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位观众喜欢类似的历史内容,何不点个关注,不仅能够及时获得内容推送,还能尽情浏览以往的精彩视频。制作不易,欢迎大家多多留言、点赞、转发。
苏联这个国家对大家来说想必都不陌生,历史上苏联与我国有过“蜜月期”。
今年8月30日,苏联的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被宣布寿终正寝,享年91岁。
身为苏联解体时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一生有着极大的争议。
对于苏联来说,他是名副其实的罪人。虽然苏联解体的洪流无法抵挡,但身为时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终究要承担起责任。
但在西方国家范围内,他却被称为“超级英雄”。
除此之外,他曾经还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
曾经的世界强国苏联解体多年之后,戈尔巴乔夫依然经常感伤。
在看到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时候,他担心中国会步苏联后尘,以自己的经验给我国忠告。
那么,戈尔巴乔夫的生涯中有何功过?
戈尔巴乔夫
又为世界和平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给我国的忠告究竟是什么?
下面,就跟着我的步伐,一起了解一代历史人物戈尔巴乔夫的生平。
从小经历引发以后的改革方向
想要了解戈尔巴乔夫,在上任苏联领导人的政策方向,就不得不说明一下他从小的经历。
1931年,位于苏联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中,戈尔巴乔夫诞生了。
苏联农民
家庭很是普通,父亲是当地集体农庄中的一名机器修理工,母亲则整日下地耕种。
整个家庭的生存压力,迫使父母没有更多的事件陪伴戈尔巴乔夫。
只能选择将其送到外公家照料,所以戈尔巴乔夫从小,就与外公的感情很是深厚。
当时正值苏联境内爆发了“肃反运动”,而戈尔巴乔夫的外公,就被人抓到了错处。
此人为了对村庄的集体农庄经济搞破坏,特意将戈尔巴乔夫外公与地方勾结的消息,传达给负责人。
就这样,外公被逮捕关进监狱中改造。
肃反运动
但是此事并没有彻底结束,抓了外公之后,负责人就时刻注意着戈尔巴乔夫一家。
认为其中肯定还有同伙,不久之后,戈尔巴乔夫的爷爷,只是因为没有按时完成集体农庄下发的耕种任务,也被突然逮捕关在狱中。
但爷爷此次遭难,却是十分冤枉,没有完成规定任务,是因为农庄根本没有派发足够数量的种子。
但当时运动时期,根本不会听人辩解。
在狱中“改造”,其实也是做苦力,但爷爷和外公年龄都已经不小。
肃反运动
连续长时间的苦力劳动,他们的身体根本受不了。
于是回到家后没多久,戈尔巴乔夫的爷爷久因病去世。
因为这些经历,戈尔巴乔夫从小就痛恨运动让他的亲人离世。
之后在戈尔巴乔夫10岁这年,又因为德国悍然向苏联发起进攻。
他们只能被迫远离家乡,去到距离前线并不远的地方生活。
突如其来的战争,不仅不能让他继续读书,就连生存都已经成了问题。
苏联士兵
但戈尔巴乔夫一直没有放弃读书,攒下口粮就为与有书籍的家庭交换。
还会缠着苏联士兵,为其讲解军事知识。
所以在担任领导人之后,他拒绝运动和权力暴力,对国内政策的制定,都偏向裁军和减军。
以往的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向上,多是大兴军事。
但戈尔巴乔夫则更重视国内儿童教育问题。
在前线戈尔巴乔夫陆陆续续生活了五年时间,持续到1945年,苏联才摆脱战乱。
戈尔巴乔夫一家也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农机站
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已经长成了一个少年,他跟随着父亲,经常会到本地的农机站中充当临时工。
时常接触机械的他,动手能力极强,学习新机器的速度也快。
所以到正式参加工作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当地机械站中的一名机械师。
戈尔巴乔夫上任改革
戈尔巴乔夫二十岁时,才正式接受正规的系统学习,重新实现自己读书的理想。
在校学习期间,凭借他优秀的成绩和能力,老师力荐将他带进了苏联党内。
戈尔巴乔夫
到1955年,戈尔巴乔夫顺利毕业,正式开始了他的政要生涯。
最开始,他担任的是苏联共产主义青年的副部长,虽然从小家境贫寒。
还是第一次接触权力,但也没有因此失去本心。
