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亿,有100多个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名副其实的“大国”。2022年上半年,印度gdp增长率达到8.4%,远超同期世界水平。普华永道曾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预计到2050年印度将反超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口红利还是人口陷阱?
作为人口红利的最大受益国,我们都很清楚,庞大的人口基础和好的人口结构意味着什么。当今中国,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结构堪忧,而当前的印度,人口结构却非常“年轻”,年龄中位25.1岁,15-24岁的青壮年占比接近20%,而老年人只占5.3%,生产潜力和消费潜力都很大。但是,这样就能复制中国的人口红利模式,实现莫迪政府“中国产业替代政策”的小目标吗?
中国的人口红利,那是有特定背景的,并不是说只是人口规模差不多就能照搬的。首先是人口素质不一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普及。《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430万人,居世界第一。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4%。而印度,受其传统种姓制度的限制,上升通道几乎是完全关闭的,人民普遍素质不高,文盲高达2.7亿,是全球之最。其次是政治体制不一样。印度是联邦制政体,中央政府缺乏自上而下的权威,各邦分治力量强大,再加上民族宗教甚至是语言的巨大差异,导致很多政策很难高效落地执行。还有不同的劳动制度和法律,我们的人民非常勤劳,被日新月异的GDP推动着向前,“996”、“007”、“2359”各种工作制度卷到飞起,然后正向反馈给GDP。而神奇国度,却是拿着第三世界的工资,享受闲适欧洲的劳工法。还没崛起就已经躺平,还野心不小想要“躺赢”。
追着喂饭VS关门打狗
近几年,印度的国际环境好得不得了,西方世界为了遏制中国崛起,追着印度政府喂饭。在美国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中,印度更是被摆放在了关键位置。占据了天时,地利却稍有逊色。印度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是整个南亚大陆的搅屎棍,与其邻国巴基斯坦、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国一直摩擦不断,加上北方还有第二超级强国中国坐镇威慑,处境也并不乐观。西方世界的虚伪示好,导致印度的外交一直左右逢源、反复横跳。至于“人和”,前面也说了,印度受“种姓制度”的影响,社会上10%的富人就占据了国民总收入57%,底层50%的人仅占13%,马太效应如此突出,人要怎么和?再加上印度政府信仰“滴涓效应”,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追着给今首富阿达尼喂饭,剩下的人不管了,等着财富“滴涓”和渗透。这样人要怎么和?不可能有“人和”。
印度政府本身,大抵也是清楚自己处境艰难,所以很鸡贼的趁着能割韭菜的时候,挥起锋利的镰刀。招商引资先引进来,然后关门打狗、下场抢钱。9月30日,印度执法局宣告小米印度公司违反印度外汇法,扣押555.1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8.45亿。在印度遭遇这种杀猪盘待遇的,不光是小米,还有Vivo、OPPO、华为等。要说奇葩的印度有多疯,欧美企业也不能幸免。美国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也都被开过天价罚单。这样的营商环境,外资是真不敢来了。印度的本意其实也很好理解,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原本就薄弱的产业。短期来看,这个小目标确实见效奇快,但长期来看,脑子怕不是有啥大病。
剑指中国?不足为惧!
中国一直都是印度的“假想敌”,好像努努力就真能超过似的。实际上,印度发展的最大问题,还是它自身的产业结构。印度的产业结构发展非常不均衡。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0%左右,但制造业却只有15%,且制造业仍普遍停留在低端制造水平。农业就更是先天不足,热带气候本就不适合农业发展,但是它70%的人口却在从事农业生产,而贡献的gdp只占总量的30%。印度目前的gdp基本上都是第三产业贡献的,就是给欧美大公司做外包客服之类的,所以才会有那个小目标:取代“MadeinChina”,成为世界工厂。
再加上这两年,全球普遍存在的高通胀和高失业,更使印度的“大国梦”变得遥不可及,急不可耐。这两年,我们都能普遍感受到日子难过,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别人的日子更难过。2020年我国GDP增长2.3%,同年的欧美日韩印度都是负增长;2021年,我国GDP增长8.1%,比印度低一点儿,全球第二,但是2021年的印度GDP总值还没恢复2019年的水平。新冠疫情改变了全球竞争逻辑。以前是“走着就比站着强”,而现在却要比谁更能“苟住”,就像今年的股市:动得多赔得多,不如早早清仓,或者就地躺下。
只要我们能苟住,未来内部外部都有机会。
只要我们能苟住,就没有镰刀能收割我们。
印度啊印度,你以为你是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