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清末民初,国家动荡,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陈独秀用“新文化运动”唤醒万千国人,用“五四运动”传播进步思想。
然而,大家得救,小家却受到牵连。
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及次子陈乔年都曾当选为“中央委员”,“一门三中委”也是当年广为流传的佳话。
但在国民党掀起的白色风暴中,陈延年和陈乔年都不幸遭到逮捕,永远失去了生命。
而陈独秀其他的几个孩子,同样命运坎坷,尤其是幼女陈子美,可谓是颠簸一生、郁郁而终,在美国去世一月遗体也无人认领。
那么,陈子美到底为何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命运又有哪些曲折呢?
黯然去世,遗体无人认领
2004年4月14日,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妇正躺在位于纽约皇后区的圣约翰医院里。
窗外是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但老妇的脸上却愁云密布,气息也愈发虚弱。
从长相来看,老妇是一名中国人,中国的孝道闻名天下,但在老妇身旁,却无一名子女陪伴,她只能孤身一人,黯然渡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就这样,在一片冷寂中,老妇与世长辞,医院无法联系上她的家人,只好将遗体暂时放置在太平间内。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一个多月过去,还是无人认领,无奈之下,院方只好向当地政府求助。
于是,“九旬妇人抱憾而终”的消息不胫而走,最终传回了大洋彼岸的中国。
此时,一位名叫李大可的老人留意到这则新闻,望着报纸上熟悉而又陌生的照片,他不禁潸然泪下。
虽然已过花甲之年,却像一个孩童般,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
原来,李大可是陈独秀的外孙,而孤独终老的妇人,正是李大可的母亲、陈独秀的女儿陈子美。
此时,据陈子美“离奇消失”已过去37年之久。
这些年里,李大可成家立业,已经过上了三代同堂的幸福生活,但往日里和母亲相处的画面仍时常在他脑海中回荡,也成了他多年的遗憾。
在家人的陪同下,李大可第一时间赶往美国,认领了陈子美的遗体,随后,他又遵从母亲的遗愿,为她举办了一个特殊的葬礼。
2004年5月25日,陈子美的遗体告别仪式在纽约顺利结束,直到后事全部料理完成,李大可这才回到祖国。
回国后,李大可对往事已经释然。
面对采访,他冷静地说道:“母亲在我印象中是一个相当独立、相当坚强的女性,她可以照料好自己的生活,也不愿别人打扰她”。
话虽如此,但陈子美的经历还是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她究竟为何突然消失?又为何在美国孤独终老?
要想了解这些,我们不妨从她的生平开始讲起。
年幼奔波,生活贫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民国成立,陈独秀虽不是同盟会成员,但一直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鼎力支持。
因此,他也获得了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一职,从此成为安徽民主革命的领军人物。
次年,陈子美呱呱坠地,作为家中幼女,陈独秀对她十分宠爱。
不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各路军阀,都对新生的民国政权垂涎欲滴。
为了维护革命成果,陈独秀时常在外奔波,能够陪伴陈子美的时间也相当有限。
尤其是1925年以后,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革命形势愈发复杂,忙于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陈独秀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
时间一长,陈子美的母亲高君曼与陈独秀矛盾渐生,最终以离婚收场,而陈子美颠沛流离的生活由此开始。
她和弟弟跟着母亲离开上海,前往南京讨生活,在乱世中,身体健全的男人也经常食不果腹,更何况带着一儿一女的单身妈妈。
高君曼虽然努力做工挣钱,但一家三口还是过得十分贫寒,住的是破草屋,吃的是冷馒头,和上海衣食无忧的日子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陈子美学会了独立、坚强,她一边读书,一边工作,后来索性辍学,供弟弟读职业学校。
为了谋生,她学过电报收发,两年后又努力考上了一家医学院,专门学习妇科。
在陈子美和母亲的共同努力下,家里的条件有所改善,陈子美本可以憧憬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然而,造化弄人的是,就在陈子美即将从医学院毕业之际,高君曼却突然病重,卧床不起,没多久便与世长辞。
母亲的离去,给陈子美造成了沉重打击,从此以后,她与弟弟无依无靠,只能勉强生活。
每当想起远方的父亲,陈子美的心中总是五味杂陈,就在这时,一个男子闯入陈子美的生活,俘获了她的芳心。
情窦初开,却遭人蒙骗
此人名叫张国祥,在供销社上班,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子美与他邂逅。
见张国温文尔雅、谈吐大方,与同龄人相比要成熟得多,有风度得多,陈子美不禁怦然心动。
情窦初开的少女,怎能抵抗成熟男人的诱惑,于是,陈子美不顾张国祥年长她十余岁,毅然决然地与其相恋。
情投意合之下,两人很快便迈入婚姻的殿堂。
