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与袁世凯谈清帝退位条件时,几乎都答应,唯有一件事死活不从

2022年10月08日12:53:30 历史 1952

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此之前,清廷的掌权者隆裕太后袁世凯交涉了很久,几乎全盘接受了他的条件,可唯独一件事,隆裕太后无法接受。

1911年,湖北武昌爆发了武装暴动,参与起义的人决心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新的国家。各省人民纷纷响应,辛亥革命拉开序幕。

隆裕与袁世凯谈清帝退位条件时,几乎都答应,唯有一件事死活不从 - 天天要闻

垂帘听政失败成罪人

彼时隆裕太后刚刚准备效仿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命醇亲王载沣辞掉摄政王的职务,谁料她才违背慈禧太后的遗诏“女人不得干政”,掌权两个月,就被迫代替小皇帝溥仪签下了退位诏书,成为满人眼里最大的罪人

武昌起义过后20天,袁世凯临危受命,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不过他是个绝对的墙头草,风往哪里吹,他就往哪边倒。

别看职务挂的还是大清朝廷的头衔,其实他已经私下在为新成立的革命政府打工了。

隆裕与袁世凯谈清帝退位条件时,几乎都答应,唯有一件事死活不从 - 天天要闻

于是他强硬地提出多项条件,希望加快溥仪退位的进程。隆裕太后从来不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嫁给光绪皇帝当皇后,全因为她是叶赫那拉氏的女儿,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说到叶赫那拉氏,不得不想到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在诛杀叶赫部首领的时候,被那个首领下了个诅咒,说你们终将灭在叶赫家族的手里。结果,慈禧太后掌权,将满清代入了万劫不复之地,离灭亡就差一步,隆裕太后接班后,满清终结在她手里。

隆裕与袁世凯谈清帝退位条件时,几乎都答应,唯有一件事死活不从 - 天天要闻

慈禧那么有手腕的女强人都没有把清朝治理好,什么本事都没有的隆裕想效仿慈禧,更是痴人说梦,她更加斗不过老谋深算的袁世凯。

1911年12月6日,载沣正式辞职出宫,隆裕太后全权接管朝政,第二天就与袁世凯在养心殿里谈判了一个多小时。

隆裕太后告诉袁世凯,以后一切都仰仗你了,然后任命他为议和大臣,全权负责与革命政府交涉。

隆裕与袁世凯谈清帝退位条件时,几乎都答应,唯有一件事死活不从 - 天天要闻

之后,袁世凯便两边来往传话,商议宣统帝退位的条件。全国要求皇帝退位的势头越涨越高,隆裕太后简直欲哭无泪。

她召来三朝元老庆亲王奕劻和袁世凯等大臣一起,再次要求他们把皇帝退位的事办好,她说,退位这事,都赖她,皇帝以后长大了,不会怪罪于诸位大臣。

说完后,隆裕太后竟然放声大哭,连仪态都不要了。退位条件,袁世凯修改过很多次,就算是很小的一处修改,隆裕太后都要仔细地过目。

已经成为满清罪人了,她不想连最后的条件都谈不好,弄的紫禁城里一大波皇室成员过不好将来的日子。

隆裕与袁世凯谈清帝退位条件时,几乎都答应,唯有一件事死活不从 - 天天要闻

太后最后的精明

这个软弱的女人在这个时候展现出了她的精明,首先想到的是,政权交出去了,朝廷没有了收入来源,这么大一家子人以后要怎么生活。

袁世凯向民国政府传达了太后的顾虑,民国政府表示这钱他们可以出,让袁世凯算算每年需要多少钱。

隆裕与袁世凯谈清帝退位条件时,几乎都答应,唯有一件事死活不从 - 天天要闻

这时候,袁世凯又努力地向民国政府表达他的忠心,打算给隆裕太后300万了事,隆裕太后在这件事上始终不肯让步,硬是要价400万。其实400万也不够皇室开支的,只不过,现在清廷说了不算了,只能多争取一点是一点。

由于她的坚持不让步,终于给皇室争来400万的生活费。孙中山后来拿尧舜二帝来比喻隆裕太后,赞扬她为了天下苍生退位让权,值得尊敬。

隆裕与袁世凯谈清帝退位条件时,几乎都答应,唯有一件事死活不从 - 天天要闻

1912年新年过后,袁世凯代笔拟好了退位诏书,呈给隆裕太后过目,她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诏书,才看几行就哭成了泪人。

恭亲王溥伟一向坚决反对皇帝退位,跑来觐见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斥责他国事办不好,现在来说风凉话,根本不考虑她与溥仪母子的安危

平复情绪之后,隆裕太后不许任何人再来打扰她,独自在屋内给退位诏书盖上了玉玺

隆裕与袁世凯谈清帝退位条件时,几乎都答应,唯有一件事死活不从 - 天天要闻

其实当时,民国政府能同意每年拨400万银元给清室做生活费已是相当不易了,清政府在最后的几十年里与列强签了那么多的不平等条约,条条都是天价赔款,接过了政权,债务自然也转移到民国政府头上了。

而这些皇室成员在清朝灭亡后仍然没有要节约的意识,该怎么花钱还怎么花钱。溥仪和婉容大婚时,就花出去500多万两白银。

隆裕与袁世凯谈清帝退位条件时,几乎都答应,唯有一件事死活不从 - 天天要闻

由于战乱,其实每年的钱并没有按时按量给,到了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再也不想继续支付这笔生活费了,将400万跳水降到50万,把皇室成员赶出皇宫。

溥仪走投无路投靠了日本人,他的生活费便从此由日本政府承担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