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三段论识破诡辩?

2022年10月14日06:27:04 历史 1815

针对古代中国 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爱因斯坦杨振宁虽然研究领域不一样,但对古代中国 为什么没有科学的看法却产生了一致性,那就是,爱因斯坦和杨振宁都认为古代中国 缺乏 演绎推理逻辑

所以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行你上,不懂就别装,等等不符合逻辑的句子。

不过博主重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在逻辑上存在黄金法则的逻辑悖论,但并不影响价值判断。比如,张三是一个悲观厌世,非常想放弃自我,时刻想着自己结束生命的人,但它又缺乏有勇气,突然有一天,他见到了正在自杀的李四,那么 他应该如何去做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是就形成悖论了呢?

回到演绎推理逻辑,演绎推理指的是 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比如,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够导电。这就是典型的演绎推理逻辑。

演绎推理的形式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主张进行有组织的研究演绎推理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其中三段论是最简单的演绎推理形式。

如何用三段论识破诡辩? - 天天要闻

亚里士多德


我们平时遇到的几乎所有的诡辩,我们都可以拿三段论驳倒它,比如:

第一句,我大晚上不睡觉刷抖音的话,这个世界就属于我。

第二局,我熬夜刷抖音就相当于我大晚上不睡觉。

结论:所以我熬夜刷抖音的话这个世界就属于我。

再比如:空虚是需要喝酒的,我的生活很空虚,所以我的生活需要喝酒。

这种结构就是亚里士多德著名的三段论表达,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几里德,是 第一个将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形式的演绎法用于构建实际知识体系的人,接着斯宾诺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等,他们在创建自己的科学体系时,无不都是 用这种方法。

我们该如何理解三段论呢?

三段论的结构 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

大前提就是 常识性原理,是规律、法则或者定理;比如,金属都能导电;

小前提指的是 需要我们研究的特殊情况,而且必须附属于大前提,比如,铜属于金属;

结论就是 前两个前提形成的判断。比如,铜能导电。

那我们该如何利用三段论来识破诡辩呢?

比如:人活了几百万年,而我没有活几百万年,所以我不是人。

这里面的诡辩在于,第一个“人”和最后一个“人”不是一个概念,第一个人是人类整体,是集合体,而最后一个人,是指人类的单一个体,也就是多出了一个概念。三段论里只能有三个概念,如果多出一个概念就是诡辩。

除了这一条规则,逻辑学中还规定了一共四条规则帮助我们判断诡辩

第二条,在两个前提中没有公共词。比如:一切信佛的人是吃素的,一切中国和尚是吃素的,所以一切中国和尚是信佛者。

第三条,小前提错误。比如:他是个男人,男人都爱女人,所以他爱女人

这个例子就是小前提错误导致了结论错误,小前提是“男人都爱女人”,现代社会我们都知道,男人不但可以爱女人,而且还可以爱男人。

第四条,大前提错误,比如,人活着是好事,我爱的人是人,所以,我爱的人活着是好事。大前提是,人活着就是好事,我们知道,如果活着的这个人是需要负刑事责任的杀人犯呢。

所以,运用演绎的三段论来还原推论的过程,不仅可以识破别人的诡辩,也可以用来检验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

最后强调, “符合符逻辑的事情不一定都是真理,但是真理一定符合逻辑”。这是因为,客观规律不会有错误,但是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知可能会出现误差。

比如 有人说,男人花心,因为你是男人,所以你肯定花心。但是事实上,比如,还是有很多好男人是不会花心的。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武则天墓前61个石人都无头,千年来难解,1971年2位农民提供线索 - 天天要闻

武则天墓前61个石人都无头,千年来难解,1971年2位农民提供线索

1971年,陕西乾县两位普通村民在田间劳作时无意间挖出一个奇异石像头像。而这不起眼的一锄,竟成为破解千年未解之谜的关键线索——武则天陵墓前六十一尊无头石像的秘密。乾陵,一座合葬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皇陵,历经千年风雨与盗墓者轮番“进攻”,却始终无
逃台国民党高级将领:大多晚景凄凉,穷苦潦倒 - 天天要闻

逃台国民党高级将领:大多晚景凄凉,穷苦潦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让国民党政权彻底失去了大陆的控制权,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跟随蒋介石撤往台湾。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岛屿会成为他们后半生的舞台,更没想到,许多曾经风光无限的将领,到了晚年却过得那么艰难。
书香传家——徐门景孺人的家族传承故事 - 天天要闻

书香传家——徐门景孺人的家族传承故事

根据《大桥徐氏族谱》记载,景孺人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大桥徐氏徐达三的原配妻子。她的父亲是雍正元年恩科举人景麟祥,叔父是康熙五十二年恩科进士景考祥,表兄则是乾隆年间进士、候选知县景鸿宾。
在良渚老街,与宋代的月重逢 - 天天要闻

在良渚老街,与宋代的月重逢

潮新闻客户端 高坚 暮色初垂时,良渚老街悄然披上一层流动的琥珀纱衣。三孔石拱的折桂桥枕着千年良渚港,四尊石狮望柱在暖黄壁灯下褪去日间风霜,轮廓被镀成温润的剪影,仿佛凝望河面的古老守望者。桥....
从“对食”到“菜户”,古代太监宫女的别样爱情故事 - 天天要闻

从“对食”到“菜户”,古代太监宫女的别样爱情故事

在古代宫廷那红墙黄瓦、巍峨壮丽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太监与宫女,作为宫廷中庞大的服务群体,他们的生活本应是单调而乏味的,每日忙碌于伺候皇室成员,在深宫中度过漫长而孤寂的岁月。然而,在这看似冰冷、等级森严的宫廷里,却滋生出了一
朱熹:一位“古代网红”的哲学人生 - 天天要闻

朱熹:一位“古代网红”的哲学人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名人如星辰般闪耀,其中有一位既是哲学家又是教育家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朱熹。没错,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位“古代网红”,不仅因其思想深邃,更因其个性鲜明,颇具幽默感,简直是古代的“网络红人”!一、初出茅庐,学海无涯朱熹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