在陈子美看来,这是幸福新生活的开始,但她怎么也没想到,眼前的如意郎君,竟只是徒有其表,两人的爱情里充满了谎言。
原来,陈子美并非张国祥的原配,他在乡下还有一房发妻。
直到1935年,陈子美诞下一子,身体正虚弱之际,张国祥借着带孩子的名义,将一名“保姆”带回家中,事情这才开始暴露。
不久后,这名保姆便向陈子美表明自己的原配身份,陈子美不愿相信。
保姆又将孩子从乡下带来,只见这名十来岁的孩童,眉目间全是张国祥的影子,陈子美已没有否认的余地。
为此,她将自己关在家中,整日以泪洗面,后来更是与张国祥大吵一番,最终,张国祥只能与原配蔡氏离婚,事情这才算告一段落。
然而,感情一旦出现裂痕,又岂能轻易修补,尽管张国祥对陈子美百般呵护,极尽殷勤之能事,两人还是愈发冷淡,婚姻也只能勉强维持。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陈子美才回想起父亲当年的叮嘱,但已经追悔莫及。
原来,早在1932年,陈子美与张国祥结婚之初,陈独秀就对两人的未来做出了悲观的判断。
当时,蒋介石对侵华日军采取绥靖政策,导致东三省迅速沦陷。
国难当头之际,陈独秀挺身而出,撰写了大量文章,言辞犀利地批评了“攘外必先安内”的荒唐政策。
怀恨在心的蒋介石,捏造罪名将陈独秀逮捕入狱,并判处徒刑13年。
为了宽慰父亲,陈子美特意带上了新婚的丈夫前去探望。
没成想,只瞥了张国祥一眼,陈独秀便笃定地说道:“婚姻大事岂能儿戏,你现在年幼无知,后果不堪设想”。
彼时,陈子美对父亲的管束不屑一顾,时过境迁,才意识到他的高瞻远瞩,可等她后悔时,日本已掀起声势浩大的全面侵华战争。
一时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家兴亡之际,家里的琐碎更是不值一提了。
婚姻再生变故,心生离去之意
为了躲避战火,陈子美和张国祥,以及四个儿女,辗转多地,从南京到重庆,再到上海。
所到之处,皆有日军的踪影,长年奔波中,陈子美和张国祥的矛盾愈演愈烈,婚姻终于无以为继。
1945年抗战取得胜利时,陈子美和张国祥正式离婚。
起初,陈子美要来了四个孩子的抚养权,但张国祥却留了一手,拒不支付抚养费。
陈子美曾夜以继日地工作,但终究是承受不起四个儿女的生活重担,走投无路之下,她只好将抚养权还给张国祥,自己则黯然离开,回到了出生地上海。
解放战争时期,十里洋场乱象频生,街头既有一掷千金的富人,也有衣不蔽体的乞丐。
为了在这种处境下讨生活,陈子美捡起了多年前学到的妇科知识,在一家小诊所里谋得职位。
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好歹能自给自足,比起多年来隐忍的生活,也算是一种解脱。
1949年后,陈子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新时代的到来,放下往事的她,与推土车司机李焕照相识相恋,两年内先后产下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李焕照为人忠厚老实,对陈子美也是相敬如宾,只是一件事令他困扰不已,那就是陈子美从不透露自己的身世。
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的好奇心终于得到满足。
当时,陈子美的大儿子张肇山参军入伍,不幸牺牲,有关部门详细调查了他的身世,从而顺藤摸瓜,发现了陈子美与陈独秀的关系。
恰逢此时,陈子美的另一个孩子张树德考取大学,但在入学履历表上,她不知社会关系应该如何填写。
张国祥只好透露,陈独秀便是她的外祖父。
张树德探望陈子美时,无意间说出了这个秘密,李焕照得知后,立即前往有关部门核实。
在两大铁证面前,陈子美无法抵赖,只能承认与陈独秀之间的父女关系。
李焕照本是一个普通人,只想过平静的生活,与名人之女的婚姻让他倍感压力,最终,他选择离婚。
陈子美遭遇到人生的又一次挫折,心灰意冷的她,竟萌生了离家远行的念头。
定居美国,老无所依
当时陈子美已是60多岁的老人,但年龄却没有成为她行动的障碍。
一天夜里,她带着小儿子来到江边,利用5个油桶,在冰冷刺骨的江水中一路漂流9个小时,终于完成偷渡,顺利抵达香港。
在香港的生活同样无比艰难,陈子美白天打工,夜晚还要照顾不到5岁的孩子。
也正是由于她疏于管教,小儿子养成了顽劣的性格,而这,也导致了最终惨案的发生。
没多久,香港对偷渡客进行了严厉打击,大批人被遣送回内地,陈子美不想坐以待毙,只能借道加拿大,最终前往美国。
凭借自己积累多年的医术,陈子美在美国开了家妇科诊所,日子也逐渐有所起色。
多年后,陈子美甚至在纽约皇后区买下一座公寓,就此安家立业。
然而,命运还是跟她开起了玩笑,陈子美肺部出现问题,身体每况愈下,就在她最需要人照顾、陪伴的时候,不孝的小儿子又离她而去,再也不见踪影。
那段时间内,希腊裔邻居普洛斯是陈子美唯一的依靠。
据普洛斯回忆,陈子美病重时,家中曾遭人盗窃,现金、首饰等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
自此以后,陈子美无力负担高昂的房屋管理费,一度被告上法庭。
好在,中华海外联谊会及时伸出援手,帮陈子美支付了每月400美元的费用,她才不至于被赶到大街上风餐露宿。
身体略微康复以后,陈子美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经常戴着呼吸器在街道上散步。
进入千禧年时,她还多次嘱咐普洛斯,如果自己去世,希望能够在葬礼上穿着当年结婚的礼服。
结语
就这样,陈子美的晚年生活,孤身一人、冷冷清清,风雨飘摇的人生很快便走到了尽头。
2004年4月14日,陈子美病重去世,遗体在医院太平间内放了一个多月,直到孩子李大可闻讯赶到,才为母亲办了一场体面的葬礼。
葬礼上,李大可遵循陈子美的遗愿,为她穿上了当年的婚纱。
在众人的注视下,陈子美的灵柩缓缓落下,这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就这样客死他乡,永远无法再回到祖国。
作为革命先烈之后,陈子美却有着如此动荡、曲折的一生,实在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