周恩来的安抚下,黄慕兰继续和陈志皋掌握中央赈济会这个重要据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迟迟没有被安排工作,陈志皋决定离开大陆。黄慕兰允许丈夫带着“统战任务”离开,自己则带着四个孩子,等待组织上给自己一个结论。
当时黄慕兰天真地以为陈志皋十年之后就会回来,那个时候台湾也许也已经解放。但黄慕兰没想到,她和陈志皋的一别又是永诀,陈志皋在台北做律师工作,直到1988年病逝。
图丨黄慕兰与陈志皋和四个孩子
1980年,在邓颖超的关照下,黄慕兰被任命为上海市政府参事,当时她已经73岁高龄。退休之后,她撰写了两本自传,一本是为组织写的,里面记载了大量不能被公开的秘密内容,另一本是可以被出版的。她说:
“我到底是不是女英雄,历史会作出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