经常下到基层亲自视察,给普通民众带去帮助,还会根据世纪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他尽心尽力的工作下,当地群众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儿童的读书难问题得到解决。
苏联当局也从中观察到了戈尔巴乔夫的突出能力,在他担任职务七年之后,任命他为农业边疆区党机关局局长。
苏联儿童
即便升职,戈尔巴乔夫也没有放弃学习,接触到一个新的领域,就徐熙与其相关的知识。
没过多久,就因为自身的优秀实力,进入了苏联高层进行工作。
之后,他开始争取在职业中更进一步,努力没有白费,在1986年他成功当选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当时苏联的境况已经接近迟暮,但苏联民众还是希望新上任的领导人,能够带领苏联重现辉煌。
但是他上任之后陆续制定和实施的政策,都没能挽回苏联的失败结局。
戈尔巴乔夫
客观来说,苏联的处境到80年代时期,已经算是积重难返,即便没有戈尔巴乔夫,也终究会走向灭亡。
但不可置疑的是,戈尔巴乔夫担任领导人之后,推行的政策,加速了苏联覆灭的进程。
首先,他提议将战略进行加速,并且彻底进行改革。
在经济领域,他提出苏联当时的发展重心,还是保持以重工业为主导不变。
但是具体的经济政策,要进行一番改动,那就是开始鼓励国内的私人创办企业。
苏联民众
苏联原本的经济支柱是靠各个国有企业,虽然国有企业的经营并不优秀。
只能依靠当局给予的补贴勉强维持,但好歹国有企业的存在,能够给苏联民众提供最基础的生活必需品。
戈尔巴乔夫上任之后,就决定将对国有企业的补贴政策取消。
在这种策略的实施下,本就勉强生存的国有企业,更是瞬间就陷入了困境。
私人企业兴起之后将这些国有企业进行了兼并,但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私人企业,将市场控制之后,就开始大肆哄抬物价。
苏联领导人
混乱的市场价格,使苏联广大群众的生活徒然变得拮据。
所以戈尔巴乔夫实施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群众来说,不仅没有做到补给和改善,反而加大了掠夺的程度。
在日常生活方面,戈尔巴乔夫主张群众,应该拥有言论和舆论的自由,希望社会能够多元化进行发展。
苏联解体,反思原因
政要方面,他加强了国家的法治建设,还主张社会应该走向公平和公开。
具体实施政策,无论身负多高的官职,只要犯罪同普通百姓犯罪一样进行处罚。
之后设立的一系列政策,更是从本质上,将苏联的体制发展方向改变了。
军事领域,戈尔巴乔夫因为从小的经历,十分厌恶战争,所以一直在提倡停战,减少对军事建国的投资。
这些政策实行下来,从表面上看是维护广大苏联民众的利益。
但实际上上述这些政策,都不能变成持久长期的国策。
因为国内倡导自由,但自由的规定界限很是宽泛,国家内部环境逐渐失去控制。
1991年对戈尔巴乔夫来说,是极其煎熬的一年。
苏联内部发生了内战,而叶利钦获得了最终胜利。
戈尔巴乔夫只能眼看着面前的克里姆林宫,因为第二天他将要宣布苏联解体,而这个国家将不复存在。
自此,苏联正式成为了历史中存在的国家。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但这给戈尔巴乔夫的生活并没有带来太严重的变化。
他即便失去了一国领导人的身份,却也经常前往各个国家,与其他政要人物会见。
有些人会对他依然不死的行为嘲讽,但终归无法改变他的想法。
直到最后俄罗斯挣扎着慢慢稳定下来,戈尔巴乔夫才减少了自己的活动。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戈尔巴乔夫也一直在反思解体的原因。
2015年,他现身说法,将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纳为两点。
首先就是他在上任之后,太过于急切的创造成果。
以至于自己提出的措施,大多都不适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
反而对当时国内的矛盾造成了加速和激化,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改革实行得太晚,一些新政都是在他上台之后才实施的。
那时的苏联再去接受已经为时已晚。
结束冷战,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
如此看来,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也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
但对于苏联,却并不只有过错,他对美国与苏联长达几十年的冷战结束,提供了极大的作用。
