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高炉女焊工讲述与毛主席握手的故事 64年前的今天武钢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

2022年09月13日18:20:35 历史 1855

首位高炉女焊工讲述与毛主席握手的故事 64年前的今天武钢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 - 天天要闻

吴润梅指着老照片中的自己,向青年人讲述与毛主席握手的故事。

1958年9月13日,64年前的今天,一股火红的“洪流”从武钢一号炉炉口喷涌而出。全场3000多人顿时响起震彻天际的掌声和欢呼。毛泽东主席登临炉台,站在平台上,全程观看了第一炉铁水的诞生。    

“毛主席笑得很开心、很亲切,与在场所有人一同鼓掌,向大家一一招手。”当时站在毛泽东身后的吴润梅,现已退休多年。2022年9月10日,吴润梅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脑子一片空白,他们在看出铁水,我就目不转睛看着毛主席,不晓得自己当时笑得这么‘狠’。”吴润梅拿出她一生珍藏的与毛主席合影的照片,一遍遍抚摸,讲着讲着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对于当天一直跟在毛主席身边,全程陪同的吴润梅而言,1958年9月13日,是新中国与她共同的高光时刻。这个由“苏联专家热情帮助,十八省市二百多工厂倾力支援”,建在武汉青山“荒五里”,容积1386立方米的“庞然大物”,日产生铁2000吨以上,这比当时号称“西欧最大高炉”的英国威尔思公司四号高炉日均产量还高500吨。新中国的第一炉铁,让曾公开预言“出铁简直是‘天方夜谭’”的欧美国家哑口无言,让无数建设者备受鼓舞、欢欣雀跃。“我是当时千千万万建设者中的一员,是中国首位高炉女焊工。这一刻我无比荣耀。”64年来,吴润梅曾无数次回忆、讲述当时的场景,每每热泪盈眶。

第一个跟毛主席握手,这一生都备受鼓舞

“毛主席当天与我们这些建设者一一握手,我是第一个跟他握手的。主席的手温暖有力,目光坚定慈祥,一直看着我。”1958年9月11日,吴润梅提前接到了通知,让她不要随便离开工地,她当时就猜到是毛主席要来。想到马上就能亲眼见到毛主席,她激动得整晚没睡着觉。

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顺利出铁,毛主席亲临出铁仪式,与建设者一一握手。“毛主席很高大,他走到我身前用很浓重的湖南口音问我‘你多大年纪?’我立即回答了两遍‘22岁!22岁!’我太激动了,一瞬间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能一遍遍回答主席。”

据吴润梅回忆,在当天毛主席接见握手的一线建设者中,她是唯一一位全程陪同的。毛泽东登上高炉平台,只有几位工作人员簇拥着他,吴润梅是其中一位,也是唯一的一名女同志。毛主席跟现场所有人微笑、招手,向苏联专家致谢,向围在他身边的设计、施工、生产等各个方面的建设者致意。临别的时候,主席也一直向大家挥手,久久没有放下。

“我深切地感受到,毛主席对我们工人阶级,是有深厚感情的。”64年前的场景,吴润梅至今历历在目,一生备受鼓舞。

“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是那个年代共同的精神

吴润梅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自带一股“不让须眉”的“女将”飒劲儿。1956年,年仅20岁的她报名参加一号高炉焊接工作。经过三次严格考试,她如愿进入武钢工地。电焊是个苦活,尤其要在70米以上的高空作业,对一般年轻健壮的男同志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验。当时的质量监督员对吴润梅这位女焊工很不放心。“我作业时,质检员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每一件都要检查。还把我焊好的东西拿去切开检查横切面,看合不合格。无论他怎么检,我都达标啦。”吴润梅谈起自己成为一号炉女焊工的经历时眼中闪烁着光芒,“已经解放了,是新中国了!参加革命工作,男女平等,男同志能干的,女同志也能干。”

吴润梅共参与了武钢一、二、三、四四座高炉的建设,据她介绍,焊接四号炉时,已经有其他女性焊工加入了生产队伍。

武汉的盛夏骄阳似火,焊接武钢一号高炉时,吴润梅每天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爬上70多米高的高炉,戴着面罩进行作业。带俩馒头,水也不敢多喝,男焊工要焊多少,她就焊多少,没焊完当班的任务就不下来。待一号高炉完工,吴润梅“脱胎换骨”——体重掉了30斤,原本利落的短发,已可以扎出两根麻花辫。直至现在,她两个手臂上还可见当年工作中留下的点点伤疤。

“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是新中国建设初期建设者们的精神。“有条件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大家的热情都很高,干劲大得很。”吴润梅说:“为了建设新中国,大家都是在拼命干。”

见证国家巨变,“要是年轻点,还想参加建设”

吴润梅虽然已近90岁,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她见证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回忆起当年初到青山的场景,她感慨万千。刚参加工作时,大家都住在厂区“工棚”中,整个青山区一片荒芜,交通只有一辆6路公汽。从工厂回一趟汉阳的家,坐船、坐车,辗转大半天。后来结婚、生子,分进“筒子楼”,大家挤着住,楼道很窄,厨卫都是共用的,跟现在比实在艰苦。

2007年,吴润梅举家搬进新建好的居民楼,社区物业服务完备,居住环境干净舒适,交通便利。她所在的武汉市青山区新沟桥街道也建起了崭新的社区医院,为居民尤其是高龄老人提供健康保障。如今孙子已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吴润梅经常受邀参加单位党组织活动,与年轻人交流思想。她鼓励年轻一代要“巧干”——既要传承吃苦精神,也要学习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积极创新。

吴润梅年轻时,中国处于建设初期,发展落后,条件艰苦。她说:“短短几十年过去,现在我们国家真的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赶超,真是振奋人心。我要是年轻点,还想继续参加建设。”

“在党66年,是我最大的荣誉”

吴润梅的抽屉里珍藏着她跟毛主席的合影以及“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和证书,这是她一生的“荣誉证明”。她说,“我能读书、参加工作、被毛主席接见,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给的。成为共产党员,是我最大的荣誉。”

1954年刚从黄石技校毕业的吴润梅被分配到行政岗位。但一心想学有所用的她坚持报名到建设一线,成为一号高炉女焊工。1964年,因结婚怀孕,她又被调整到后方。生育长女后一年,她再次主动向组织申请回到一线。直至1976年她被选举为所在单位的工会主席,且身体状态已不再适合高强度作业后,才从一线退出。进入行政岗位后,她首先着手建设基层党组织。在担任一冶下属工厂支部专职副书记期间,她依然坚持“自己不能干,但可以陪着工人师傅们干”。

“毛主席接见过我,党信任我。这一辈子,我时时刻刻都严格要求自己。”吴润梅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到什么时候、在什么岗位,都应该讲奉献、当先锋。


【来源:长江日报 】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