随着二战落下帷幕,苏联和美国因为自身体制的不同,自然地成为了两个阵营。
并且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两国正式在国际社会上展开了冷战。
名义上是冷战,但是各种意识形态上的争斗却是从来没断过。
就是戈尔巴乔夫上任,他逐渐摸清了当时的国际环境,总结出了一个想法:
虽然当时美苏毫无疑问,是世界上唯二强大的国家。
但苏联的整体实力,却总是低于美国的,根本无法将美国的资本主义取代。
并且在短时间之内,两种阵营根本不能分出胜负,只有一条路就是和平共存。
想通这点的戈尔巴乔夫,便积极的开始寻找机会,与美国缓和僵硬关系。
同时,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大兴军备竞赛,已经达到一种临界点。
戈尔巴乔夫觉得,如果任由事态继续发展下去,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将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胜利的。
之后他为了结束两国的冷战,做出许多努力,终于与美国里根达成了协定。
也是这个协定的签署,让持续几十年的冷战终于迎来结束。
紧张的国际氛围和环境也终于得到缓和,毫不夸张的说,是戈尔巴乔夫的行为避免了世界第三次大战的爆发。
但是苏联国内一些坚持社会主义的人士,则认为他的行为,给苏联带来了巨大损失。
从客观来说,将大战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结束冷战的持续,是戈尔巴乔夫值得被世人肯定的举动。
选择停止国外的矛盾,集中力量发展国家的经济建设,减少对军备的投入。
这些想法和政策都是对国家的重要策略。
但戈尔巴乔夫也并没有抓住外交可能带来的成就。
依然坚持曾经的、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致使苏联的经济并没有像想象中一样蓬勃发展。
戈尔巴乔夫给中国两句忠告
晚年的戈尔巴乔夫,也一直在践行着自己小时候的愿望——保障儿童的教育权利。
除了去往各个国家,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发表自己的政见之外。
就是对青少年教育问题,进行健全和完善。
在此期间,戈尔巴乔夫还对中国提出了两个忠告。
这样一位在苏联境内被人深痛恶绝的领导人,对中国来说却是一位老朋友。
在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次的访问一共持续了四天时间。
而距离上一次苏联领导人访问中国,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时间。
而这次前来访问,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苏联国内问题频发,经济状况也捉襟见肘。
但曾经需要苏联援助的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默默发展,已经基本开始实现腾飞。
所以像前来学习一些经验,用以帮助苏联度过困境。
在双方领导人的会谈中,就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番追忆。
之后我国领导人,也对当前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况,表达了一番自己的见解。
当时的戈尔巴乔夫,神情十分认真,就怕错漏任何话,还时不时的点头表示赞同。
值得一提的是,戈尔巴乔夫虽然身为领导人,却是苏联中少有的,能对中国发展和中苏关系,做出客观理智分析的人。
他这次访问行动,对中国释放出的善意和友好,我国也真切的感受到了。
从苏联解体中反思到的经验和问题,他也决定告诉中国。
毕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戈尔巴乔夫给出的第一个忠告,就是不要随便搞什么民主化。
坚决不要让国内的局势变得混乱。
他在表达这句话的时候,神情十分严肃沉重,指出“如果党失去了对社会的领导地位,就一定会出现混乱,而混乱就意味着危险。”
而第二句,则是告诫中国,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党对国家的领导。
就是因为当时苏联的还没准备好接受新政,就贸然的开放了市场。
只有一少部分人成功暴富,更多人的结局只会是破产。
作为曾经真实经历过重大转变的戈尔巴乔夫来说,他的反思和劝告有着极高的作用。
让他给出这些忠告的原因,首先是当时的中国也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
任何一个决策,都有可能完全改变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其次就是他对中国的期望,作为同一阵营的两个国家,虽然在历史上中国也与苏联有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时期。
但他十分客观的评价中国有着巨大潜力,不希望中国同苏联最后的结果一样。
对于中国获得的改革成就,戈尔巴乔夫毫不掩饰的进行赞扬。
他表示中国想要改革,身上背负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但这样严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一边维持着社会稳定,一边实现国家崛起,已经很了不起。
成为荧幕常客
本应该成为历史人物,成为历史书上常客的戈尔巴乔夫,却经常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众人视野中。
他先是纠结的接受了俄罗斯拍摄纪录片的请求。
之后又不死心的,想要重新回到政坛,参与了俄罗斯领导人选举。
但一位“末代领导人”,总归是受到了俄罗斯国民的抵制。
在进行各种选举演讲或者活动,都或多或少会遭到当地的不配合。
俄罗斯的中心区域,戈尔巴乔夫基本是没有办法申请下来的。
只有一些偏远、落后地区,才会允许他的活动申请。
大多数的民众,都觉得是他的主要原因,苏联才会解体,自然也无法接受他再次担任俄罗斯领导人。
最后的选举结果,自然不尽人意,选择相信戈尔巴乔夫能胜任领导人的,只有几十万人。
如此看来,他想继续在政坛发挥余热的想法破灭了。
在那之后,他开始在其他领域发光发热。
发现民众更对他政坛生涯感兴趣之后,他开始投身回忆录的编纂。
甚至还拍摄过必胜客和苹果手机的广告。
我们竟然还能以这样的方式,看到浑身布满历史痕迹的老人。
除了广告,他还参演过多部影视剧,化身演员。
不过他参演的角色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本人。
虽然他的决策加速了苏联解体进程,但在国际上,戈尔巴乔夫收获了不少的高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时期,就已经病入膏肓。
就算当时换一位更有能力的人担任领导人,恐怕也极难转变当时苏联的局面。
其中,有一项事例就可以充分证明。
苏联国内有一段时期,群众酗酒的问题比较严重,于是在戈尔巴乔夫担任领导人之后。
就在国内出台了一项政策——禁酒,他觉得如果放在道德层面无法抑制酗酒现象,那就上升到法治层面。
总能获得一些成果,但后续的发展却偏离了他的想象。
本以为这样的做法,能够有效减少国内酗酒的现象,却没想到问题竟然变得更加严重。
明面上不允许酒流通,就催生了一系列的灰色产业,暗地里售卖酒的现象屡禁不止。
当时国家的国民收入中,酒税实际上就占了多数。
但是禁酒令发布之后,不仅没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
不仅如此,暗地里流通的酒连酒税酒没有了,国家收入缺失了一大块。
同时,当时的苏联群众大部分都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采取的都是漠不关心的态度。
禁酒之后,民众没有了发泄渠道,社会情绪极其不稳定,民众的收入也随之降低。
但针对这样的现象,戈尔巴乔夫并没有提前准备好预案,没有配套的手段进行防控,结果自然不尽人意。
如今,戈尔巴乔夫这个充满了历史痕迹的人物已经逝世。
借用网友的一句话就是:“写在历史书上的人物,终于走入了历史当中”
他的一生毁誉参半,很难清楚的描述他到底是荣誉多一些,还是过失多一些。
各界对于他一生的功过,也浓缩成了三个词组。
分别是:“俄罗斯的罪人”、“中国的恩人”、“美国的好朋友”
而苏联曾经走过的错误道路,我们不仅要用客观的视角去看待。
更要抱着一种谦虚的心态去吸取教训以及经验,从而避免中国走上弯路。
我们历经几十年发展到现在,确实壮大的速度很快。
但是同时,我们也更应该警惕,中国还有着更大的潜力能够挖掘。
在这过程,就需要对西方一些国家中优秀的东西,进行辩证的学习借鉴。
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当然其中掺杂的对中国又危害作用的,也要时刻警惕将其剔除。
不知道屏幕前面的您,又是怎样看待戈尔巴乔夫呢?不妨在评论区一同发表探讨一下。
好啦,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各位观众的耐心收看,我们明天再见!
当然如果您觉得本期视频还不错的话,还望多多评论点赞。
点点关注不迷路,大学堂陪你识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